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封禪是什麼意思 封禪大典

封禪是什麼意思 封禪大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禪(fēng shàn),封爲“祭天”,禪爲“祭地”,指的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一種大型典禮。

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載有春秋時期齊相管仲論封禪一段話,說齊桓公稱霸後想行封禪之祀,管仲反對,認爲古代封泰山、禪樑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個,都是受命之後才舉行封禪儀式的。他們那時候封禪,有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種種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沒這麼大的福氣,只好放棄了封禪的妄想。不過先秦時代如何舉行封禪之禮,由於缺乏史料,其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史記》所載,舜、禹以後舉行過封禪的只有兩個人,即秦始皇和漢武帝。

封禪是什麼意思 封禪大典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認爲自己的統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帶了齊、魯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準備行封禪之禮時,儒生博士便議論紛紛,說古代天子封禪坐用蒲裹車輪的蒲車,以免損傷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掃地而祭,鋪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說互相乖異,難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部斥退,自己乘車從山南登上泰山之頂去行封禮,並刻石歌功頌德,然後又從山北下來,到樑父山去行禪禮。他的禮節基本上是取自戰國時祭天帝時所採用的一套儀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漢中葉,隨着漢王朝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封建中央集權日益加強,漢家至尊的天帝神確立了之後,漢武帝決定按古禮舉行封禪。但是,這封禪的禮儀,儒生與方士說的,各不相同。漢武帝便把封禪祭器拿給他們看,問古禮究竟怎麼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漢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禮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到樑父山行禪禮祭地,然後到泰山下東方設壇,舉行一次封禮祭天。壇寬1丈2尺,高9尺,下埋玉牒書.之後,漢武帝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之巔,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武帝封禪,祭天採用祭太一神之禮,設壇三層,四周爲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犛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產的一茅三脊草爲神籍,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則身穿黃色衣服,在莊嚴的音樂聲中跪拜行禮。爲了紀念這次封禪典禮,武帝還特改年號爲元封。

封禪是什麼意思 封禪大典 第2張

  封禪圖

緣起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爲,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併爲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悠遠的。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天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禪,雖然那只是爲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天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爲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中國古代帝王爲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君權天授”的理論,爲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樿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爲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爲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曆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定都北京,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史記·封禪書》說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然後從五帝之舜的封禪開始記起,並在文章中間引用《管子·封禪篇》的“……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

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已經成爲帝王們的盛世大典,秦皇漢武都曾“登封報天,降禪除地”,以彰其功,僅漢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時,禮儀更加完備,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嶽,謝成於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禪誥文祕而不傳的規則,並說明本次是爲天下蒼生祈福,於是將此次的封禪誥文宣告於天下;宋真宗封禪泰山之時,欲借天意來威懾外敵,故導演了一幕“天書由天而降”的鬧劇,自此之後,帝王泰山封禪的歷史也就戛然而止。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史記·孝武本紀》:“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者皆廢。後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封禪是什麼意思 封禪大典 第3張

  泰山封禪

封禪儀式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較爲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武則天封禪嵩山,女皇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封禪條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給出了帝王封禪所必需的條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當政期間,只要具備二者任何一個條件即可封禪,但二者之間有着某種隱祕的聯繫,帝王賢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係。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說,帝王當政期間要有一定的功績,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纔可封禪、向天報功。

至於天降祥瑞之說,則比較隱祕,這和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思想有着極大的聯繫(“天人相應”,用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某種聯繫),也就是說帝王賢明,纔可能出現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將來之時,天往往會降祥瑞以示徵兆,即所謂的“國之將興,必有徵祥”,至於天會不會降祥瑞、什麼時候降祥瑞、降在什麼地方,實則是一個非常隱祕的事情(現代人則解讀爲是一種迷信思想),正因爲其隱祕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虛作假,欺人瞞天。

 歷代封禪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衆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樑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祕而不傳。

