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均田制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均田制的歷史

均田制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均田制的歷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均田制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事實上,早在北魏時期馮太后主政之時,就已經有了均田制改革,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隋唐時期是中國繼秦漢以來又一次中華文明高峯時代,它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兩百八十多年的戰亂,並在諸多領域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在隋唐時期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中,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調製最爲出名,爲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繁盛創造了條件。

所謂租庸調製,其中的“租”就是田租、“庸”是指勞役、“調”是指納土產稅,即根據當地“土特產”繳納。除此之外,百姓還須負擔雜徭和色役,這些放在一起構成了隋唐前期的重要徵稅制度。然而由於租庸調製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因此必須建立在均田制順利實行的基礎之上才能行得通。

唐朝所實行的府兵制同樣需要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這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歷經北周、隋、唐而日趨完善的。這項兵制的重要特點是兵農合一,即平時爲農、戰時爲兵,三年一檢點,歸軍府管理。府兵制要求士兵需要自行籌措衣甲、軍糧、馬匹等,以緩解官方財政壓力,所以必須建立在均田制順利執行,士兵們皆有充足田地耕種的基礎上。

北魏朝廷掌握大量土地和人口

均田制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均田制的歷史

西晉統一後不久,八王之亂爆發,整個中原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很快以匈奴劉淵爲代表的北方五胡族羣紛紛南下、逐鹿中原。永嘉之亂後,長安、洛陽的相繼陷落引動衣冠南渡、北人南遷。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烽煙不斷,恰在此時鮮卑拓跋部從代國開始逐步發展,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常年的戰亂導致中原蕭條、千里無煙,朝廷因此掌握了大量無主拋荒田。

隨着北魏的建立,北方局勢漸漸穩固,原本流落各地的農民漸漸安定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北魏境內出現越來越多失去土地的流民。如此以來,朝廷同時掌握了有待分配的荒地和有待被分配的失地農民,這位均田制改革創造了條件。於是北魏馮太后改革,根據每戶的人力分配土地,是爲均田制改革。均田制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中原一帶生產力的恢復,壯大了北魏國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耕者有其田”的儒家願望。後來西魏權臣宇文泰進一步完善了以均田制、府兵制爲核心的社會結構體系,被儒家視作恢復“周禮”的典範。因此,宇文家族篡魏自立之時,定國號爲“周”,史稱“北周”。

均田制並未損害塢堡地主利益

當馮太后進行土地所有制改革時,擺在她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確保田地被充分有效的利用。爲此,均田制的土地分配與生產力水平進行掛鉤,奴婢、耕牛皆被計入其中。雖然奴婢是賤口、耕牛是牲畜,但這些都是生產力水平的代表,那當然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土地。然而不論是奴婢還是耕牛,擁有最多的都是地主,這些人在改革以前擁有最多的土地,在均田制下依然佔據優勢。

當時北魏的地主階層主要是指漢人塢堡勢力,他們是由魏晉時期的士族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洗禮後演變而來的。由於均田制不僅沒有損害到他們的利益,反而有利於他們,所以這些原先土地所有制的既得利益者對於這場改革並沒有太大的牴觸情緒。

均田制並未損害鮮卑貴族利益

作爲北魏王朝的“國本”和朝廷政策的主要執行者,以拓跋氏爲首的鮮卑貴族對均田制改革的態度至關重要。如果執行者自身出現牴觸情緒,那麼改革勢必難以進行下去,這從後來孝文帝改革引發六鎮起義的事蹟可以窺見一斑。但是當時北魏的鮮卑貴族利益壓根就不再重要,或者說根本就與農耕土地無關。

均田制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均田制的歷史 第2張

前面提及,北魏是在原來的代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經濟利益基礎在山西北部一帶的農耕-遊牧邊界一帶(長城附近)。這些鮮卑軍事貴族擁有的大多是成片的牧場,麾下有奴隸和隸戶負責經營,因此均田制並未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正因如此,這些人也不會對均田制存在牴觸情緒。如此以來,整個北魏王朝各個階層和利益集團對於均田制均沒有牴觸,改革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綜上所述,均田制的建立是在北魏特殊的歷史時期建立的。由於此前常年的戰亂產生大量拋荒地和失地流民,國家手中掌握有大量改革資源。當馮太后執行改革時,由於並未損害自身利益,不論是漢人塢堡地主還是鮮卑軍事貴族對均田制都沒有牴觸情緒,反而因爲它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化狀態,被儒家大肆讚揚。

當然,均田制是建立在耕地資源充足的前提條件之下的,唐朝中後期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開荒耕地的速度,均田制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瓦解。由於均田制瓦解導致唐朝中期稅收和兵役的崩潰,租庸調製被兩稅法取代,府兵制也被募兵制所替換,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