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駱賓王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駱賓王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唐四傑是指的是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爲“王楊盧駱”。四傑齊名,原並非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駱賓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駱賓王(約公元619年—約公元687年), 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

高宗永徽中,爲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爲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爲其代作《爲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何託)”兩句時,極爲震動,責問宰相爲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餘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駱賓王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歲月

駱賓王出身寒門,其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駱賓王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宦海浮沉

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駱賓王爲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爲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貶謫,從軍至西域,長期守衛邊疆。後入蜀,進入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僚,平定蠻族叛亂的文檄多出於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爲侍御史,武則天當政,他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作《在獄詠蟬》以抒悲憤。次年,遇赦被釋放。

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舊唐書》也記載,駱賓王是在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後,以長安主簿的身份被貶謫爲臨海丞的。棄官遊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討武失敗

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爲徐府屬,被任爲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爲徐敬業討武曌檄》。當年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主要功績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 胡震亨《唐音癸籤》)。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爲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駱賓王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第2張

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

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 《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着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

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着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着明顯的不同。

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爲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爲之動容,問:“誰爲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爲之折服。

其詩,最早爲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

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爲後人重輯。

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註》後出,最爲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事蹟見新、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