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解密:南明歷代政權跟各國有着什麼樣的外交交流

解密:南明歷代政權跟各國有着什麼樣的外交交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

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爲清國可汗。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爲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明朝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安南

南明初期,安南仍與南明政權保持了較好關係。隨着清軍逐步南進,安南開始改變對南明的態度。清軍進入廣西、雲南後,雖然南明仍有永曆政權,安南各政權已開始建立了與清朝的宗藩關係。這段歷史反映了古代中越關係史中,不是正統觀念,而是政治實力纔是雙方建立朝貢關係的基礎。

琉球

南明政權中,只有弘光、隆武和監國魯王與琉球國有過交往關係。這一時期中琉的交往始於1644年,終於1649年,5年間琉球國6次遣派使臣,中琉關係不僅得以維繫,而且保持相互友好交往,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應予充分肯定。

解密:南明歷代政權跟各國有着什麼樣的外交交流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琉球仍舊尊奉明朝爲中央王朝,與明朝的繼承者南明政權保持密切的聯繫,朝貢不絕。《明史·琉球傳》稱琉球國:“虔事天朝,爲外藩最。”

1644年,尚賢王遣正議大夫金應元、使者吉時逢等渡明請求冊封;因當時清軍攻入中原,戰亂未平,且又有海盜阻隔道路,所以長時期滯留在福建省。1645年,南明弘光帝即位,遣福州左衛指揮花煾詔諭琉球。尚賢王遣毛大用、阮士元慶祝並再次請求冊封。弘光帝以禮科給事中陳燕翼爲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韓元勳爲冊封副使。不過未出航的時候弘光政權就被清軍所滅。

隆武帝立於福建,遣指揮閩邦基詔諭琉球,琉球還繼續遣使嚮明朝朝貢。1646年,隆武帝爲清朝所滅後,琉球仍然向監國魯王朱以海朝貢。琉球王國也同支持魯王的建國公鄭彩關係密切,鄭彩也嚴禁手下船隻襲擊琉球貢船。魯王和建國公通過琉球的朝貢貿易獲得了抗擊清軍所需的硫磺;另一方面,建國公希望從日本購買武器,但由於江戶幕府堅持鎖國政策而失敗了。

琉球一直拒絕同清朝建立關係,直到1653年(永曆七年),琉球中山王尚質才遣使前往清朝,決定同清朝建立朝貢關係。第二年,再遣貢使,並且繳換了明朝敕印,請求封號。

 日本

南明前期延續了明朝中期以來的對日政策,斷絕與日本的朝貢貿易,中日關係處於斷交狀態。隨着清軍南下的兵鋒愈來愈強勁,南明武將跋扈控制朝廷和各個政權相互爭奪正統地位的局面的出現,使得抗清形勢變得愈來愈嚴竣。南明政權中不願亡國的忠貞義士利用他們曾經與日本建立的各種關係,多次前往日本乞求軍事援助,希望抗清力量得以擴充。日本態度猶豫不絕,歷經曲折,雖然日 本官方並未直接出兵對清作戰,但卻在歷次的南明乞援行動中給予南明抗清勢力諸多軍事物資援助。這種以軍事作戰爲需要的政治交往,同時帶動着中日貿易和文化 交往的展開。

 弘光政權延續明朝對日政策

弘光政權延續了明朝舊有的對日政策,在抗清作戰中沒有改善中日關係的行動,仍然設置敵視日本的官職,給浙江總兵官王之仁鎮倭將軍印。

隆武政權一改對日政策向日借兵

原來與明王朝仇對的南洋海盜商業集團,出於對故土的認同,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並逐漸成爲福建事實上的控權者,以鄭芝龍爲代表的南洋商盜在福建擁立唐王,其子鄭成功佔據廈門。這些海盜集團原來與日本貿易交往密切,爲了擴充抗清力量,隆武政權改變對日政策,積極利用他們與日本貿易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關係向熟悉的落主武士乃至幕府政府乞師乞資求援抗清。

解密:南明歷代政權跟各國有着什麼樣的外交交流 第2張

暹羅

早在永曆政權建立之初,暹羅方面就做好救援準備,但由於情勢複雜未有實質行動。後來李定國一度大破清軍,南明形勢出現轉機,向南洋國家請兵的計劃也被擱置。而暹羅國王帕拉賽也在1656年去世,子昭發猜即位。但不久帕拉賽王之弟室利發動政變,殺害侄昭發猜自立,暹羅內亂。同年,帕拉賽幼子那萊再度政變消滅室利,奪回了政權。暹羅在一年內更迭了四個國王,政局動盪,支援南明的行動也不得不暫停了。到了1658年,那萊王穩定了國內局勢,再度着手援明準備。1659年初,雲南失陷、永曆帝出逃的消息傳至暹羅,暹羅君臣商議迎永曆入泰避難。但此後不久,永曆帝卻逃進了緬甸。暹羅與緬甸世代仇恨,聽聞此事,那萊王失望不已並擔憂永曆帝安危,遂派兵至泰、緬邊境,見機行使,以防不測。

暹羅那萊王聞永曆帝殉難,李定國病故,悲痛萬分,但亦無可奈何,只好引軍南歸。此後暹羅爲南明晉王李定國立廟祭祀,每到明崇禎帝、永曆帝忌日也都舉行佛事。後來清朝試圖逼迫暹羅臣服,命其交出明朝頒發的金印、詔書。暹羅國小兵寡,但又不願背明,其王命工匠仿製金印送交清廷,將真物暗中藏匿。

羅馬教宗

永曆四年(1646年)澳門葡萄牙當局發兵300、攜大炮數門前來助戰,一時使南明收復了不少失地。爲了感謝傳教士,永曆六年(1648年)宮中受洗的有嬪妃50人,大員40人,太監無數。其嫡母王太后、生母馬太后、妻子王皇后、太子慈炫都進行過洗禮,但永曆帝本人則並未受洗。

永曆六年(1648年)十月再度危機,永曆帝再次派人赴澳門求援,澳門的葡萄牙當局僅以火槍百枝相助,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王太后又決定派使臣陳安德與傳教士卜彌格直接赴羅馬向教宗求援。她在致羅馬教宗的書信中誠懇地祈求“天主保祐我國中興太平”,並希望教廷多送耶穌會士來中國廣傳聖教。此書信歷時兩年之久方纔抵達。

而當卜彌格攜教宗復書返回抵交趾(安南)時,已經是永曆十六年(1662年)八月,南明政權已經瀕於瓦解,教宗的回信最終亦未能送到永曆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