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七戰七捷的過程 從七戰七捷到魯南之間所發生的事

七戰七捷的過程 從七戰七捷到魯南之間所發生的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野戰軍一開始就在淮南地區作戰,是什麼形勢呢?從敵情方面看,在浦口、浦鎮有五軍;七十四軍一個師已駐六合,軍部帶兩個師駐鎮江;黃百韜二十五軍(這是三戰區的主力)一個師已到揚州,軍部帶兩個師正繼續北進,整編八十三師即原一百軍區已到泰州;合肥到蚌埠一線是廣西軍的七軍;蚌埠到靈璧一線是四十八軍。第一線就有六個軍,他們還有兩個軍在滬寧線上作預備隊,他們的五軍、七十四軍都是機械化部隊,其他幾個軍也都裝備精良。平均一個軍三萬人,六個軍就有十八萬人之多,真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從地形上看,淮南地區狹小,總人口三百多萬,真正在我們解放區的才一百幾十萬,糧食僅夠當地軍民食用。淮南大部分是丘陵地,交通很不方便。東面是運河、邵伯湖、高郵湖,南面是長江,西面是巢湖,北面是淮河、洪澤湖。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在黃河花園口決堤後,黃河之水改向東南,一瀉千里,淹沒豫東二十餘縣,衝進淮河,經黎城鎮衝入高郵湖,出口處黃淮之水,洶涌澎湃,轟鳴震天,其勢極爲壯觀,如果颳大風,在黎城鎮要擺渡到對岸,因兩岸是石壩,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險。

七戰七捷的過程 從七戰七捷到魯南之間所發生的事

由於黃水奪淮人運河,下長江,邵伯至江都、揚州、六圩以東地區的幾條大河水勢也急,河面加寬,很多地方成爲氾濫區。華中野戰軍要從蘇中的泰州、泰興地區取陸路去淮南,不打下揚泰地區各城鎮,是很難通過的。繞道高郵、邵伯地區,要乘船,這麼大一支船隊,敵人不可能不發現。揚州、六合之敵很可能提前攔擊,兩浦及浦蚌線之敵也必加緊東開,尋我主力交戰。所以粟裕認爲,如果戰爭初期,一下子就把自己很有戰鬥力的主力擺在這樣的險境,即使一開始我們採取突然襲擊,可能打一些勝仗。但敵人一旦發現,集中飛機轟炸,江河艦艇封鎖,地面坦克、大炮,諸敵四面圍攻,我們又無力決戰,後果就很難說了。

在蘇中根據地打仗,我們有很多優勢,政權在我們手裏,有九百萬人民支持,而敵人耳聾眼瞎。我們要吃糧,到處是小河溝,一個小船撐過來,幾十擔,有十幾條几十條小船,糧食的供應就篤定沒問題。而在淮南,要準備我們六、七萬人(當時我們要去的部隊有三萬多,當地又有五旅、六旅、獨立旅,再加上民工和當地黨政機關)吃三個月的糧食,要多少呀!都得從蘇中運來。運得來又往哪裏放,這些都是問題。有了傷員,在淮南一個傷員至少得三個人護送,兩個人擡,一個人替換,而在蘇中一條船可以睡上十幾個,一篙子就撐走了。特別是蘇中有經過長期戰爭考驗的人民。我們的部隊從解放區前沿打起,逐步轉向縱深,經過一個個的殲滅戰,指揮藝術提高了,裝備改善了,戰鬥力增強了,兵力越打越多,也越集中了,越來越可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敵人佔領的城鎮越多,留的人就越多,維護交通線的人也越多,能和我們交戰的機動部隊就越少,被我們消滅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

粟裕同志的這些想法,他不好直截了當地向中央說,只能說在蘇中打仗有什麼什麼優點,要求第一階段先讓我在蘇中打兩仗看看,等劉鄧和陳宋(宋時輪)兩支野戰軍過了黃河,準備渡淮作戰時,我們再打出去,南北配合。陳老總在日本投降後奉命到了山東,主持山東和華中的全部軍事領導工作,對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決定,是堅決擁護和貫徹執行的。他在參加七大時,曾對井岡山那一段歷史多次作過檢討,總結了經驗教訓了。他對粟裕的一些建議,一直是持批評態度的。即使在蘇中戰役進行過程中,他在致華中分局和中央的電報中,也多次批評粟在蘇中戀戰,遲遲不去淮南是不對的。

七戰七捷的過程 從七戰七捷到魯南之間所發生的事 第2張

戰七捷以後,總結了經驗,接着打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特別是宿北戰役,是山東野戰軍的部隊,加上我們華中野戰軍的一個九縱隊,另外從山東下來一個葉飛縱隊(一縱隊),粟司令沒帶什麼人去,就利用山東野戰軍的指揮機關,把這個仗打好了。就這樣,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一仗一仗,越打越大越好,一直到孟良崮戰役。這時候毛主席下決心了,萊蕪戰役打完以後,他說現在不要考慮什麼外線作戰的問題,要以殲敵爲原則,哪裏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打,毛主席開始離開原來的外線作戰的方針了。到了孟良崮戰役以後,毛主席一邊來電祝賀,同時指出,這個打法最好,你們山東,就是在原地儘量消滅敵人。還指出,其他各個戰區、戰線的作戰,包括蔣管區裏邊的那個反戰民主運動,都是爲配合你們山東粉碎敵人的進攻,你們準備在山東內線再打半年,你們啦,在山東,把敵人主力消滅得差不多了,就是全局勝利之時到了。這時他不講外線作戰了,這樣我們就集中力量考慮怎樣在山東打勝仗,山東在我們手裏有五十多個縣哩!還可以打些勝仗。但到了六月底,毛主席來了個電報,說劉鄧要南下了,叫我們兵分三路,以二至三個縱隊到魯西,兩個縱隊出魯南。這樣,陳粟就帶四個縱隊,即二縱、六縱、七縱、九縱在正面拖住敵人,陳士榘、唐亮帶三、八、十縱出魯南,葉陶指揮一、四縱隊下魯南,至此,華野就轉向外線作戰了。

從蘇中戰役一直打到孟良崮戰役,三個月以至半年的一步步總結,才逐步總結出一條如何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戰略防禦、內線殲敵”的戰略方針,是在戰爭實踐中,不斷總結前方作戰經驗的基礎上慢慢概括、上升而形成的。

七戰七捷的過程 從七戰七捷到魯南之間所發生的事 第3張

嚴振衡說粟裕的第一大功勞,是堅持了內線殲敵,避免了黨中央毛主席在戰爭初期在戰略上可能出現的重大失誤。

7月4日毛澤東在他“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的電文中指出:“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爲有利”(參見《毛澤東軍事文選》電子版第三卷157頁)。對我軍初戰的戰略方向進行了修改,也使“外線出擊淮南”和“留蘇中打幾仗”的爭論告一段落,這應該算作關於蘇中戰役爭論的第1個段落。將外線出擊改爲內線作戰,或講推遲外線出擊的時間,這一改動,姚旭認爲不是取消外線出擊,“而是從這時起,計劃的實施每推遲一次,內線殲敵的時間就延長一次。就是這樣走下去,很象‘摸着石頭過河’,直到1947年3月6日,中央取消了這個計劃,內線殲敵的方針就堅定不移地確定下來,直到戰略進攻階段開始”。文中所說的“1947年3月6日”是指萊蕪戰役之後,毛澤東說,現在不要考慮外線作戰問題,要以殲敵爲原則,哪裏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打。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