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事件莫過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十八歲的懿文太子朱標病逝於京師。

朱標的死,對於已經年近七十的朱元璋來說不啻又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打擊。十年以前,他的元配夫人馬皇后就已經撒手人寰;如今,這位被寄予了厚望的太子又離他而去,讓本就已經心力交瘁的老皇帝一夜間更是蒼老了十歲。

然而時局卻並不允許朱元璋過分地放縱自己的哀傷,因爲還有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需要他處理:太子薨逝後,儲君之位應該由誰來繼承?

站在宮城之上,俯瞰着這座已經承載了數千年曆史的金陵城,朱元璋的思緒飄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他意識到,開國皇帝的儲君問題,似乎是每一個定都南京的王朝的宿命;幾乎每一位在建康開了自己帝王基業的君主,都要承受這份喪子之痛。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1.孫權

時間倒退到1150年前,孫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權的太子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孫權爲此傷心不止,並在此後餘生都對儲君一事極爲猶豫不決,並最終釀成了對孫吳朝政造成極壞影響的南魯黨爭。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2張

所謂南魯黨爭,就是指孫權的第二位太子(居於南宮,故稱“南”)孫和和四子魯王孫霸之間爲了爭奪儲君而展開的政治鬥爭,這場黨爭將當時吳國朝廷包括陸遜在內的大部分人都牽扯了進來,並且最終導致步入暮年的孫權大開殺戒: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數十位大臣被殺甚至族誅。最終,孫權效法漢武帝,立了幼子孫亮爲繼承人。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3張

孫權死後,這場鬥爭的餘波仍未消弭:孫亮剛一繼位,輔政大臣諸葛恪就處死了孫和;六年後,孫亮又被宗室孫綝廢殺,其兄孫休繼位;孫休死後因爲沒有繼承人,又把孫和的兒子孫皓立爲皇帝。孫皓繼位後,開始了對其父的新一輪撥亂反正,又釀成了無數大獄。可以說,孫吳政治的後三十年,幾乎都有這場南魯黨爭的影子。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4張

2.蕭賾

約250年後,也就是朱標去世前整整900年,同樣的陰雲再次在建康城頭浮現。此時已經是南朝齊武帝蕭賾統治時期,這位開創了南齊“永明之治”的老皇帝雖然也子女成羣,卻對長子蕭長懋寄予了最多的期望,也一直期望他能繼承其祖父蕭道成以及自己的帝位,成爲蕭齊王朝的第三代皇帝。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5張

然而天不遂人願,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蕭長懋去世。父親蕭賾“臨哭盡哀”,並且作出了一個此前沒有皇帝作出過的決定:雖然他自己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是他並不打算傳位給其中的任何一個,而是直接立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爲皇太孫。數月後,蕭賾也因哀毀過度去世,蕭昭業便承繼大統,登基爲帝。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6張

幼帝繼位,果然便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蕭昭業在位不久,朝政就被西昌侯蕭鸞把持,不久便被廢黜。相比於孫綝,蕭鸞顯然更有歷史經驗:他在接連廢黜了蕭昭業和其弟蕭昭文後自己登基,史稱齊明帝。在蕭鸞在位的五年裏,他主要就幹了一件事:拼命殺蕭道成、蕭賾的子嗣。而在他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南齊皇室終於凋零殆盡,並迅速迎來了自己的結局。

3.蕭衍

也許這就是一種宿命,或者說這是亂世王朝的常態:蕭鸞死後不久,南齊王朝便被同宗的蕭衍取代,是爲南樑。而蕭衍自己也碰到了和蕭賾同樣的問題:他一直悉心培養的太子、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昭明太子”蕭統不幸早逝,留下了禮佛數十年卻終究無法幫助自己的太子超脫生死的老父親。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7張

有了孫權和蕭賾的前車之鑑,蕭衍的抉擇變得異常困難。本着國賴長君的原則,蕭衍沒有立蕭統的兒子爲太孫,而是立次子蕭綱爲太子。令蕭衍欣慰的是,立蕭綱爲儲君後,並沒有出現孫吳時那種皇子內鬥的局面,他還能繼續去廟裏吃齋唸佛,等着圓寂後把皇位交給兒子就可以了。

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爲什麼總是面臨繼承人的問題? 第8張

只可惜,此時南樑的平靜只是暴風雨的前兆。當北方的侯景逐漸威脅到首都時,南樑的皇子們有的擁兵自重,有的坐山觀虎鬥,竟能上演一出數十萬人圍觀侯景進攻建康卻無人願意出戰的鬧劇。而當侯景攻破建康城門、困死蕭衍後,蕭氏子孫更是直接開始了血腥的自相殘殺,甚至爲了爭奪所謂的帝位不惜引外敵(西魏、東魏)入寇,最終在一地雞毛中,讓來自浙江長城的陳霸先殺出重圍,建立了陳朝。

4.陳霸先

相比於前幾位皇帝,陳霸先在儲君上的鬧心事有點不太一樣:別人是愁應該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陳霸先則是根本沒兒子可立。他的幾個兒子都早早夭折,在他稱帝時只有一個兒子陳昌活着,還因樑末大亂而落在了西魏手裏。在他短暫的三年皇帝生涯裏,他最大的心病就是從長安把兒子給接回來,然而這個希望到他駕崩那天也沒實現。

陳霸先去世後,其侄陳蒨繼位。此時得知陳霸先死訊的北周(宇文氏已經完成篡權)卻突然鬆口,派人把陳昌護送回建康。面對這個小孩子都能看出來是來製造矛盾的操作,陳蒨表示熱烈歡迎,並表示願意退位;暗地裏,陳蒨卻派人在迎接的途中將陳昌從船上推下去,製造了一起“船難”。

在朱元璋前面六個建都建康的朝代裏,有四個都在儲君上出過大問題,並且幾乎都集中體現在“立兒子還是立孫子”的矛盾上。因此,當朱元璋從對歷史的檢討中回到現實中來時,到底應該立誰爲儲君這個問題,便變得更加棘手了起來。

朱元璋的心路歷程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朱標死後五個月,其子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六年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六個月後,燕王朱棣就在北平舉起了“靖難”的大旗,並在四年後進入金陵,朱允炆不知所蹤。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可是在封建帝制時代,皇帝的家事就是天下頭等大事。而像這種有關繼承人的“國本”的爭議,恐怕永遠也不會有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