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均田制的內容 均田制什麼時候瓦解

均田制的內容 均田制什麼時候瓦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均田制(485年-780年)是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的開創性舉措。

古代大部分王朝的破滅是因農民起義,農民起義一般是爲了糧食問題和土地短缺的問題。而歷史上“均田制”的出現讓動亂的中原逐漸繁榮起來。

均田制爲了抑制豪強的兼併,將那些田地合理分配每戶人家,講那些有爭議的土地分清楚。

均田制的內容 均田制什麼時候瓦解

  均田制

爲啥均田制會被人稱爲“復興之柱石”呢?

其實,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頒佈,是鮮卑族與漢族的共同產物。孝文帝將手中掌握的土地合理分給農民,農民承擔相應的徭役,繳納租稅,讓中原地區呈現欣欣向榮的復興之感。

均田制的頒佈解決了大量流民問題,讓那些古代“街溜子”有田可以耕種,降低了社稷威脅。其次,對豪強也有了一定的限制,緩和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再有就是鼓勵民衆發展農業,對戰亂後恢復生產有着積極作用。最後一個好處當然是屬於朝廷的,耕田的多了,繳稅的人就多了,那國庫不就越來越充盈了嘛。

爲了讓均田制能更好發揮它的效用,漢族地主李衝向孝文帝建議制定“三長制”,來抑制豪強隱匿的戶口,從此以一夫一婦的個體農戶正式取代了過去的“五十家、三十家方爲一戶”的局面。而後來北朝也繼承此類做法,均田制的成功也成爲當時北方經濟勝於南方的原因。

那好處這麼多的均田制爲啥又會崩潰呢?

北魏孝文帝制定均田制就是爲了減輕百姓繁重的徭役,但當胡太后執政之後,各族人民起義,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統治者依舊貪圖享樂,以往的均田農民不堪重負再次淪爲流民。此外,因爲孝文帝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寺廟開始氾濫。幾十萬的破產農民爲了逃避繁重的徭役逃進寺院,而寺院擁有大量的土地但不自己耕種,而是招收佃農來生產,殘酷剝削農民,百姓又悽慘起來。

均田制發展到北齊已經允許土地買賣,均田制的限制作用開始降低了。而到了隋朝,貴族官僚被授永業田,這一舉措標誌着均田制原則的破壞。而唐朝繼承了這一舉措,朝中官員手中的土地更多了,百姓能自由耕種的天地更缺乏了。不僅如此,這些被授予的永業田還能歐股自由買賣,至此土地兼併現象更加激烈了。

均田制的內容 均田制什麼時候瓦解 第2張

  均田制

而均田制在唐朝失效跟當時商業發展有着很大關係。

葛金芳先生指出:“均田制能夠長期維持,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國家對人口能夠進行嚴密的管控,第二是地權流傳速率的相對遲緩”

因爲唐朝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而水陸交通的發達加強了南北物資的交易,所以商業貿易繁盛起來。杜甫有詩云:“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就能說明商業貿易繁盛提高了糧食的商品率,土地經營利潤提高了,所以土地流轉速率就加快了,這違背了均田制的第一個地權流轉速率遲緩的原則。

不僅如此,商人羣體開始崛起,因爲他們在貿易上獲得成功,換取的錢財可以兼併更多的天地,土地買賣、兼併現象就日發嚴重起來,土地逐漸從靜置被流動狀態給取代。

杜佑言:“開元天寶以來,法令弛壞,併兼之弊,肩愈漢成哀之間”

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就是國家可支配田地的縮減,構成均田制的基礎已經被破壞了。

另外,農民的流動性增強了,因爲商業發展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多,讓百姓們掙脫了土地的束縛,可以在工商業、手工業、服務業各種行業中流轉,自耕農的數量就大大減少了。

綜上所述,原本爲農民謀福利的均田制崩潰的原因有三個:

1、 國家手中掌握的無主荒地大大減少,均田制構成基礎已經不成立。

2、 官僚富人們大量收購兼併土地,大量農民破產成爲流民,自耕農數量大大減少了

3、 商品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多,農業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而經歷三百多年發展的均田制,非常適合當時古代的生產力,對階級矛盾的緩和有着很明顯的幫助,維護了中原地區的穩定,對朝廷財政收入有着極大的幫助。總的來說,均田制比起以前諸多剝削民衆的制度來說,它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也難怪錢穆大師會稱讚它爲“隋唐復興之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