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數學考零分的當了清華校長;哭着寫作文的成了國學大師;只能考師範的當選上了院士,這些聽起來,似乎有些離譜,然而,這些怪才、奇才就出在我國著名高等學府北大,是他們那獨具一格的招生體制,造就了這些大師。

  羅家倫:得到蔡元培和胡適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並“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幷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革新。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剛從美國回來的胡適參加了考試的閱卷工作。在招生會議上,只是一個普通教授的他激動地說:“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錄取這位有才華的考生。”可當委員們翻閱這名考生的成績單時,卻發現他的數學只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績也並不出衆。這樣一名考生,若放在今日,就連一所普通大學都很難考上。但在當時,主持招生會議的校長蔡元培卻明確表態,支持胡適的意見。在蔡、胡二人的執意要求下,這位除了會寫作文幾乎毫無特長的考生,最終被北大外國文學專業錄取了。他,就是羅家倫。羅家倫,1897年12月21日出生紹興柯橋鎮江頭村,父傳珍,曾任江西進賢等縣知縣,思想比較進步,家倫幼年就受其父影響。早年求學於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羅家倫與同學傅斯年、徐彥之一起創辦了新潮社,並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選爲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蔘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羅家倫親筆起草了印刷傳單中的白話宣言——《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並在 5月26日的《每週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被沿用至今。1920年,羅家倫從北京大學畢業。當時,上海紡織業鉅子穆藕初資助了5個留美獎學金名額,羅家倫是獲獎人之一。同年秋,羅家倫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和哲學,1921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後又去英國倫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參加北伐。

從北大畢業8年後,羅家倫以北伐少將的身份,被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任命爲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羅家倫的革命思想,對清華的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增聘名師,裁併學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員,創設與大學各系相關聯的研究所,對清華大學的發展有所建樹。南京大學今天的校訓“誠、樸、雄、偉”,就是由羅家倫所提出。1949年,羅家倫到臺灣,先後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筆會會長、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等職。羅家倫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69年12月25日,羅家倫在臺灣逝世,享年72歲。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第2張

  張充和:看不懂數學題

同樣也是數學考零分,卻得以破格跨進北大校門的,還有合肥才女、“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張充和。張充和,1914年生於上海,祖籍合肥,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在父親的影響下,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公數充和爲最。弟弟們多是出自北大、清華的學者、藝術家。張充和在1949年隨夫君赴美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張充和3歲前就學會了背唐詩,七八歲開始學作對子、寫詩。1933年9月,19歲的張充和來到北平,參加姐姐兆和的婚禮。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年夏天將舉行大學入學考試的消息傳了出來。親人和朋友都勸充和參加,她自己也覺得不妨一試。當時的大學入學考試,主要包括四個領域——國文、歷史、數學和英語。對於前兩門,張充和信心十足,因爲自幼基礎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親的學校中學過一年英語,又在上海中學裏學了一年,所以覺得英語也並不難掌握,但充和之前從未接觸過數學,她看不出學證明題和代數方程式的意義何在,也不明白該從何入手。

1934年,數千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北平。考試當天,家人爲充和準備了圓規和曲尺。“我沒用,”她說,“因爲我簡直連題目都看不懂。”張充和的數學考了零分,但國文、史地、英語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更是拿到了滿分,總成績相加,居然超過錄取分數線。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第3張

此時,胡適已升任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在看到張充和作文的第一時間,他立刻大喊:“這個學生我要了!”但當時的北大規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錄取”,胡適便跑去找到數學改卷老師,請對方無論如何在張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幾分。誰知這位老師也很堅持原則,反駁說“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給。胡適只好找到校務委員會拍桌子吵架。北大終於答應破格錄取張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當年錄取的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當時北京有報紙報道了此事,不過說該生名“張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連她的中學文憑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託在寧夏當中學校長的朋友幫忙出具的。充和這樣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給家人丟臉,二是不想讓北大方面知道她與兆和是姐妹,從而聯想到沈從文。張充和的姐姐張兆和是沈從文的夫人,而沈從文與胡適私交甚篤——胡適這種“舉賢不避親”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約輿論會一邊倒地批駁他徇私舞弊吧。

  葉曼:一邊哭一邊寫作文

在羅家倫和張充和之後,另一位名叫葉曼的女生也因胡適的賞識被北大破格錄取。提起葉曼,不少大陸人或許會感到陌生,但70多年前她曾是北大法學院政、經、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適相當器重的女才子。她還是南懷瑾盛讚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輩,也是當今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在臺灣幾乎家喻戶曉。

葉曼女士,原名劉世綸,1914年生,現年100歲,祖籍湖南,幼承庭訓,六歲以左傳開蒙。1936年,葉曼參加了北大、北師大和清華三所高校的考試,其中,清華是她心目中最嚮往的高等學府。可結果是,葉曼並未在清華的錄取名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於北大,則以試讀生的名義錄取了她。葉曼在多年後這樣回憶自己的“高考經過”。那一年,北大國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歡的一件事”,或“感動的一件事”。當時,葉曼的父親剛過世不久,她便選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簡直是一邊哭一邊寫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寫的。”

