首頁 > 經典文史 > 鄭莊公、共叔段與武薑母子三人爲什麼會相殘?

鄭莊公、共叔段與武薑母子三人爲什麼會相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莊公,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位國君,父親是鄭武公,母親是武姜,共叔段同母兄,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平王東遷,鄭武公因護駕有功被封爲卿士,能參與周王朝的決策,還獲得大片土地的封賞。

因此,在很短時間內,鄭國就從一個二流小國,搖身變成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

鄭武公的妻子是申國國君的女兒武姜,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出生時難產,因此名叫寤生,小兒子共叔段出生時相當順利。

《史記》有記載,“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

再加上人們都偏愛“幺兒”,所以武姜一直偏愛共叔段,經常慫恿鄭武公立共叔段爲太子。

鄭莊公、共叔段與武薑母子三人爲什麼會相殘?

但是春秋初期,宗法制依然是主流,廢長立幼是一種相當危險的行爲。

公元前743年,鄭武公去世之前,將君主之位傳給了長子寤生,史稱“鄭莊公”。

《史記》有記載,“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爲莊公。”

武姜看到共叔段沒能當上國君,心裏非常不舒服,於是擺出母親的架子,要求鄭莊公把制邑賜給共叔段作爲封地。

制邑是地勢險要的關隘,自然不能賜人,但是鄭莊公沒法推辭母親的請求,於是把京邑封給了共叔段。

當時就有大臣認爲京邑的地盤太大,差不多佔據鄭國的三分之一,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鄭莊公卻神祕一笑,此事不了了之。

隨後的幾年裏,共叔段征服了鄭國周邊不少地區,所掌控的勢力可與鄭莊公抗衡。

公子呂非常着急,希望節制共叔段的膨脹,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是鄭莊公依舊隱忍不發。

隨着實力逐漸強大,共叔段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操練兵馬,修繕武器,聯繫母親武姜,準備攻打都城新鄭。

《史記》有記載,“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

鄭莊公、共叔段與武薑母子三人爲什麼會相殘? 第2張

鄭莊公表面上對共叔段的事情不管不問,其實暗地裏早已經在共叔段身邊安置了眼線,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收入眼底。

因此,當共叔段準備發動戰爭之時,鄭莊公決定先下手爲強,命公子呂率領二百乘戰車去攻打京邑。

京邑的官民畢竟還是忠於名正言順的鄭莊公,此刻又見大軍兵臨城下,因此紛紛背叛共叔段,兵敗的共叔段開始流亡之旅。

《史記》有記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

關於鄭國的這次內亂,《左氏春秋》的記載非常簡單,“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雖然只有九個字,但是傳達的信息量卻很豐富,它概括了這場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結果、性質以及雙方的責任。

鄭莊公是公爵之位,但是這裏卻稱爲“鄭伯”,顯然是有譏諷的意味。

主要是因爲鄭莊公身爲兄長,卻沒有對弟弟共叔段善加教導,而是冷眼旁觀他走上覆滅之路。

公叔段是鄭武公的兒子,有身份有地位,可是卻以“段”代替,明顯是對他違背孝悌之道的譴責。

鄭莊公、共叔段與武薑母子三人爲什麼會相殘? 第3張

春秋時期的“克”字,專指兩國交戰時一國擊敗另一國,鄭國內亂是兩兄弟之爭,本來不應該用這個字眼。

可是這裏卻用了,表示兩人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雙方毫無情義可言,猶如敵國一樣相互征伐。

“於鄢”兩字不僅點明瞭事件發生的地點,更說明了事件的性質。

春秋時期,普通的殺人事件往往不會點明地點,只有兩國交戰時纔會交代具體的地點。

這件事的結局相當完美,至少對鄭莊公來說是這樣。

母親武姜重新回到鄭安,弟弟公叔段流亡外地,讓鄭莊公再次成爲受人稱道的賢明國君。

可是這件事反映出一個問題,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表示這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周王室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