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古代如果想當官應該怎麼做?有哪些途徑?

在古代如果想當官應該怎麼做?有哪些途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選拔優秀人才到政府部門執掌權柄,叫做“選官”,與之相配套的標準或規則就是選官制度,選官制度是政權得以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自文明出現以來,煌煌上下五千年,選官制度大體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一、憑出生:先秦

在古代如果想當官應該怎麼做?有哪些途徑?

新石器時代尚處於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官僚制度初萌極不完善,各級部落酋長署理部落內部事宜。聯盟大酋長的選拔普遍奉行“禪讓制”,還有專家說,“選賢與能”的“禪讓制”不過是後世儒家對“爭權奪利”的美化。霧裏看花,莫衷一是。

到了夏、商、周時代,國家建立,姓氏出現,得姓者爲貴族,庶民奴隸有名無姓。得姓的貴族累世卿相,且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稱爲“世卿世祿制”。“世卿”就是子承父業世代爲官,“世”則是采邑或田裏的收入世代沿襲,天子不得干涉私家財產權。

二、憑軍功:秦代

戰國時代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列國間率先推行了“軍功授爵制”,所有貴族特權一律打破,只要建立軍功,普通民衆也可授予爵位,用爲高官。此一舉措,以雷霆之力拋棄了“世卿世制”激活了社會上的積極因素,新興地主階級勢力興起。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憑軍功授爵授官已失去了它的原始意義,天下苦秦已久,二世而亡。這也是“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應有之義。

三、憑聲望:兩漢

漢朝選官,奉行察舉徵辟制。

所謂察舉,就是先發現後舉薦。有特殊人才,先由里長報鄉長,鄉長報縣令,縣令報州郡,這叫“鄉舉裏選”,注重鄉里輿論的權威性,將人才從基層一步步選拔上來。

兩漢易代時,出現了一批世代爲官、累世公卿的豪門大族,其先祖大多是通過察舉,靠鄉里口碑拔擢起來的。人才大致分爲兩大類別:秀才和孝廉。秀才者,才具特出之謂也,自是學問能力兼優之人。孝廉者,當是既孝順又清廉,在兩漢時期,“孝”是道德品行的首要標準。

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一度靠做秀也能賺個好口碑。於是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尷尬局面。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對於那些聲震朝野,足以打動天聽的品學兼優的士人,皇帝是可以直接徵聘的,被徵者來去自由,朝廷雖可督促,如堅不應命,也不能強迫。比如黃叔度,皇帝徵召三次,除首次淺嘗輒止外,其餘兩次再未就徵,天下嘉其品德,號曰“徵君”。

公府、州郡闢除,其實就是高級官員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闢除之吏員初始時不屬於朝廷正式編制,試用期滿合格之後,由高官薦舉,走“察舉”之途,也可出補朝官或外放地方長吏,故闢除之官雖身份低微,也易於顯達。

在古代如果想當官應該怎麼做?有哪些途徑? 第2張

四、憑品鑑:魏晉南北朝

兩漢注重鄉里評議,比如汝南郡許靖、許邵兄弟主持的“月旦評”,每月初一,用精煉的語言品評當世人物,爲朝廷或州郡拔擢特出人才提供參考。比如曹操,得許邵一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則欣喜異常。長此以往,名士清議與鄉里口碑便把持了人才選拔的大局。

魏文帝曹丕時,採納尚書令陳羣的建議,施行“九品官人法”,亦稱“九品中正制”。州郡任命大中正一人,縣任命小中正一人,將人才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其主要任務就是評定所轄區域人才的等級。

評定之後,將“品類表”交於吏部,成爲選拔任用官員的主要依據。中正官的設置,把品人與選官的權力收歸中央,改變了漢末名士清議、左右鄉議和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同時,“九品中正制”又改變了兩漢時分類取材的傳統,將所有人才按“德能勤績廉”諸項打包評定,官吏選拔的標準更趨客觀。

魏晉易代,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世家大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初衷與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門閥士族互相勾連,壟斷各級政權,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也徹底蛻變成保護高門世族政治特權的選官制度,以至於寒門再難出貴子。

五、憑考試:隋至清

左思在《詠史.其二》中寫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這是對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不公的無情批判。南朝時局面還有所改觀,世家大族以做“位高權重責任輕”的清流官爲榮,以做武職官員爲恥,所以纔出現了“寒庶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不正常現象。同時,就給靠軍功起家的下層軍官以機會,宋、齊、樑、陳皇家皆出自寒門。

隋唐起於鮮卑,對中原的“貴庶”之別嗤之以鼻,隋文帝時便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到了武則天時,則首創了武舉和殿試,試卷採用“彌封制”,閱卷時看不到考生姓名,科舉考試更加公平;

在古代如果想當官應該怎麼做?有哪些途徑? 第3張

北宋的科舉考試分爲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由皇帝直接面試,選官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且試卷再次謄抄,避免了因字體而腐敗的問題,在公平公正上更進一步;

明朝規定科舉試卷只准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個人隨意發揮,並且在文體上嚴格規定爲八個部分,稱爲“八股文”;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以科舉成績選拔官員的制度同時廢止。

廣大寒門士人通過科舉入仕做官,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的客觀依據,官僚隊伍整體素質得以提升。但同時,明清八股取士,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並且,只注重在故紙堆裏尋章摘句,嚴重阻礙了自然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封建士人學而優則仕,走上了一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仕途經濟”之路,爲官者,親戚朋友雞犬升天,從而在民衆中固化出了“以官爲貴”的“官本位”思想,這無論如何也只能歸於“封建遺毒”之列了。

總體來說,任人唯德唯纔則國興,任人唯親唯錢則國衰,這也是選官制度的現實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尊重知識和人才,樹立了科學發展的人才觀,在官員的選拔上才真正步入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