胡適看了這篇文章,大爲賞識。但因爲其他評委一致認爲,這考生的其他科目確實差了點兒,胡適只好讓步:“好了,想辦法能讓她來就行。”而他所想的辦法,就是給葉曼安了個試讀生的名號。就讀於北大法學院經濟系。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葉曼選修胡適之「中國哲學史」、陶希聖「中國古代社會史」、錢穆「通史」,聞一多「楚辭」和葉公超「英語正音」,這些大師級學者的授課,爲她日後得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礎。大學畢業後,葉曼與同年考入北京大學的同學,當年的全科狀元田寶岱結爲伉儷。後隨身爲外交官的夫婿,作爲大使夫人輾轉於美國、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地駐外總計二十五年,後旅居美國洛杉磯。葉曼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後並研學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對東方和西方文化、哲學與宗教有獨到的見解。中年爲明瞭生死而學佛,先後師侍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等。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第4張

六十年代,葉曼爲傳播中國儒、道、佛三大文化在臺灣成立“文賢學會”。七十年代,在美國洛杉磯位於哈岡的家中成立“文賢書院”,每週六免費開講《四書》、《道德經》、佛教的故事等課程,身體力行,爲海外僑胞講說中國文化,期能帶動更多修心向學的風氣。八十年代中,葉曼曾代表中華佛教居士學會(臺灣),當選世界佛教友誼會副會長,期間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戲劇性的相識,讓他們成爲摯友。後經樸老邀請到北京拜訪北京雲居寺時,發現雲居寺已在日本侵華時被毀損,當即發下宏願,要重建雲居寺。1990年,葉曼來往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共籌得三十二萬美金善款。其中三十萬美金捐贈用於重建雲居寺,受到了時任北京市副市長何魯麗以及十世班禪大師的接待,樸老也特意作一條幅贊其功德。其餘二萬美金捐作雲南以及貴州興辦希望小學,迄今爲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賢希望小學。一九九二年,葉曼獲得世界佛教協會及二十七國代表參加的佛教大會贈予的金獎。

葉曼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婦女雜誌主編,並以葉曼信箱爲讀者所稱頌。其豐富的東方與西方人生經歷、通達的處世態度與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愛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標與問題的抉擇上,爲現代人傳道解惑。藹藹學者的風範和對國學的瞭解,更讓她成爲無數海內外朋友的精神導師。葉曼傳承國學各類經典課程數千講,並著有多項著作文集,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二零零七年四月,應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之邀,參加西安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二零零七年六月三十日,應邀前往北京市廣華寺作《佛法在中國》的演講,並多次在北京朝陽區望京街道的"中國城市論壇-望京奧運大講壇"向觀衆教授以歷史、儒家以及道家爲主要題材的傳統文化。今後,葉曼將把她的餘生,她的畢生所學回報給祖國,讓文賢書院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付賢智:化學考滿分

付賢智,現任福州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光催化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圖爲付賢智在實驗室。現代高考制度,最終形成於“文革”之後。在這種全國或某些地區統一命題、完全依靠高考成績選拔人才的制度下,北大仍破格錄取過在某些科目上非常優秀的學生。付賢智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付賢智1957年出生於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鎮加尚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從邵武一中高中畢業後,付賢智到原蓮塘公社芹田大隊插隊當知青。1976年11月,他調任大竹中學教師,一邊教書一邊自學。1978年,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付賢智參加了高考,並一舉考出物理98分、化學100分的優異成績。按照當時的高考政策,他本來只能就讀師範類院校,但在當時,理、化能考出這樣好的成績,確屬鳳毛麟角。他最終被北京大學化學系破格錄取。

1991年,付賢智獲得博士學位並開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後,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繼續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絕綠卡,回到家鄉,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展光催化研究。如今,付賢智帶領的光催化研究所成爲國家光催化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爲國際光催化領域響噹噹的專家,並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考零分也錄取 盤點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四位怪才 第5張

像羅家倫、葉曼、張充和、付賢智這樣被“破格錄取”的學生,一直被視爲北大“不拘一格錄人才”的現實體現,也是中國現當代教育的佳話。而2009年首批90箇中學校長推薦學生名單出臺後,一些教育界的專家和北大的教授表示:除了成績拔尖的學習能手、學生幹部甚至傳聞中的校花等,真正的偏才、怪才幾乎沒有——北大很難招到自己想要的學生,甚至由於一開始定位不明,其後又面臨強大的輿論壓力,已經騎虎難下。不過,2014年,清華大學招收了兩位2000年後大學生,不過沒有介紹這兩位00後大學生的簡歷,到不知是否是像當年北大“不拘一格錄人才”的現實體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