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楊炯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楊炯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唐四傑是指的是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爲“王楊盧駱”。四傑齊名,原並非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楊炯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祕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爲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衆,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爲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樑“宮體”詩風爲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楊炯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人物生平

幼舉神童

楊炯幼年時就非常聰明博學,文采出衆,唐顯慶四年(659年),應弟子舉及弟,被舉神童。唐顯慶五年(660年),楊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待制十六年。

剛進弘文館的時候,楊炯因爲年輕,對出仕與否還不太經意。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館“待制”,心裏已經感到滿足。但隨着年歲的增長,閱歷和學識的加深,“學而優則仕”的信念強烈地萌動起來,期間楊炯創作了《青苔賦》和《幽蘭賦》表達自己渴望仕途,卻懷才不遇的情志。

祕府校書

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後,楊炯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應制舉,補祕書省校書郎。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載:祕書省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心懷經國理想的楊炯,年近三十,才獲得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對自己仕途上的這種蹇滯不暢,楊炯心裏很鬱勃不平,期間創作了《渾天賦》,以示自己的情志。

唐儀鳳年間(676—679),太常博士蘇知己上表朝廷,建議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議定。皇帝下令有司審議。楊炯寫了《公卿以下冕服議》,回顧了古代典制,指出蘇知己的建議爲不經之論,使其建議未能得到皇帝的採納。

仕職東宮

唐永隆二年(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楊炯爲崇文館學士,永淳元年(682年),楊炯被擢爲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

楊炯從祕書省裏過了六七年鬱沉歲月後,終於從九品末僚一躍而成爲太子詹事司直,而且還充任聲望甚隆的崇文館學士,開始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據《新唐書·百官志》載:東宮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糾劾官僚及率府之兵。”詹事司直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掌管東宮內務,職務頗爲重要。面對這樣一次仕途飛躍,楊炯的內心是興奮的。期間創作了《庭菊賦》等文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

貶謫梓州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楊炯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件平息之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於垂拱二年(686年),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擔任了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長安長達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

宮中教習唐天授元年(690年),楊炯秩滿回到洛陽,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他雖因官職不高,心中抑鬱,但卻對武則天仍盡情頌揚。

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宮中出盂蘭盆,設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羣臣觀看。楊炯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並希望武則天作爲“神聖皇帝”能夠“任賢相,悖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捐珠璣,寶菽粟,罷官之無事,恤人之不足”,成爲帝王的楷模。

終跡盈川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楊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約如意二年(693年),楊炯卒於任上。

楊炯赴盈川令時,張說贈有《贈別楊盈川箴》,因歷代史學家對《贈別楊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楊炯任盈川令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楊炯爲政殘酷,據《舊唐書》載:“炯至官,爲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臺,皆書榜額,爲之美名,大爲遠近所笑。”另一種說法是楊炯親政愛民,浙江省衢州市盈川村(原盈川故址),村邊建有楊公祠一座,內有楊炯塑像,楊公祠內舊有對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說明當地百姓,千百年來都是把楊炯當作“賢令”來奉祠的。如楊炯爲政殘酷,卒後不會有此賢名。

初唐四傑是怎麼評選的?爲什麼楊炯能夠成爲其中之一? 第2張

主要成就

詩歌

初唐上官體所代表的宮廷詩風在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龍朔年間(661-663)達到鼎盛。上官體之風氣過分關注聲律對偶,講所謂“六對”、“八對”,忽視了詩歌本質。楊炯雖出身寒門,但才華橫溢,性氣豪縱,懷才不遇而輕視權貴。因此,他與上官儀爲首的宮體詩派有着分明的界線,歌詠的是自我遭際與心聲,抒發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與之歌詠大唐氣象大異其趣,形成鮮明對照,他衝破了上官體流風,開拓了新的詩風。

