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從明帝開始,之後的皇帝都十分短命,駕崩的時候要麼兒子太小,要麼就直接沒兒子,因此太后臨朝參政的情況就多了許多。

太后們畢竟身居內宮,要想真正控制朝政就必須依靠孃家父兄也就是所謂的外戚來實現。

經過短暫的明章之治後,東漢就進入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時代,一共曾援立四個外藩諸侯爲皇帝,有過六個臨朝聽政的太后。

明章之治

隨着儒家思想滲透到各個階層中,抨擊外戚專權的士大夫越來越多。

東漢固然有少數較爲謙恭的外戚如鄧騭、竇武,但是絕大數都是如樑冀一般飛揚跋扈,即使不敢學習樑冀的弒君行爲,但是驕縱淫逸總是沒的跑,引得士大夫們極其反感外戚。

兩漢的外戚雖然與後世不同,被看作是宗室的一部分,外戚作爲一種結構性的存在,是鞏固皇權的手段。

在皇室看來外戚輔政合法合理,然而這卻與士大夫的儒家理想相背離。

察舉制下的士人醜態

自漢武帝以來察舉製成爲政府選官的主要手段,所謂的察舉制,說白了就是長官推薦士人做官。

那麼做官的標準是什麼?是不可科學量化的德行。

東漢當時有兩句歌謠:“察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

顧名思義,舉孝廉應該舉薦的是孝子吧,可這孝子竟然不和父親住在一起;舉秀才應該是才能卓著的人吧?可這秀才竟然不識字,連書都不讀,正是用來諷刺當時的選官不實的問題。

察舉制以德行爲先,而道德是無法具體衡量的,因此很多士人爲了出仕就做了很多沽名釣譽、弄虛作假的事情。

東漢的名士陳蕃當官的時候,聽說地方上有個叫趙宣的士人非常孝順,父母都去世了還不封閉墓道,在裏面服喪長達二十年之久。

陳蕃接見慰問一番之後,才知道趙宣有五個兒子,竟然都是在服喪期間所生。當然正常人就服喪三年就可以了,然而趙宣爲了獲取地方上的好名聲,竟然下血本在墓道里服喪了二十多年。

陳蕃得知真相後,罵了趙宣一頓,並治了趙宣的罪。

當時像趙宣一樣沽名釣譽的還有很多,其出發點都是爲了獲取好名聲出仕做官。當時正直的士人多次抨擊地方選舉不實、腐敗的問題。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陳蕃像

不務正業的太學生——學術風氣的變化

要說起學術風氣的變化,也不能全怪洛陽的太學生,學術風氣的變化也未必就見得是壞事。

東漢比起西漢,更加推崇儒家思想,士人要做官也必須得精通經書。當時的士人做學術多尋章摘句,一經可解百萬言,以至於很多人白首而無所通。

枯燥乏味的經書翻來覆去也就那麼點東西,畢竟兩漢經學大師人才輩出,《六經》已經被大家轉過來翻過去注了好幾遍,當時《春秋經》有所謂的三傳,就是三種不同的解釋。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第2張

  太學生

太學生對讀書不再感興趣,因爲讀書見效慢還無聊,而是選擇了交遊結黨的新方式來出人頭地。大家結爲朋黨相互吹噓,自然好名聲就有了,有了好的名聲就可以被朝廷公卿徵辟而出仕.

到後期太學生甚至開始談論朝政、裁量公卿,開始屢屢和朝廷作對,多次批判朝政腐敗,甚至可以影響到人事任命。

由於太學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以至於連公卿士大夫等高官都不得不巴結這些人微言重的太學生。

《謝承書》記載:

“(太學生)文經、子艾,曜名遠近,聲價已定,徵辟不就,療病京師,不通賓客。公卿將相大夫遣門生旦暮問疾。”

