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敗走麥城故事,歡迎關注哦。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劉備爲什麼見死不救?劉備是救不了還是不能救?

公元217年,即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展開爭奪漢中的較量,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雙方都投入很大的兵力,進行了多次的戰鬥,歷時兩年的時間,最終以劉備集團的勝利告終。漢中之戰勝利之後 ,劉備佔據漢中,稱漢中王。

劉備剛奪得漢中,孫權派兵進攻合肥,曹操兵力分散,荊州北部的樊城兵力薄弱,駐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便趁機進攻樊城。

公元219年7月,關羽進攻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率軍前來支援。當時恰逢南方雨季,洪水氾濫,關羽用計水淹于禁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殺,關羽率大軍圍困樊城。樊城守將曹仁一面做好破釜沉舟的準備,一面向曹操求援。

曹操瞭解到樊城的戰事之後,瞭解關羽勇武,打算避其鋒芒 ,此時賬下謀士司馬懿獻計:

“于禁等爲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司馬懿的意思是“于禁七軍被大水所淹,並不是指揮不力,而是受天時地利影響,這不算什麼大事。我們應該想辦法瓦解孫劉聯盟,劉備和孫權表面上看似友好,其實關係淡得很。關羽佔據荊州不還,孫權早已對他不滿了。丞相可以遣使到孫權處,將江南封給孫權,讓孫權去斷關羽的後路,這樣的話,樊城之圍便可解除。”曹操是個聰明人,覺得司馬懿說的很有道理,便採納了其建議,派遣使者去聯絡孫權。

孫權確實惱怒關羽佔據荊州不還,還惱怒關羽曾羞辱自己,便答應和曹操結盟。

孫權先派陸遜穩住關羽,同時呂蒙則以治病爲名率兵回建業,關羽本來在荊州南郡留下重兵把守,呂蒙一走,關羽掉以輕心,便將荊州重兵抽調大半參與圍攻樊城。樊城重兵一撤走,呂蒙突然出現在南郡,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取荊州南郡。與此同時,曹操的援軍徐晃增援樊城,與曹仁裏外夾擊,大破關羽。

此時關羽所率大軍人心惶惑,軍心動搖,再加糧草緊缺,孤立無援,關羽只好率殘部西撤,駐守麥城。孫權此時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假裝投降,命令士兵將幡旗做成人像的樣子立在城牆上造成麥城守衛森嚴的樣子,自己則率領十幾個親信士兵,逃出麥城,以求援軍再戰,不曾想被潘璋和馬宗擒獲,與其子關平一起被殺。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2張

公元219年12月,一代名將關羽就此隕落,時年58歲。後人有詩嘆曰:“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羣: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又有詩曰:“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關羽之死,讓人無限可惜,後人在扼腕嘆息的時候,有些問題卻不得不去思考。

從關羽7月攻打樊城,到12月兵敗被殺,將近五個月的時間,一直都是關羽孤軍作戰,從來沒有看到漢中的劉備有增援的行動。劉關張桃園結義,情同手足,誓同生死,被傳爲千古美談,此次關羽孤軍奮戰,深陷危機。劉備身爲大哥,在取下漢中之後,有了根據地和豐厚的資源,完全是有救援關羽的兵力和時間的,不然孫權也不會派陸遜到夷陵駐守以防劉備增援。陸遜在夷陵嚴陣以待,並沒有遇到劉備的援軍。也就是說,關羽孤軍奮戰時,劉備並沒有派援軍前來。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3張

身爲大哥的劉備爲什麼沒有派兵增援情同手足的關羽呢?

