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老子的思想理論是什麼樣的?老子的理論詳解

老子的思想理論是什麼樣的?老子的理論詳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論是什麼樣的呢?老子認爲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辯證思想

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纔有彼,有是纔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本,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爲,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爲,自然無爲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爲準則。從無爲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爲,因爲有爲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僞、狡詐、貪慾、罪惡等種種社會醜惡現象。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着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復古思想。

老子的思想理論是什麼樣的?老子的理論詳解

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爲“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爲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爲,“處衆人之所惡”,去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爲“大巧若拙”,讚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爲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讚頌,與此對立的華豔輕浮,歷來爲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爲“恬淡爲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爲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爲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中國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

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爲道無形無味,所以對於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纔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爲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鑑”,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慾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爲後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爲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