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詳解古代製冰之法

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詳解古代製冰之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嗎?其實,冰箱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了,而且古人在兩千多年前還會用熱水製冰,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很早古人就已經知道藏冰,由此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冰箱

古人的智慧並不比現代人差,古人很早就想到了把冬天的冰塊低溫保存起來,留到夏天避暑降溫使用,這也叫作藏冰。

大約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人就已經知道藏冰了,根據考古發現,陶寺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修建凌陰進行藏冰。

凌陰一詞就是專指藏冰的冰窖,晚清學者富察·敦崇曾在《燕京歲時記·打冰》中記載:周成王命凌人掌冰,歲十二月,敕令斬冰納於凌陰。凌陰者,今之冰窖也。

這意思就是說周成王時期就已經命專人在冬天採集冰塊低溫保存起來,好用於夏天降溫避暑,還解釋了凌陰一詞,凌陰就是專指藏冰的冰窖。

不過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已經證實不僅在周朝時期,比周朝更遠的時期古人就已經知道建造凌陰藏冰留待夏天避暑使用。

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詳解古代製冰之法

但是到了周朝時期,朝廷已經正式把冬天採集冰塊變成了一個職能部門,專門設立了採冰機構,當時稱之爲凌人或者冰人。

這個採冰機構有專人負責在冬天採集冰塊、運輸冰塊、儲存冰塊,他們會在皇城附近建造大量的凌陰用以儲冰。

通常冰人會在天氣最寒冷的時候開始採集冰塊,好能確保冰塊不易融化,採集好冰塊之後運輸到建造好的凌陰之中,這些凌陰都要選擇陰涼之所,深入地下,確保溫度足夠陰涼,同時存放冰塊時還要鋪上一層稻草或蘆蓆,這樣起到保溫作用,纔能有效減緩冰塊融化。

隨着古人掌握了藏冰技術,因此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現代冰箱的雛形青銅冰鑑。在1997年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發現的戰國時期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穴中就出土了青銅冰鑑。

所謂冰鑑就是一個四方箱子,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

冰鑑的功能很實用,冰鑑的兩側放入冰塊可以使得冰塊涼氣外散,可以在屋內起到降溫的效果,同時中間部位可以放入水果,這樣就能吃上冰鎮水果。在酷暑時屋內多放幾個冰鑑就能形成冷氣房了,可以很有效地降溫避暑。

在戰國時期冰鑑大多爲青銅所制,到了明清時期多爲紅木、花梨木、白木等木製品,所以古人很早就利用冰鑑能吃上冰鎮水果了。

不過不管是凌陰還是冰鑑這在古代都屬於王公貴族或者富貴人家才能享受到的,一般平民百姓肯定不可能通過這些來藏冰,但是老百姓夏天也得活着,也需要避暑降溫,因此有些人看到商機,就催生出了冰商。

這些冰商很會做買賣,他們通常都會採用“預售”制,先寫好票據,也稱之爲冰票,然後就開始預售,收錢給冰票,就和現在的房地產期房一樣,先拿到錢再僱人採冰,僱人挖凌陰,最後憑票賣冰,而消費者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則是各大飯莊,還有則是走街竄巷的小販。

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詳解古代製冰之法 第2張

到了宋、元時期由於普通百姓也都能買上冰塊,憑藉民以食爲天的本性,民間也就催生出了各式各樣的冷飲。

因此在宋元時期諸如冰鎮酸梅湯、冰鎮椰子酒、冰鎮木瓜汁等等,我們現代人能享受到的冰鎮飲品,古人那個時候也就能享受到,甚至比我們現代人吃的還更加無污染。

元朝時期更是出現了冰淇淋的雛形,元朝是遊牧民族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蒙古人喜好喝牛奶,於是就利用冰塊冰鎮牛奶,再往裏面加入一些鮮果糖漿,就這樣一碗元朝的冰淇淋就出來了。

後來13世紀時期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就把這種製作冰牛奶和果汁糖漿的方法帶回了歐洲,於是歐洲人就發明了冰淇淋。

藏冰也是古代起源最早,最簡單,應用最廣泛,流傳悠久的避暑降溫方式,藏冰方式一直到冰箱的出現才逐漸被人們所淘汰。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古人就懂得了令現代人看來很難以置信的熱水製冰

熱水製冰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扯,稍微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水的冰點要在0度以下,因此熱水製冰聽起來確實很不可思議。

但是這個熱水製冰的方法確確實實是記載於由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組織編撰的《淮南萬畢術》一書之中,書中記載爲: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

這意思就是將熱水放進甕中,用絲織品將其密封起來,然後再沉入到深井之中,三天之後即可成冰。

現代物理學者們爲了驗證《淮南萬畢術》中所記載的準確性,在1983年時,溫州大學洪震寰教授曾進行過論證,不過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因此當時學術界認爲《淮南萬畢術》中所記載的熱水製冰並不準確,畢竟記載的很籠統,只有一句話的事。