其實質則爲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羣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樑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羣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爲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爲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羣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樑父山,改年號爲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從東都出發,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羣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爲“舞鶴臺”、登封壇爲“萬歲臺”、降禪壇爲“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爲乾封縣。

 武則天封禪

天冊萬歲二年(695年),甲戌,武則天從洛陽出發;甲申,臘月十一日,登嵩山,封神嶽。禮畢,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爲登封縣,陽成縣爲告成縣,天下百姓免今年租稅。聚飲九日。過了三日,臘月十四日,丁亥,禪於少室山;又過了二日,臘月十六日,己丑,御朝覲壇朝羣臣,沿襲唐高宗乾封年間的舊制;武則天又自制《升中述志碑》,樹於登封壇。又制內外官三品以上通前賜爵二等,四品以下加兩階。洛州百姓免租稅二年,登封、告成縣免三年。癸巳,返回紫微城;甲午,謁太廟。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爲“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峯,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爲奉符縣;封泰山神爲“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相關作品

封禪禱文

封禪最令人質疑的,還是祭典中的祝禱文,在唐玄宗以前的歷代史書內,均未見記載。唐代名臣賀之章將此現象解釋爲,封禪帝王所求不外爲長生登仙等私慾,故外人莫知之。民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紮于山東泰安,無意間發現一座五色土壇,並從其中得到兩套玉冊。玉冊上分別鐫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禪地之祝禱文。兩套玉冊的出土,正可以補足刊正史籍的闕如與錯植,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啓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禪社首玉冊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十一月辛巳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於皇地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爲人極,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賴坤無隆靈,錫之景,資植庶類,屢惟豐展。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饗。

《封禪文》

作者:司馬相如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歷撰列闢,以迄於秦。率邇者踵武,逖(tì)聽者風聲。紛綸葳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續《韶》《夏》,崇號諡,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軒轅之前,遐哉邈乎,其詳不可得聞也。五三《六經》載籍之傳,維見可觀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gōng)良哉。”因斯以談,君莫盛於唐堯,臣莫賢於後稷。后稷創業於唐,公劉發跡於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zhì)隆,大行越成,而後陵夷衰微,千載無聲,豈不善始善終哉!然無異端,慎所由於前,謹遺教於後耳。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湛恩蒙涌,易豐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理順,易繼也。是以業隆於襁褓而崇冠於二後。揆其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然猶躡樑父,登泰山,建顯號,施尊名。大漢之德,烽涌原泉,沕(mì)潏(yù)漫衍,旁魄四塞,雲尃(fú)霧散,上暢九垓,下沂八埏(yán)。懷生之類沾濡浸潤,協氣橫流,武節飄逝,邇陝遊原,迥闊泳沫,首惡湮沒,闇昧昭晰,昆蟲凱澤,回首面內。然後囿騶虞之珍羣,徼麋鹿之怪獸,(dào)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gé)共抵之獸,獲周餘珍,收龜於岐,招翠黃乘龍於沼。鬼神接靈圉,賓於閒館。奇物譎(jué)詭,俶(tì)儻(tǎng)窮變。欽哉,符瑞臻茲,猶以爲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杭,休之以燎,微夫斯之爲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nǜ)乎!進讓之道,其何爽與!

於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羣生,義徵不憓(huì),諸夏樂貢,百蠻執贄,德侔往初,功無與二,休烈浹洽,符瑞衆變,期應紹至,不特創見,意者泰山、樑父設壇場望幸。蓋號以況榮,上帝垂恩儲祉,將以薦成。陛下謙讓而弗發也,挈(qiè)三神之歡,缺王道之儀,羣臣恧焉。或謂且天爲質暗,示珍符固不可辭;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樑父靡幾也。亦各並時而榮,鹹濟世而屈,說者尚何稱於後,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爲進越。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祗,謁欵天神。勒功中嶽,以彰至尊,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而後因雜薦紳先生之略術,使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猶兼正列其義,校飭厥文,作《春秋》一藝,將襲舊六爲七,攄(shū)之無窮,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蜚英聲,騰茂實。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爲稱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義而覽焉。”

