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煜,又稱南唐後主、李後主、詞帝、李從嘉,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鍾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峯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自古亡國之君多悽慘,南唐後主李煜也不例外,國破後被押送到宋朝的都城汴京,被封了以後帶有侮辱性質的違命侯,在汴京度過了兩年的時光,最後死於宋朝的毒酒之下。史載,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餘年?”因李煜是亡國之君,雖其是一位偉大的文人,然後世多認爲李煜昏庸無道。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因貌有奇表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爲避禍,醉心經史典籍、不過問政事,自號“鍾隱”、“鍾峯隱者”、“蓮峯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後太子李弘冀去世,中主李璟力排衆議,立李煜爲太子,入主東宮,後登基帝位。

李煜做皇帝后愛民如子,李璟在位期間,南唐多次發生戰爭,致使國庫的大量消耗,國勢漸弱,大臣多建議增加賦稅,以充國庫。但李煜考慮到連年的征戰最受苦的是百姓,於是他下詔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休養生息;同時還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制度,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爲官員俸祿,時稱爲“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撓刻。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第2張

南唐時期,因連年的征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員更是不顧國家安危人民疾苦大肆買賣兼併土地,日益嚴重。李煜看到了問題的所在,於是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方面南唐後期通貨膨脹,錢荒嚴重,爲使貨幣流通良性循環,乾德二年,李煜頒佈鐵錢,規定每10錢,鐵錢6枚並銅錢4枚發行。因銅錢逐步廢除,商人多以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出境,朝廷不能禁止。爲挽救鐵錢的流通,李煜詔令鐵錢以一當十與銅錢並行流通。在農業方面,他任用李平掌管司農寺,井田制,創設民籍和牛籍,勸農耕桑,希望藉此緩解國難。新制頒行後,因觸犯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激烈抵制與反對,改革遂以失敗告終。雖然改革失敗了,但也不全是他的錯,那個時代,地主官僚控制着國家的命脈,他也是無能爲力。更何況南唐已進入後期,各方面的矛盾都已經激化,並非一己之力能夠力挽狂瀾。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第3張

在軍事方面,當時宋強唐弱,面對強大的宋朝,李煜採用了陳喬、張洎的策略,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爲防禦策略。因此,南唐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潛爲備戰。這便是以弱制強常用的策略。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沒有任何遲疑,立刻斷絕了與宋的邦交關係,並親自巡城督戰。只是當時的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無意爲戰,刻意隱瞞戰情,李煜當機立斷,立刻按罪誅殺以鼓舞軍心。同時,李煜又以遠交近攻的策論,致書吳越王錢俶,以脣亡齒寒的道理曉以大義,以圖瓦解宋與吳越的聯盟,但最最終沒有打動錢俶;朱令贇戰死後,李煜又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於契丹。積極爲救亡圖存而努力着。

李煜在用人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策略,當時南唐在淮南戰敗,後又中主李璟去世,南唐朝堂人心惶惶,到處都是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息。李煜爲了重振旗鼓,確立威信,便起用舊臣,穩定朝野重心。用在楊吳時代就投奔江南的閩將林仁肇、韓熙載、皇甫繼勳等人。同時,對於在淮南戰事中棄揚州化裝逃跑的馮延魯,李煜也重新給予禮遇。

作爲文人的李煜,十分了解人才的作用,他十分重視選拔人才的公平性。在乾德二年,他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任命韓熙載爲主考官,此次共錄取了九名進士。後來皆成了南唐的中流砥柱。後來又多次舉行考試,爲了不遺漏任何一位才子,他又多次舉行復試。即使是在南唐亡國的開寶八年二月,李煜仍然舉行了南唐的最後一次科舉,錄取了張確等十三人爲進士。

李煜:是一位偉大的文人,也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 第4張

無奈,李煜接手的是一個風雨縹緲的國家,如同明末的崇禎皇帝,這或許是他在政治方面欠缺成就的原因。在政治方面,李煜一味地忍讓,李煜認爲他只要處處迎合着宋朝皇帝的口味,就能保住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宗廟,可惜李煜失算了。即使他每年向宋朝納貢,殷勤地侍奉宋朝,即使他多次派使者前往宋朝表達臣服之意,即使他廢除了唐朝國號,下令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仍然沒有阻擋宋朝的滅唐之心。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就歷史而論,南唐不滅亡是不可能的。當時中國的歷史形勢要求南唐亡國。北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無論如何李煜是無力迴天的。更何況在那種強國壓境的情況下,李煜能守國十五年之久,可見其才識非同一般。後來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