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南宋百官赴死與明朝士大夫投降有何鮮明對比?

南宋百官赴死與明朝士大夫投降有何鮮明對比?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百官赴死與明朝士大夫投降有何鮮明對比?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於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元帝忽必烈屢經威逼利誘,想要招降文天祥,甚至願意給他宰相這樣的高位,但從始至終,文天祥都沒有接受,他只有一個要求:賜他一死。

南宋百官赴死與明朝士大夫投降有何鮮明對比?

公元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47歲。而在趕赴刑場的途中,文天祥仍然不忘向南跪拜故國,如此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而當年南宋滅國時,丞相陸秀夫更是揹着年僅9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他不願幼帝重蹈徽欽二帝覆轍,受盡北人欺辱,和他們一起赴死的,還有禮部尚書徐宋仁、兵部尚書郎茅、翰林學士劉頂孫等大批官員,以及其餘10萬軍民,一時之間,伏屍遍海,慘不忍睹,南宋也徹底滅亡。

縱使700多年過去,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仍然令人潸然淚下,發自內心尊重這羣有着風骨和尊嚴的宋人,後世之人,甚至以“崖山之後無中國”來總結這段歷史,更有甚者,還將明朝拿出來和宋朝進行對比,他們認爲,和慷慨赴死的宋官們比起來,明朝那羣主動投降的士大夫簡直可笑至極。但筆者以爲,如此說法,實在太過偏激。

首先,官員素質不同。我們要明白,並非所有宋朝臣子都願意殉國,也並非所有明朝臣子都不願殉國,事實上,當年崇禎帝在煤山自殺後,六部高官、錦衣衛等上千人都選擇了自殺殉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史可法和李定國,當年李定國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長達17年,被百姓視爲滇中的脊樑。

但很可惜,明朝末年,像史可法和李定國這樣的好官實在不多,當年崇禎帝自縊前,曾直言: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並且表示“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大臣皆可殺”,雖然話語偏頗,但可以清楚地看出,當年明朝的文武百官們整體素質偏低,根本靠不住,這樣的人哪裏願意以身殉國?趕緊投降保命纔是真。同理,宋朝也一樣有貪生怕死的官員。

其次,征服的對象不同。當年南宋是被蒙古征服的,而蒙古是完全的外來政權,面對外敵,南宋人民自然是團結一心,抵抗外族入侵。可明朝卻是被“自己人”消滅的,公元1644年4月21日(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隨後大學士李建泰也選擇了投降,最後守城太監曹化淳還率先打開城門,農民軍自然是長驅直入,輕鬆攻陷京師,崇禎自知已無力迴天,便在煤山自縊而亡(但這裏要注意,拼死抵抗李自成的士大夫也不少,如山西總兵官周遇吉)。

所以對於明朝的士大夫們來說,他們並不是被外敵征服,而是自家農民起義,和南宋當年的情況有着本質區別。甚至百姓得知農民軍來了,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只不過此時士大夫們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後竟然是滿清坐收漁翁之利,再加上多爾袞等人非常會做表面功夫,不但給崇禎帝厚葬,還不傷害百姓,與李自成形成了鮮明對比(李自成曾屠城),就這樣,在那個羣龍無首的亂世中,滿清入主了中原。

綜上所述,南宋百官確實有氣節,但明朝士大夫們也同樣不屈,並沒有高低之分。而且“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後來清朝在書寫史書典籍時,是大大誇獎和讚揚了投降派,至於那些抵抗派,能不寫就不寫,至於南宋10萬人殉國,在他們眼裏就是“愚忠”的表現,如此一來,自然給後人造成諸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