學術風氣的變化逐漸由洛陽擴散到全國各地,士大夫以交遊結黨爲重,不再潛心研讀經書。

地頭蛇豪強與太守

東漢以來,隨着儒家思想的不斷深入,豪強也開啓了經學化、官僚化的進程,越往後期,累世通經而入仕做官的世家大族也就越多。

世族一方面在朝廷有高官爲其撐腰,一方面在地方爲非作歹、武斷鄉曲。

東漢官員除了刺史、太守、縣令是朝廷任命,地方長官的僚佐都是由長官徵辟當地人來擔任,因此州郡長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於地方豪強,不敢懲戒犯法的豪強,使地方鄉里的秩序十分混亂和黑暗。

當鄉里的豪族得到了上層權力的庇護,試圖以不法手段獲取統治地位時,其他豪族勢必會在服從與反抗中做出抉擇,清流勢力反對富裕豪族。

豪族之間的對立,導致了鄉里的分裂。

豪族的私鬥逐漸演變成了宦官與反宦官勢力的政爭,國家權力喪失了公信力,變爲私人鬥爭的工具。

一切的一切都加劇了人們的怒火,只差有一個引子。

有人敢和皇帝的老師對着幹

在漢桓帝還是藩王的時候,曾跟隨甘陵的周福讀書;桓帝即位後,也就提拔了老師周福當尚書。而當時桓帝老師的家鄉還有一位叫房植的名士憑藉自己的才能做到了河南尹這樣的高官。

因此當時的人們就編了一句歌謠諷刺周福“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就是說房植這個人是天下有名的正直之士,周福這人因爲當過皇帝的老師而獲得了官印。

謠言一出,二人的學生、賓客紛紛出動爲自家老師、主人搖旗吶喊,從此兩家就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更堪爲奇葩的是偌大的甘陵郡,從此竟然分爲南北二部。

大家互相潑髒水誣陷對方是黨人就是這麼開始的。

當時天下士人互相推崇,以清流標榜,將宦官勢力視爲濁流,京都地區流行着這樣的口頭禪:“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河內有個叫張成的人擅長說風角,推測出不久就要天下大赦了,因此就唆使自己的兒子殺人。正直的官員河南尹李膺不畏強權強行派人逮捕了兇手。

但沒想到竟然真的遇上皇帝大赦天下了,不得已把張成兒子放了。但是李膺越想越氣憤,終究還是咽不下這口氣,還是把人殺了。

難不成張成還真的能掐會算?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第3張

  李膺

其實道理很簡單,張成和皇宮的宦官有勾結,甚至連皇帝都破相信他的占卜,所以張成提前知道大赦無非是宮內傳來的消息,那裏是推算出來的呢。

張成死了兒子自然不肯罷休,不知道是不是受過高人指點,張成家人控告李膺卻根本沒提起殺人的事情, 而是指控李膺和太學生結黨,誹謗朝廷。

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士人結黨,而且當時士人交遊結黨、品論朝政的事情確實很多,於是桓帝就順水推舟,頒佈各郡國,下令捕捉黨人,言辭連及有二百多人。

當時大家都很同情黨人,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因爲不預黨人之名而覺得羞恥,上書皇帝也應該治自己的罪,不過皇帝沒搭理他。

第二年桓帝在霍諝、竇武等人的求情下就把他們放了,允許黨人回到鄉里,但是禁錮終身,不可做官。

幹掉宦官不簡單:陳蕃竇武誅殺宦官失敗

桓帝沒有留下繼承人就去世了,因此桓帝竇太后和其兄竇武迎立了藩王劉宏爲天子。竇武雖然是外戚,但爲人正直,一心想剪除宦官,太傅陳蕃平素也有這個圖謀。

陳蕃和竇武達成了政治聯盟。

按道理這麼重要的事情,理應保密,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陳蕃竇武就這麼大張旗鼓公開和宦官宣戰了,以至於天下人幾乎都知道了,因此這場政變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誅殺宦官本應該是速戰速決的事情,但是竇武爲人寡斷一拖再拖,陳蕃對竇武說:

“昔日大臣蕭望之被石顯困住,近來也有李杜諸公禍及妻子,況且今日宦官比石顯還要囂張十倍,我陳蕃已經八十歲了,現在爲的就是給將軍除害,太后身邊的人不可靠,希望將軍早做打算,以免悔之無極。”