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試哉!”乃遷思迴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乃作頌曰:

自我天覆,雲之油油。甘露時雨,闕壤可遊。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

非唯雨之,又潤澤之;非唯濡之,泛尃護之。萬物熙熙,懷而慕思。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般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旼(mín)旼睦睦,君子之能。蓋聞其聲,今觀其來。厥途靡蹤,天瑞之徵。茲亦於舜,虞氏以興。

濯濯之麟,遊彼靈畤(zhì)。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三代之前,未之嘗有。

宛宛黃龍,興德而升;采色炫耀,熿(huáng)炳輝湟。正陽顯見,覺寤黎烝。於傳載之,雲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託寓,諭以封巒。

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聖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舜在假典,顧省厥遺:此之謂也。

譯文

從遠古開始,蒼天生人,依次數各代君王,一直數到秦朝。考察近代還有蹤跡可尋,瞭解遠古就只有憑流傳下來的風聞。因而紛亂沉淪埋沒不能指稱的,多得數不清。繼承舜、禹,崇尚生前死後的稱號而封禪的人,可以說出的有七十二個君王。綜觀歷代,沒有依順美好的而不昌盛,誰迎合錯誤而能久存?

軒轅以前,太久遠太邈茫了,那詳情已不可能說出了。五帝三皇因六經典籍流傳,還可以略見一斑。《書經》說:“元首英明啊,輔佐的大臣優良啊。”由此來說,君王沒有誰比唐堯興盛,輔臣沒有誰比后稷賢能。后稷在唐堯時創立基業,他的曾孫公劉因遭戎人追逼遷居到豳(bin)地,得以發展,經周文王改革國家制度,到了周武王建立周朝就大大興隆起來,極盛於周成王,以後逐漸衰變沒落,但千年以來並無惡名,難道不是善始善終嗎!然而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行事前後都言行謹慎,嚴防留下不良影響罷了。所以他們行事規範平易,容易遵循;恩澤深廣,容易足意;法度顯明,容易仿效;傳承統治順當,容易久傳。因此王業在幼年登位的成王時極盛,超過了文王武王。但考察他的始終,卻沒有特異卓絕的事蹟能和現在相比。然而他還登樑父山和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大漢的德澤,如源泉騰涌,連綿瀰漫,廣被四境;如雲霧佈散,上通九天,下流八方。

一切生物盡沾恩澤,和氣橫流,威名遠播,近狹處如在源頭暢遊,遠闊處也象在餘波浮游;開始作惡就被禁止,素來昏暗也見光明;昆蟲和樂,萬物都感激皇上的德澤。然後園林中出現騶虞等珍貴靈獸,圍獵時獲得麋鹿等奇異動物;廚房裏看到一莖六穗的稻米,得到長着同根分枝角的奇獸作祭品;在岐山獲得周朝遺留下的銅鼎和烏龜;在水中招來黃帝昇仙時乘的似龍似馬的翠黃。

如同仙人靈圉的巫女住在安靜的館舍,接受傳遞神靈的旨意。神奇靈物窮盡變幻,卓異不凡。可敬佩哪,祥瑞的徵兆達到這麼多,還認爲德薄,不敢說要封禪。周武王時偶然有魚躍落到船裏,就用火烤着來祭天。渺小啊,這就算是祥兆,因此登泰山封禪,不也有愧嗎?冒進與謙讓的事理,差異多麼大呀!

