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壬申之亂日語 壬申之亂名詞解釋

壬申之亂日語 壬申之亂名詞解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壬申之亂是發生在天武天皇元年(672年)的日本古代最大規模的內亂。

簡介

天武元年、壬申年(672年)六月,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和天皇的胞弟大海人皇子,爲爭奪皇位繼承權而發生的長達約一個月的內亂。大海人皇子初隱居於吉野宮,天智天皇死後,經伊賀、伊勢入美濃,制服東國後,派別動隊佔據倭古京,在近江勢多大破大友皇子的軍隊。大友皇子敗走,臣下四散,獨物部麻呂不捨離去,大友皇子遂自殺。大海人皇子次年正月即位,死後諡天武天皇。

壬申之亂日語 壬申之亂名詞解釋

  壬申之亂中的天智天皇像

 經過

660年代後期,天智天皇將同母異父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封爲皇太子後(在《日本書紀》中稱其爲“皇太弟”。此外,亦有人認爲立大海人皇子爲儲君一事乃《日本書紀》所杜撰)卻在天智天皇671年11月26日表現出欲立其子大友皇子爲太子之態度。之後,天智天皇臥病不起。大海人皇子推舉大友皇子爲皇太子,自請至吉野宮(奈良縣吉野)出家。而天智天皇接受了大海人皇子的請求。

672年1月10日,天智天皇於近江宮駕崩,得年46歲。大友皇子即位,年僅24歲。大海人皇子於天武天皇元年7月27日從吉野經由伊賀、伊勢逃至美濃。在美濃,接受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早已出兵,封鎖了不破之道。藉此,大海人皇子便可動員東海道、東山道諸國的兵力。進入美濃,從東國集結兵力的大海人皇子於8月3日兵分二路朝向大和、近江進軍。

近江朝廷的大友皇子則派遣使者向東國、吉備、筑紫(九州)發出動員令,然而前往東國的使者爲大海人皇子的部隊所阻,吉備與筑紫則礙於領國狀況不穩,無法出兵。即使如此,大友皇子仍由鄰近諸國集結了相當的兵力。

大和方面,在大海人皇子離去後,雖然近江朝在倭京(飛鳥故都)集結了兵力,卻被起兵追隨大海人皇子的大伴吹負奪取了部隊的指揮權。隨後,吹負便和由西面和北面來襲的近江朝軍隊展開激戰。據有優勢的近江朝軍隊屢敗吹負軍、但吹負仍不斷集結軍隊抗敵。直到紀阿閉麻呂所指揮的美濃軍到來,才解了吹負的危機。

雖然近江朝亦向美濃進軍,但因指揮中心混亂而使軍隊停滯不前。由村國男依所率領的大海人皇子部隊於8月8日在息長的橫河拉開戰端,之後便連戰皆捷。8月23日在瀬田橋之役(滋賀縣大津市唐橋町)中大敗近江朝廷軍,8月24日大友皇子自殺。隔年,673年2月,大海人皇子建飛鳥淨御原宮並登基,是爲天武天皇。

近江朝廷亡、國都移至飛鳥(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此外,爲了論功行賞與回覆秩序天武天皇實施了諸如服制改定、八色姓、冠位制度改定等措施。也推展了古日本中央集權的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