初唐四傑以革除詩壇浮靡之習爲己任,以對上官體批判的姿態,從狹窄的宮廷天地引到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臺閣到山川邊塞,開拓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清新剛健的詩風。楊炯也不例外。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現出作者在送別友人後夜望西南,擔心蜀路艱險,何時才能再相見的場景,感情真摯;如在渴慕功業的心態下寫的《從軍行》可謂楊炯詩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詩筆力雄勁,感情豪放率直;楊炯還有一組三峽詩,狀景抒情也較真實自然,且託物明懷,借史抒志,含意比較深刻,亦是掙脫宮體詩束縛的佳作。楊炯的送別詩中,沒有雍容華貴、閒適自足的情趣宮體式,而是總是滲雜着自己鬱郁孤寂的身影及奮發向上的激情,大多寫得質樸真切,頗有真情實感,如《夜送趙縱》,全詩語言洗煉、質樸,用典貼切。楊炯是四傑中以五律見長的詩人,他的《從軍行》,無論從平仄聲律、文字對偶以及起結作法等方而來說,都是成熱的五言詩。其現存的14首五言律詩,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是一種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齊樑以來綺媚華靡之風,促成了五言律詩的定型。

辭賦

楊炯現存賦八篇,其中《老人星賦》、《庭菊賦》和《孟蘭盆賦》三篇都是歌功頌德的作品。《老人星賦》是借老人星(即南極星)以稱頌皇恩浩蕩、天下安康之昇平景象。這篇賦一開頭便對“至德承天”的皇權竭力加以歌頌,最後借老人星作喻,對皇恩聖德大加頌揚,並恭祝皇帝萬壽無疆。

《庭菊賦》借高潔芬香之秋菊來頌揚中書令薛元超。楊炯之於薛元超,可謂終生懷知遇之恩,此種感戴之情,便是其創作這篇賦的動力及感情流淌的源泉。賦前的一篇小序,交待寫作背景,表明衆學士是受薛元超之邀,在門下內省左春坊東廳,即薛元超官邸,舉行賦菊盛會。楊炯便藉此機會,竭力讚揚秋菊之內在品性,藉以頌揚薛元超高尚的道德人品。此賦雖然通篇均爲讚美之辭,內容託物狀人,藻飾可謂典雅華麗,且是應命之作,未突破官場應酬常套。

《盂蘭盆賦》以歌頌武則天的聖德,與《老人星賦》一樣,也是一篇歌頌文章。除了三篇頌德之賦之外,楊炯亦有幾篇借物明志之賦,大概都寫於出仕之前。由於長期“待制弘文館”,入仕無門,其內心自然會萌發出一種懷才不遇的鬱憤與受到冷落之後的哀怨,於是借物抒懷,來表明自己的心志。《青苔賦》、《幽蘭賦》、《浮漚賦》也是這種背景及心態之下的產物。這三篇賦的結構形式及內容寓意基本相同,均是通過對所描寫事物進行讚美,以抒發自己的志向。

駢文

楊炯現存駢文類46篇,可分爲三大類。第一類是爲死人所寫,包括神道碑、墓誌、行狀和祭文。此類文章數量最多,共27篇,其中絕大多數均是受人所請,爲死者立傳。因是受人所託,對死者生平事蹟本不甚了了,多是筆錄加工而己,並沒有多少真情實感可言。第二類是爲寺廟所撰寫的碑銘,共4篇。此類文字亦是受人所請,代爲捉刀,但因碑銘均鐫刻於寺廟的石碑上,供遊人及膜拜者鑑賞吟誦,是爲作者展示自己才華的好機會,亦是時人對作者文才作出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楊炯寫這幾篇文章時,態度還是非常認真的,鋪敘排陳,引經據典,力圖顯示出自己最高水平。但終因碑銘內容大同小異,形式亦基本統一,縱然他努力展示自己才技,還是鮮能有所突破。第三類是表、議、詩序,共14篇,其中序言11篇,表、辯、議各1篇。此類文字無論從形式,還是到內容均無固定程式,可根據作者思想情趣自由發揮,縱橫馳騁。其中,如《王勃集序》、《公卿以下免冕服議》等經過作者精心構思的文字,形神並茂,充分顯示了其爲文的高超才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