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姚崇簡介 姚崇十策

姚崇簡介 姚崇十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崇(本名姚元崇,651年-721年9月28日),字元之,唐代著名政治家,唐朝四大賢相之一。

人物簡介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後來升爲兵部郎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擾河北,連陷數州,軍務繁雜,檄書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條理,得到武則天賞識,提升爲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後來又升爲兵部尚書、名列宰相。神龍元年(705年),姚崇協助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清除張易之兄弟及其黨羽勢力,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並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他的作爲爲“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姚崇執政三年,被譽爲“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開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終年七十一,追贈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姚崇簡介 姚崇十策

  姚崇廟

家族

祖父:姚祥,懷州長史、檢校函谷關都尉。

父親:姚懿,字善意,銀青光祿大夫、硤州刺史、嶲州都督、長沙縣開國男,諡號文獻。

長子:姚彝,鄧、海二州刺史,封虢縣開國子。開元四年八月廿六日(716年9月16日)卒於東都慈惠裏,年四十。

次子:姚異,大理卿

三子:姚弈,字弈,永陽郡太守,封夏縣開國公

妻妾:妻陝州刺史王當女王氏、鄭國夫人鄭氏、沛國夫人劉氏。有墓誌銘。

人物生平

 武后時期

姚崇以門蔭入仕,被授與濮州司倉的職務。他於武后時期,升爲兵部郎中。當時正值契丹侵擾河北,戰事頻仍,姚崇向武則天剖析形勢,分辨利害,受到武則天賞識,擢升爲侍郎。698年再升爲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加銜)。

中宗、睿宗時期

後來張柬之助中宗復位,這時姚崇外調爲亳州及常州刺史。其後在睿宗時,再任宰相,但因爲與太平公主發生衝突,結果被貶至申州任刺史,其後又不斷調遷,但即使爲地方官員,其爲政仍甚得民心,可見他並沒有因被外調而灰心。

玄宗開元時期

唐玄宗即位之初,詔封姚崇爲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其後再加封爲樑國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後即向玄宗提出十項建議,即爲"姚崇十策"分別爲︰

廢除武后時所定的嚴刑峻法;

息兵休戰,不求邊功;

公平執法,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皆一視同仁;

宦官不得干政;

精簡稅目,廢除苛捐雜稅;

皇族或外戚不得擔任臺省官;

皇上應禮賢下士;

皇上應虛懷納諫;

不再增建道寺、佛寺及宮殿;

限制外戚參政。

玄宗甚爲讚賞這十項提議,予以接納。

姚崇亦取締僧徒12000餘人,逼其還俗,以防僧侶僞濫的情況加劇。開元三年(715年)六月,山東發生蝗禍,百官均以爲蝗禍乃是天災,不能捕殺那些蝗蟲。而姚崇則堅持對其進行捕殺,並推行於晚夜起火、在火堆邊掘坑、一邊焚燒一邊埋堆的方法,卓見成效,全國捕蝗900萬擔,成功杜絕蝗禍。

 逝世

716年,姚崇因爲其幕僚收受賄賂的事而請求避位,並推薦宋璟接任。罷相後常居洛陽慈惠坊私邸。雖然如此,他仍然受到玄宗優禮相對,玄宗亦經常向他諮詢國事。721年九月丁未(三日),姚崇去世,享壽71歲。其遺囑吩咐要薄葬,並再次闡明信佛的害處,不讓子孫爲其抄經造像和辦法事。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有姚崇陵墓。

姚崇簡介 姚崇十策 第2張

  姚崇

評價

姚崇生處在唐初宮庭鬥爭劇烈的環境,竟能輔佐三帝,於三朝爲相,實在不可多得。而且他爲相時政局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可說是十分賢明。紫微舍人齊浣稱姚崇爲“救時之相”。《資治通鑑》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說尚文,張九齡尚直。”他與宋璟,並稱爲開創開元盛世的兩位賢相,世人合稱“姚宋”。毛澤東在點評《新唐書·姚崇傳》時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

姚崇雖爲一代良相,但他的兒子姚彝、姚異“廣通賓客,頗受饋遺,以至於爲時所譏”,以致於趙翼稱“名父之子多敗德”。魏知古、鍾紹京、劉幽求等人都曾因與姚崇不合而遭到貶官。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

張說:有唐元宰曰樑文貞公者,位爲帝之四輔,才爲國之六翮,言爲代之軌物,行爲人之師表:蓋維嶽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崔羣: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爲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樑公元崇,登第下筆成章舉,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凡三十年,天下幾無一人之獄。

劉昫: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後,政亂刑淫,頗涉履於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爲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軼事典故

 儉樸持家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爲寶”,“以廉慎爲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着十分儉樸的生活。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力保百官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裏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武則天大悅道:“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爲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

泣辭武皇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百官都爲唐朝復辟而相互稱慶,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張柬之對他道:“今天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姚崇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疏汏僧尼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營建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髮爲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佛圖澄、鳩摩羅什號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救時宰相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我爲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齊浣道:“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麼樣的宰相?”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意思是說姚崇只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廟自壞

唐玄宗將要巡幸洛陽時,太廟突然崩壞。宋璟進諫道:“陛下三年服喪未滿,不可離京巡幸。發生災變,是上天用以警誡的,陛下應停止東行。”唐玄宗又詢問已經罷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廟原是前秦時期修建的宮殿,後被隋文帝改爲太廟,又被大唐所襲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壞也會崩塌,何況木料。這次太廟崩壞只是湊巧與陛下東行碰到一起,不是因爲你要東行才崩塌的。陛下因關中歉收,糧運勞民,才東幸洛陽,這是爲了百姓。東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駕準備,陛下停止東行,豈不失信於天下。依臣之見,陛下繼續東行,至於太廟,讓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悅。

 算計張說

張說曾與姚崇一同擔任宰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爲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后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樣,爲他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着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