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fēng shàn,封爲“祭天”,禪爲“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出自《管子·封禪篇》。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古人認爲羣山中泰山最高,爲“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纔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爲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纔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始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

釋義

封禪,封爲“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爲“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篇》,後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並指出了封禪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爲五嶽中泰山爲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樑父,天命以爲王,使理羣生,告太平於天,報羣神之功。”所以封禪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第2張

關於封禪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白虎通》中說“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後世學者認爲這是封禪過程中的儀式,是指將封禪所用的文書以“金泥銀繩”或“石泥金繩”封之,埋於地下。太史公《史記·封禪書》也有“飛英騰實,金泥石記”之記。

簡介

封禪是古代統治者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的禮儀。古人認爲羣山中泰山最高,爲“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纔算受命於天。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載有春秋時期齊相管仲論封禪一段話,說齊桓公稱霸後想行封禪之祀,管仲反對,認爲古代封泰山、禪樑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個,都是受命之後才舉行封禪儀式的。他們那時候封禪,有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種種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沒這麼大的福氣,只好放棄了封禪的妄想。不過先秦時代如何舉行封禪之禮,由於缺乏史料,其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史記》所載,舜、禹以後舉行過封禪的只有兩個人,即秦始皇和漢武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認爲自己的統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帶了齊、魯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準備行封禪之禮時,儒生博士便議論紛紛,說古代天子封禪坐用蒲裹車輪的 蒲車 ,以免損傷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掃地而祭,鋪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說互相乖異,難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部斥退,自己乘車從山南登上泰山之頂去行封禮,並刻石歌功頌德,然後又從山北下來,到樑父山去行禪禮。他的禮節基本上是取自戰國時祭天帝時所採用的一套儀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漢中葉,隨着漢王朝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封建中央集權日益加強,漢家至尊的天帝神確立了之後,漢武帝決定按古禮舉行封禪。但是,這封禪的禮儀,儒生與方士說的,各不相同。漢武帝便把封禪祭器拿給他們看,問古禮究竟怎麼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漢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禮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到樑父山行禪禮祭地,然後到泰山下東方設壇,舉行一次封禮祭天。壇寬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書.之後,漢武帝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之巔,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武帝封禪,祭天採用祭太一神之禮,設壇三層,四周爲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犛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產的一茅三脊草爲神籍,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則身穿黃色衣服,在莊嚴的音樂聲中跪拜行禮。爲了紀念這次封禪典禮,武帝還特改年號爲元封。

緣起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爲,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併爲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悠遠的。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天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禪,雖然那只是爲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天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爲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封禪經過

中國古代帝王爲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君權天授”的理論,爲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樿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爲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爲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曆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定都北京,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封禪歷史

《史記·封禪書》說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然後從五帝之舜的封禪開始記起,並在文章中間引用《管子·封禪篇》的“……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

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已經成爲帝王們的盛世大典,秦皇漢武都曾“登封報天,降禪除地”,以彰其功,僅漢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時,禮儀更加完備,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嶽,謝成於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禪誥文祕而不傳的規則,並說明本次是爲天下蒼生祈福,於是將此次的封禪誥文宣告於天下;宋真宗封禪泰山之時,欲借天意來威懾外敵,故導演了一幕“天書由天而降”的鬧劇,自此之後,帝王泰山封禪的歷史也就戛然而止。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第3張

【文獻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史記·孝武本紀》:“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者皆廢。後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封禪儀式

封禪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泰山,武則天一帝封禪嵩山。較爲著名的封禪有:

秦始皇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武則天封禪嵩山,女皇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封禪條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給出了帝王封禪所必需的條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當政期間,只要具備二者任何一個條件即可封禪,但二者之間有着某種隱祕的聯繫,帝王賢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係。

古代封禪是什麼意思 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簡介 第4張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說,帝王當政期間要有一定的功績,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纔可封禪、向天報功。

至於天降祥瑞之說,則比較隱祕,這和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思想有着極大的聯繫(“天人相應”,用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某種聯繫),也就是說帝王賢明,纔可能出現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將來之時,天往往會降祥瑞以示徵兆,即所謂的“國之將興,必有徵祥”,至於天會不會降祥瑞、什麼時候降祥瑞、降在什麼地方,實則是一個非常隱祕的事情(現代人則解讀爲是一種迷信思想),正因爲其隱祕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虛作假,欺人瞞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