這要追溯到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黃巾之亂時,劉備在涿縣以販屨織蓆爲業,關羽犯事,流落涿郡,張飛世居涿郡,賣酒屠豬,三人初次相見,情投意合,惺惺相惜,遂在張飛莊後落英繽紛的桃園焚香結拜,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桃園結義後,眼見漢室傾覆,羣雄四起逐鹿中原,三人不甘寂寞,決定共圖大事,欲與羣雄共爭其鹿,便參與了討伐黃巾的義軍,首戰告捷,立下大功,但是督郵要劉備等人行賄才肯報功,三人不忿,張飛怒鞭督郵之後,三人離去,自謀出路,自此拉開了劉關張三人同甘苦共進退,出生入死、南征北討打天下的序幕。

劉關張三人白手起家,憑藉過人的膽識和忠義之名,四處招賢納士,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直至取下漢中,劉備集團已十分壯大。劉備本人不再是四處奔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劉皇叔了,而是漢中王,劉備集團也正式升級爲一個政治集團。漢中王集團中聚集了大批猛將和謀士,比較有名的有:諸葛亮,趙雲,黃忠,馬超等。這些人和劉備的關係很明確:主從關係。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都稱劉備爲主公。劉備稱王之後,諸葛亮、趙雲等人自然而然地由主從關係轉變爲君臣關係,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界限很分明。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4張

關羽和張飛則不一樣,他們和劉備是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的兄弟,是一起白手起家的原始股東創始人,平時不分你我。這在劉備稱王之前沒有問題,但是劉備一旦稱王,其他人都成了臣子,關羽和張飛就很危險了。

張飛大大咧咧,對大哥劉備向來十分尊敬,劉備稱王之後,張飛也懂得表面兄弟,實爲君臣,有了些許分寸,懂得了君臣之分。相比張飛,關羽更加直心腸真性情,傲氣十足,依然我行我素,繼續奉行桃園結義那一套。

劉備稱王,冊封五虎將,表面上關羽居首,實際上五虎將在地位上並無上下之分,關羽不幹了,揚言“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對於關羽的不滿,劉備並沒有處理,或者說並沒有妥協,劉備和曹操是一樣的,都是心機深沉、長於權謀的梟雄,一旦握住政治權柄,帝王思想就會極度膨脹。

帝王思想有一點就是:臣屬必須忠於君王,君是君,臣是臣,君臣有別。在帝王思想的影響下,劉備手下的所有人都要忠於劉備,而且只能忠於劉備,一個集團內部絕對不許出現第二個有這樣身份的人。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5張

前面做了大量的鋪墊,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三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不分彼此。關羽真性情,在關羽心中,劉備就是大哥,自己是二弟,不管劉備是布衣還是將軍抑或帝王,自己和劉備都是平等的。劉備並不這麼想,他了解關羽驕傲自負,眼高於頂,若是自己成全關羽,封關羽一個地位高出其他文臣武將的職位,那對自己集團的建設和自己君王的權威是極爲不利的,所以劉備不管關羽怎麼發牢騷,都沒有理會。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6張

有人說,荊州是劉邦取得漢中之前的大本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劉備將荊州交給關羽,很明顯能看出關羽在劉備集團的超羣地位。這話看似沒問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備將荊州交給關羽除了瞭解關羽的忠心以及關羽的能力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還沒進位漢中王,自己和關羽還是平起平坐的兄弟。

前文說了,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君是君,臣是臣”這種家天下的思想愈發膨脹,他不可能允許自己身邊有人和自己平起平坐,哪怕是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關羽。

所以當關羽敗走麥城,腹背受敵,孤軍作戰的時候,劉備的私心開始作祟,他選擇了不聞不問,只想等着關羽鎩羽而歸,威名受損,折了銳氣,以後便容易約束。沒曾想,戰事一開,戰局千變萬化,誰也控制不了,劉備本來只是想讓關羽受受教訓,並沒想害死關羽,哪曾想到因爲自己的私心,折損了關羽這員勇將。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爲何不救 劉備當時到底在做什麼 第7張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說每個立場不同的人在看《哈姆雷特》的時候可以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將這句話中的《哈姆雷特》換成《三國演義》同樣適用,在不同的眼裏,三國時期是龍爭虎鬥,也有不同的畫面和理解。

在陽光明媚的冬日,泡一杯清茶,讀一卷三國,發現歷史的縫隙中滴着血淚,光鮮的外表下裹着醜陋,曾經堅持的信仰也許崩塌,曾經不屑一顧是瑣碎也許能夠撐起一座大廈。拂去時光厚積下的塵埃,發現原來幾千年來那看似遙不可及的一幕幕竟如此冰冷,權力的鬥爭竟如此可悲可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