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西域還有多少控制力?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西域還有多少控制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經的唐朝對於西域有着超強的控制力,那麼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西域還有多少控制力?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後隨着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峯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西域還有多少控制力?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徵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明確見於記載的有于闐王尉遲勝率領的本國兵馬五千。另外與拔汗那一起發兵的還有大食等國。最晚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們就已經行進到了河西地區。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羅葉護烏那多與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38]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禦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但是大食勢力並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平叛,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繫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有廣德四年(相當766年)年號。實際上廣德只有兩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吐魯番出土的《高耀墓誌》仍然沿用廣德年號,說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聯繫,不知長安改元永泰。而且四鎮在這時還保持着一定的兵力,765年(永泰元年)左右,河西唐軍抵擋不住吐蕃的進攻,遣使前往四鎮,請求河西援軍一萬人,這至少說明西域的形勢這時要比河西穩定得多。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於西域還有多少控制力? 第2張

768年(大曆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繫,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對守軍大加讚揚。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吐蕃攻陷關隴之後,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