於是大司馬進言說:“陛下以仁愛撫育廣大百姓,憑仗正義征服不順從的,華夏百姓樂意奉獻,周邊少數民族都進貢朝拜,德澤等同古代先賢,功績沒有誰可以相比並。美善的功業融洽,祥瑞的徵兆衆多,應期相繼到來,不只是在創業時出現。想來泰山、樑父山已安排好祭祀場地,在盼望皇上去呢。上尊號比前代尊榮,上天會降恩積福,將會促進成功。陛下卻謙讓不去封禪,違背天神、地神、山神的歡心,少了王道的禮儀,也會使羣臣慚愧。有人說,上天有質證也不明顯,既已現出珍奇的徵兆就確實不能辭讓;如果辭讓,就會使泰山樑父山沒有刻石作記的時機。歷代帝王都各自隨時勢興盛,如果都本來有濟世功業卻自謙不封禪,述說者還有什麼向後世稱道的,又說什麼七十二君呢?養成美德,上天才會賜示祥瑞,尊奉祥兆舉行封禪,就不是苟進越禮。所以聖明的君王不廢封禪,會完備禮義對地神,禱告誠意向天神。

在中嶽嵩山刻石記功,封禪泰山顯示至尊,可以擴展洪大的德澤,宣揚榮耀的名聲,承受豐厚的福祿,來潤澤百姓。盛大啊這件事。這是天下的雄偉景象,帝王的巨大功業,不能低估輕視。希望陛下成全這件事,然後彙集紳士官吏的智慧技能,使他們獲得日月的餘光照耀,提升官職,拓展事業;同時還考定陳述有關封禪的內容,整理成他們的文章,作爲如《春秋》一樣的經書,會繼原有的六經成爲七經,流傳無窮;就能萬代激發文士,發揚隱微餘波,傳揚英華名聲,傳播豐茂成果。從前的聖賢所以能永保美名,常被稱讚,就因爲封禪。應該命令主管禮樂的掌故官把封禪的內容全部奏上給您看。”

於是天子感動,露出滿臉興奮的神色,說:“痛快,我試一下吧!”就轉變思想,綜合官員的意見,詢問封禪的事宜,詠頌德澤博大,宣傳祥兆衆多。於是作頌詞說:

我的恩德如蒼天蓋地,如行雲油油,如甘露和及時雨,德澤深厚人可泳遊。滋潤浸漬更淌流,生物無不長勢遒,嘉禾一莖六穗,莊稼怎會不豐收。

不只如降雨,還要潤得深;不只是浸漬,還要遍佈均;讓萬物都歡欣,懷念仰慕傾心。名山尊顯位,盼望君來臨。君哪君啊,爲何不速行。

毛色斑斕的騶虞獸,遊我園林多歡欣,白色皮毛黑花紋,它的外表真喜人。神態和氣肅穆,如同君子斯文。昔曾聽到名聲,現在看到來臨。來路無蹤無跡,天降祥瑞的特徵。此瑞舜時也曾現,虞舜由此而勃興。

肥肥胖胖大麒麟,嬉遊祭祀之地。孟冬十月,君王祭祀,跑到君王車前,天帝賜來福祉。夏商周代以前,未曾有過此事。

宛曲盤繞黃龍,興起德澤上升。色彩鮮明耀眼,燦爛輝煌如金。帝王之象顯現,以此喚醒衆人。經傳書中記載,天命寄寓龍身。

天道以兆彰明,不必諄諄多言。依照事類寄託天意,顯現祥瑞告諭封禪。

翻閱書籍來考察,天人之間相交會,天上人間相生相發相呼相應。聖明的帝王美德就是敬慎小心。所以說:“興盛時必須思慮衰敗,安樂時必須考慮危險。”因此商湯王周武王處於最尊嚴的地位,不錯過敬神;舜在審察祭祀中反省過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封禪大典》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風景區天燭峯的大型實景演出項目《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以泰山文化爲創作素材,通過秦、漢、唐、宋、清五朝皇帝登山封禪的歷史背景爲創作主線。主要表現了華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導向,弘揚和歌頌了中國歷史文化上所呈現的“天人合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