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關羽在大軍離散後,爲何要死守絕地麥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關羽在荊州之戰中遭到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擊。由於關羽對孫權偷襲的可能性沒有高度重視,再加上糜芳、傅士仁的不戰而降,使得荊州輕易失守。關羽在撤軍回江陵的路上,大軍離散,陷入了絕境,關羽只得走保麥城。不久後,關羽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東吳的伏兵擒殺。那麼,關羽在麥城的最後日子裏發生了什麼呢?

一、死死抱着“東和孫權”策略的關羽。

後人在探討關羽失荊州的原因時,都指責關羽性格過於高傲,對東吳輕慢無禮,沒有嚴格執行諸葛亮的“北抗曹操,東和孫權”的策略。尤其是當孫權爲自己兒子向關羽提親的時候,遭到了關羽的拒絕和謾罵。關羽罵道“虎女安嫁犬子”,嚴重傷害了東吳君臣的感情,破壞了蜀漢與東吳的外交關係。

其實,如果我們客觀地看關羽鎮守荊州的過程,就會發現這個指責是站不住腳的。關羽在荊州的失敗不是因爲沒有執行“東和孫權”的策略,恰恰相反,是他過於機械地執行了“東和孫權”的策略,才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關羽鎮守荊州的過程中,一共發生了兩次東吳偷襲荊州的事件。一次是在湘水之爭的時候,東吳出兵奪取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第二次是在荊州之戰時,東吳出兵奪取荊州全部地盤,擒殺了關羽。作爲鎮守荊州的主將,連續遭到東吳的襲擊,關羽要負有很大的責任。

這個責任,就是關羽盲目地把東吳作爲自己的盟友,根本沒有想到有東吳背盟的情況。關羽在鎮守荊州的時候,把主力佈置在江陵,與曹軍直接對抗。而在他的後方,對於位於自己側面的東吳,關羽卻毫無準備。結果在東吳的兩次偷襲中,荊州毫無抵抗之力。

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是的,在湘水之爭的時候,關羽直接違抗劉備的將令,在極爲有利的情況下,不對東吳發動反擊。當時關羽率領三萬精兵南下益陽,對抗他的東吳軍隊也不過三萬人。在這個時候,劉備率領蜀中主力五萬人趕到公安,命令關羽向東吳發動攻擊。

但是,關羽卻沒有執行劉備的命令,他只是做了一些佯動,就與吳軍轉入對峙。如果關羽果斷對東吳發動攻擊,劉備的軍隊從側面對東吳進行兩面夾擊,東吳根本就不是對手。可惜,關羽過於機械執行“東和孫權”的策略,失去了這個有利的戰機。

最終,蜀漢放棄湘江以東的地盤,委曲求全地與東吳重新達成盟好。但是,關羽的一廂情願,並沒有換來東吳的和平相處。東吳因此氣焰更加囂張,制訂了武力奪取荊州的計劃。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孫權派呂蒙出兵奪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

因此,關羽執行的“東和孫權”的策略是完全錯誤的。東吳不但是蜀漢的盟友,它還是蜀漢爭奪天下的對手。因此要讓東吳保持聯盟,既要用武力威懾它,又要在外交上制約它。一味以“東和孫權”策略作爲委曲求全的藉口,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二、關羽在麥城的最後時光。

關羽在得知荊州失守的消息後,率領軍隊返回江陵,企圖與東吳進行爭奪。江陵是關羽的重要基地,他的部下家眷都在江陵。由於留守江陵的糜芳不戰而降,這些家眷都落到了東吳手中。呂蒙對這些人進行懷柔政策,得知消息的關羽部下都失去了戰心。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關羽的軍隊軍心渙散,大軍離散。關羽自知勢窮,只得走保小城麥城。麥城位於當陽東南五十里的地方,離江陵不過一百多裏。到了十二月,關羽在突圍途中,在臨沮被東吳伏兵生擒,隨即被殺。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2張

按照正常的情況下,以軍事眼光來看,守麥城是一種自殺性的行爲。麥城位於荊州的腹地,城小糧缺,四面被東吳包圍。而且關羽手下只有數百人馬,士氣低落,面對百倍於自己的敵軍,是根本守不住麥城的。那麼,關羽爲何還要在麥城死守一個月呢?

有人說關羽是在等待外援,可是關羽當時的情況,又有誰會來救援他呢?由於宜都、夷陵的失守,蜀中與荊州的長江通道已經被東吳堵塞。而上庸的劉封、孟達就更沒有什麼指望。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在獲得大勝的情況下,寫信讓他們增援還指揮不動,更何況是現在處於敗亡的邊緣。

再加上樊城之圍已解,曹軍的主力尚在襄樊地區,足有數萬之衆。以劉封、孟達的數千人馬,要穿過曹魏的領地,還要打破東吳軍隊的圍困,無異於羊入虎口。因此,關羽當時的最佳選擇,就是當機立斷,在東吳的包圍圈沒有嚴密的時候,突圍而走。

可惜的是,關羽並沒有這樣做。相反,關羽在麥城足足守了一個月之久。這使得東吳得以從容佈置包圍圈,阻斷了關羽所有突圍的道路。等到關羽突圍的時候,早已經走投無路,只能束手就擒了。

三、關羽死守麥城的原因。

關羽死守麥城的原因,無非只有一個,那就是“東和孫權”的策略在他的腦子裏作怪。這表現在他所有的軍事行動中。關羽對東吳襲擊荊州的嚴重性毫無認識,甚至幻想能夠像湘水之爭的時候,與孫權進行和談,和平解決爭端。

在關羽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出使者,向東吳提出交涉,指責對方背盟的行爲。可是這些使者被呂蒙利用,讓他們去關羽部下家中巡視,成爲了東吳的宣傳工具。這些使者回到軍中,把家中的消息傳播出去,加速了關羽大軍的離散。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3張

從關羽的行爲,我們可以看出,關羽把東吳的這次軍事行動,當成了一般的軍事衝突。他聽信了東吳的虛與委蛇,沒有和東吳決一死戰的決心。這嚴重影響了他的軍心士氣,使得大家更加不願意死戰了。在大軍離散後,關羽走保麥城,依然沒有丟棄自己的幻想。

在關羽走保麥城的時候,東吳的包圍圈還沒有組織嚴密。因此東吳還在與關羽進行着交涉。可是當東吳的包圍圈已經組織嚴密後,東吳就露出了本來面目。呂蒙要求關羽必須投降,而此時的關羽才恍然大悟,決定突圍,但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可見“東和孫權”的戒律已經深深印入了關羽的腦海,對他的影響到了雷打不動的地步。關羽死死抱着這個戒律,幻想着能夠與東吳和平相處。正是這樣,使得關羽沒有對東吳背盟的危險有正確認識,連續兩次遭到東吳的襲擊。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悲可嘆。

結語:

關羽鎮守荊州的過程中,連續遭到了東吳兩次襲擊。作爲鎮守一方的統帥,這種情況的發生是不可原諒的。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關羽機械地執行了“東和孫權”的策略,失去了對東吳的警惕,使得自己走上了敗亡的道路。

直到關羽生命最後的一刻,他依然對東吳抱有幻想。他守衛麥城,還想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東吳包圍圈沒有組織嚴密前,用虛言拖住關羽。在包圍圈嚴密後,纔要求關羽投降,關羽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插翅難飛了。這一切,都是關羽對“東和孫權”策略理解不深,執行不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