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包拯的首席智囊,爲什麼最後卻不得好死?

包拯的首席智囊,爲什麼最後卻不得好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包拯的首席智囊,爲什麼最後卻不得好死嗎?這個人就是才華橫溢的公孫勝,結局是被推上虎頭鍘問斬,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關於他的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既生瑜何生亮的才華比拼

相比於包拯從一個清貧人家起仕,公孫策在那個時候可是不折不扣的名家子弟,父親不僅是廬州府尹,自己小時候更是含着金湯匙長大,別說沒有經歷過底層人民的貧寒生活,就是重活累活也沒幹過多少。

所以從小養尊處優的公孫策在性格和待人處事上也大多恃才傲物,頗有點窮苦人家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包拯的首席智囊,爲什麼最後卻不得好死?

作爲同鄉的包拯卻與公孫勝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要說家境包拯自然比不上公孫策,就連才華包拯實話實說也略遜公孫策一籌,可包拯厲害就厲害在自己強大的內心和敢於較真碰硬的態度。

如果說在一開始公孫勝對包拯還是滿心不服甚至還想分個高低,可在自己恃才傲物、多年的懷才不遇甚至對官府蓬蒿之輩的嗤之以鼻後,公孫勝終於對包拯有了更深的敬佩和尊重。

雖然自己狂傲不羈,更是大言不慚地述說自己堪比諸葛孔明、張良等人的計謀才華,但也正是這驕傲的性格讓年少輕狂的公孫勝得罪了不少人。

彼時的公孫家在朝廷仍有不少餘威,衆人也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與之計較,可嫉妒懷恨的種子早已埋藏在心便如波濤之水般積蓄,也爲公孫勝日後的悲慘遭遇和慘遭陷害埋下隱患。

之所以說包拯是公孫勝唯一佩服的人,這也是有根據的,從才華而言公孫勝自然不比包拯差,反而在吟詩作賦、琴棋書畫方面都要略勝包拯一籌。

但二人經過短時間的相處,公孫勝卻發現眼前這個黑如炭火的讀書人有着自己沒有的本事和能力。

尤其是從自身做起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無論面對如何的突發情況都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黃河絕於頂而面不驚,如此強大的內心怎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

對於公孫勝來說也很知趣,面對這樣一個足夠有才華和能力的朋友,自己甘願退居二線做他身邊的謀士,這種肚量也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

臥龍鳳雛的互相成就

在與包拯的共同辦案中,公孫策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經常放下自己的身段,更是依靠自己的才智爲包拯出謀劃策,在偵破大案要案時,公孫策經常靠着自己更加敏銳的判斷力和第六感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雖然他離最後的真相總是差那麼一步,但因爲他梳理總結出的多條線索才讓包拯對整個案件個兇手的殺人動機更加清楚熟知,說他們是破案界的黃金搭檔也毫不爲過。

除此之外像龍虎狗三口鍘刀就是公孫策獻言爲開封府量身打造的,這龍頭鍘是用來處死那些目無王法的皇親國戚,這虎頭鍘是用來處死貪贓枉法的官員大臣,這狗頭鍘則是用來處死那些壞事做盡的潑皮無賴。

可以說每一口鍘刀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不容罪犯質疑和逃脫,正如我們熟知的陳世美愛慕榮華富貴拋棄糟糠之妻,最後倒在鍘刀之下這一經典故事。

對於公孫勝而言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絞盡腦汁想出的三口代表正義的鍘刀最後卻架在了自己的脖頸上。

棋錯一招滿盤皆輸的無奈

包拯的首席智囊,爲什麼最後卻不得好死? 第2張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長相出衆的公孫策和自己的妻子也有一個同樣貌美的女兒,在當時世風日下的宋朝,有不少奸佞之臣垂涎公孫策姑娘的美貌,便借職務之便向公孫一家提親。

可公孫策身爲一個父親怎能看着自己的女兒陷入如此危險境地,在嚴詞拒絕後沒想到卻遭來了橫禍,先是自己妻子中道沒落的家室遭遇牽連,妻子更是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在不堪輿論的壓力和內心折磨後最終懸樑自盡走上了絕路。

另一邊早就做好計劃的小人們聯名向朝廷告發公孫策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最終公孫策受到牽連被貶謫出京。

但公孫策心想自己與女兒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重新換一個地方生活倒也樂得其所,然而此時這夥奸佞小人還不死心,決心在路上剷除公孫策強佔民女。

雖然因各種原因刺殺的任務並未完成,但在這一場動亂過後公孫策與自己的女兒徹底走散。此後的日子中公孫策一直沒有停下尋找自己女兒的腳步,只可惜毫無音訊。

幾年過後在與包拯的一次偵破命案的過程中,公孫策意外地發現死者的房間有着自己女兒曾經戴過的飾品,害怕女兒與此事有關聯、同時又出於私心的公孫策並未將此事告知包拯反而獨自將飾品帶離現場。

可這一舉動怎能瞞過包拯的火眼金睛,一方面包拯不相信自己生死與共的兄弟會揹着自己真的與這場命案有所牽連,另一方面包拯也深信公孫策的爲人,一直等待着公孫策來與自己說明事情原因。

可公孫策在得知女兒近些年悲慘的遭遇後實在難以忍心將她作爲兇手送上斷頭臺,於是便用起了狸貓換太子的戲法把自己的姑娘藏在了密室。

可在一個個兇手伏案後,公孫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壓抑的情緒,將女兒的飾品和自己一系列所作所爲說了出來。

在當時包庇罪犯是要殺頭的大罪,即便包拯再過不忍心,可王子犯法尚且與庶民同罪,更何況公孫策呢,最終也不得不揮淚告別自己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