陳蕃和竇武的想法其實都是非常膚淺的,他們以爲除掉了宦官天下就能海晏河清了,卻沒有看到宦官產物的實質,宦官實質上依附於皇權而存在,沒有皇權他們什麼都不是。

 孝文竇皇后

竇皇后(前3世紀-前135年),中國西漢時期皇族女性,爲漢文帝皇后、漢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史記》和《漢書》均未提及她的名字。唐代司馬貞撰寫的《史記索隱》中,提到西晉皇甫謐稱竇皇后的名字爲“猗房”[1]。竇猗房是普通的農家女,平民出身。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竇武把事情告訴竇太后,竇太后表示:“漢來故事世有,但當誅其有罪,豈可盡廢邪?”

竇武多次要太后誅殺中常侍曹節等人,太后一直猶豫不定。

直到八月份劉瑜以太白出西方將會對大臣不利的理由讓陳蕃、竇武趕緊行動,陳蕃、竇武這才真正行動起來,並以親信之人擔任司隸校尉、河南尹等關鍵要害職位。竇武奏免小黃門魏彪,並使親信在監獄拷問,言辭牽連到了曹節、王甫等人,竇武等人還打算上奏皇帝之後再殺人。

在這關鍵時期,肯定要預防宦官狗急跳牆,但是竇武太不成器了,他竟然還想着老婆孩子熱炕頭,回家去陪家人了。

果然有人向宦官告密,宦官連夜找來親信十七人,歃血爲盟。曹節聽說這件事後,趕緊起來,對小皇帝說:“外面太亂了,請陛下去德陽前殿。”

之後曹節就控制住了皇帝,又招來了尚書省的官員,拿刀威脅他們,讓他們寫詔書。曹節等人之後到監獄裏把尹勳等人殺死,又控制了太后,奪得了玉璽和詔書。

王甫令中謁者守衛南宮,關閉連接南北兩宮的複道。宮中一切事情做好以後,宦官纔派人去殺竇武。

竇武拒絕奉詔,騎馬跑到步兵營裏,把使者殺死了。竇武召集北軍五校將士,說:“黃門謀反,誅殺宦官者封侯。”

黨錮之禍簡介 黨錮之禍發生在什麼時代 第4張

  查看關係圖譜戚宦之爭與黨錮之禍

曹節等人又以詔書的名義讓少府周靖和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領五營將士討伐竇武,王甫率領虎賁羽林等千餘人屯朱雀門,與張奐集合。

第二天宦官在宮門前和竇武對陣,讓手下大喊“竇武謀反,你們都是禁軍,黨保衛宮省,爲何要跟隨反賊啊,先投降的有賞。”

平時北軍五營的禁軍就怕宦官怕得要死,這時候更是沒有勇氣去誅殺宦官,不多一會,竇武軍營的將士都跑完了,竇武被宦官追上,竇武自殺,之後被宦官梟首。

而八十歲的陳蕃聽聞事變後,率領僚佐學生八十餘人拿着刀突入宮門,攘臂大呼,恰好遇到王甫,王甫指責了竇武一通,然後讓人抓捕陳蕃,陳蕃拔劍怒斥,無人近前。

宦官把陳蕃關進監獄,在押送途中,有一個宦官踩着陳蕃的頭惡狠狠地說道“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奪我曹稟假不?”

隨後就是宦官大規模地殺人,範滂、李膺百餘人死在獄中,或死或遷徙或廢或禁錮的士人有六七百人之多。

等到黃巾亂起,天下雲集響應,皇帝纔在宦官的提醒下赦免黨錮士人,但是大廈將傾,已經是迴天無力,黨錮從思想上摧毀了東漢的根基。

沒多久,靈帝去世,西北的軍閥董卓入京,沒有士人願意去效忠皇室,名士們也帶着痛苦與不捨看着東漢一天天逐漸消亡,然後就是天下三分,進入長達三百年的亂世。

該文章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