不過在十年之後,中國科技大學李志超教授帶領碩士學生趙虹君又進行了實驗論證,最終李志超教授師生二人完成了實驗,在模擬出深井溫度環境之後,熱水被密封后果然出現了結冰的現象。

其實這個原理類似於物理學上的姆潘巴現象,1963年還是中學生的坦桑尼亞物理學者姆潘巴在製作冰激凌時,他發現熱牛奶放入冰箱後,會比冷牛奶放進去更先結冰,此後姆潘巴一直對此念念不忘並非常疑惑。

直到他考入大學之後,在導師丹尼斯·奧斯伯恩博士的幫助下完成了實驗,最終師生二人確定了在同等冷凍溫度且密封的環境下,熱水確實比冷水更先結冰,師生二人爲此共同撰寫了論文,因此物理學界也稱之爲姆潘巴現象。

在2012年時,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還特意舉行了一場姆潘巴現象比賽,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度論證,最終論證得出結果確實是溫度高的液體在密閉的冷凍環境中要比溫度低的液體更快結冰。

而《淮南萬畢術》中所記載的熱水製冰和姆潘巴現象十分相似,按照科學研究可以得出在開放環境下,溫度越高,氣壓越低,而在密閉環境下,溫度越高,氣壓越高,高氣壓則會產生結冰現象。如果換成涼水的話,可能就要比熱水結冰時間要長得多。

這也就是熱水製冰的原理了,雖然說這個辦法可以行得通,但是以現代的技術用這種方法制冰的成功概率也只是僅僅大於失敗概率,並不是百分百成功,而且以古代的生產力來說,這種熱水製冰的方法耗費的時間和成本也很高了。

古人是什麼時候學會製冰避暑的?詳解古代製冰之法 第3張

雖然熱水製冰效率低下,而且還不一定能製造出多少冰來,還很費原料,但是在沒有電製冷工具的古代,這已經算是很厲害了,也說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要知道姆潘巴現象是現代人才研究明白的。

古人在製造生產火藥過程中參悟出了硝石製冰法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大概在唐朝時期中國古人研發出了火藥,在開採火藥的過程中唐朝人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迅速吸收水中的熱量,並能讓水凝結成冰,於是就有了硝石製冰法。

相比於熱水製冰的方法,硝石製冰法就比它方便快捷多了。硝石又名鉀硝石,而硝石可以直接製成硝酸鉀。

硝石又稱牆霜,在農村生活使用過茅廁的人都會發現茅廁的牆角白色晶體,那就是硝石結晶,故此又稱牆霜。

硝石可以用作火藥也可以用作顏料,它可以溶解於水中,在溶解時會吸收水中的熱量,而在水中把它加熱到334攝氏度時還能釋放氧氣。

唐朝人正是利用硝石溶解於水中吸收熱量的特性用來製冰,硝石快速地吸收熱量可以讓水的溫度快速降至冰點從而結冰。

而唐朝人用硝石製冰的具體方法就是找到兩個一大一小的容器,把小容器放進大容器裏,再往兩個容器裏注滿水,並且一定要讓大容器裏的水沒過小容器,往大容器裏放入硝石,然後不斷搖晃容器讓硝石迅速吸收水的熱量,之後就會神奇地發現小容器裏的水逐漸成冰。

把小容器裏的冰倒出來就可以使用了,而把大容器裏的硝石從冰上刮下來還可以繼續重複使用,因此硝石製冰法非常節省原料還方便。

也因爲硝石製冰法的方便快捷,因此唐宋時期街頭巷尾就會出現一些小販利用硝石製冰法制作冷飲,這些小販就是準備一個大桶,然後往裏倒滿水再加入硝石,再把果汁裝入小罐子中,將裝有果汁的小罐子放到加入硝石和水的大桶中,就可以很快製作出冰鎮冷飲了。

硝石製冰的方法一直應用到民國時期,相比於藏冰和熱水製冰法它更加方便快捷,所以這個方法才從唐朝一直被應用到了民國時期。

寫在最後

雖然古人科技相對比現代落後,但是古人的智慧可並不比現代人低,魏武帝曹操就曾經發明過冷氣房,曹操在地下建造深井藏冰,然後再從上面蓋房子,屋內的地面都帶着孔眼,這樣天熱的時候地下冰窖的冷氣就順着孔眼傳入屋內,從而達到製冷避暑的效果。

尤其是熱水製冰的方法,更是凸顯出了古人的智慧與想象力,所以古人雖然沒有現代人這些科技先進的設備,但是古人憑藉自身的智慧也同樣能製冰,並利用冰鎮降溫來度過每一個炎熱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