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仁德尚禮儒雅,這些好的品質也許正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仁德尚禮儒雅,這些好的品質也許正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帝有60萬大軍和舉國財力,爲何會敗給朱棣?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最喜歡、最器重的是大兒子朱標,將其立爲皇太子,沒想到朱標得病早逝,朱元璋就把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立爲皇太孫,成爲大明朝皇位繼承人。據說在朱標生病的兩年時間裏,朱允炆在父親牀前晝夜守候,不肯離開一步,讓祖父朱元璋十分感動。 1398年,執政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仁德尚禮儒雅,這些好的品質也許正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朱允炆

朱允炆和他父親朱標一樣,都是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跟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祖父朱元璋截然不同。 他上臺後推行仁政,廢除朱元璋時期的一些嚴刑峻法,重用文官,降低江南地區土地稅賦,減少僧人、道士佔有土地的數量,把多餘土地分給窮苦百姓,促進了農業生產,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建文新政”。

影視劇中的朱允炆

但看似祥和的氣氛中,卻蘊藏着一個巨大的逆流漩渦,威脅着儒雅之君朱允炆的統治。 朱元璋在位時,嚴重不信任武將,能殺的全殺了,但邊境和要衝之地總得有可靠之人看護吧,所以朱元璋就把兒子們一個個封王封藩,派到各處駐守,雖不直接管理封地的官吏百姓,但卻擁有自己的軍隊,形成了一些地方勢力集團。朱元璋在位時,他們不敢動,可朱元璋一死,他們都蠢蠢欲動,想謀取更大的利益。

仁德尚禮儒雅,這些好的品質也許正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第2張

朱棣

朱允炆和三位親信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一商量,覺得不能任由藩王們自我膨脹,必須果斷“削藩”,以免後患。這君臣四人都是飽讀儒家詩書的正人君子和理想主義者,沒有經歷過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的實踐磨鍊,缺乏辦實務的經驗,在“削藩”操作上犯了方向性錯誤。 他們是先從“軟柿子”開始“削”的,一年之內把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一股腦收拾了,剝奪封地,廢黜王爵,唯獨沒動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

朱棣與姚廣孝

朱允炆君臣或許想的是“先易後難”,或者是被朱棣裝瘋賣傻的表演欺騙了,認爲他不足爲慮。無論怎樣,朱棣都獲得了更多的準備時間。朱棣身邊有道衍和尚(姚廣孝)這樣的高人,幫他謀劃好了起兵反叛的詳細計劃。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反叛仍然面臨着巨大風險,他只有10萬人馬和燕京一地的後勤支援,而朝廷能調動的兵馬有60多萬,還有全國的財力物力支持,雙方實力差距巨大。況且朱棣無論如何自辯,他都是造反,輿論道義上都得不到支持。

李景隆

當然,朱棣也有自己的優勢,優勢在於他多年的沙場歷練,在於他強大堅定的內心,更在於他有一個朱允炆這樣仁德尚禮、優柔寡斷的對手。 面對朝廷的步步施壓,朱棣在道衍和尚的勸說鼓動下,於1399年打着“清君側,靖內難”的旗號,起兵反抗,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在這場戰爭中,朱棣數次滑到了懸崖邊上,但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對手的失誤,他艱難地撐了下來,繼而越戰越強。而朱允炆識人不明,棄用老將耿炳文,讓自己的親信、公子哥李景隆當了60萬大軍的主帥,結果連戰連敗,前後喪師數十萬,導致戰爭形勢出現了逆轉。

戰爭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仁義”之君朱允炆卻在平叛前下詔,告誡全軍“誤傷吾叔”! 這一句話給朝廷將士增加了巨大麻煩和壓力,也被捆住了手腳,卻給對手朱棣增加了一道厚厚的防護鎧甲。朱棣能屢屢在險境中轉危爲安,多虧了侄子的這句“關照”。1402年,朱棣兵臨應天(金南京)城下,無恥的李景隆非但不感激朱允炆的寬恕之恩,反而做了內應,打開城門,接應朱棣的軍隊佔領了應天城。

仁德尚禮儒雅,這些好的品質也許正是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第3張

傳說中出家的朱允炆

朱允炆在破城前放火焚燬了皇宮,煙火瀰漫之中,歷史的天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那就是朱允炆到底咋樣了?對此歷史上說法不一,至今沒有定論。 有的說他與馬皇后一起投火自焚,屍體被燒焦,難以辨認;有的說他按照祖父朱元璋的事先安排,從地道逃走,隱藏在雲南、貴州一帶出家爲僧;有的說他跑到泉州,從那逃往海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實際是爲了找朱允炆。這種種傳說,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間對建文帝的好感和追念,希望這位仁慈之君有一個好的歸宿。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