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要說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對這一領域稍有研究的人便知道其在世界範圍內長期領先的現狀。我國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期就掌握了“塊煉滲透鋼”技術,並用來鍛造鋼製的武器。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後期,又發明出了將生鐵加熱到熔化狀態下加以炒煉從而形成鋼的“炒鋼”技術。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中國古代的傳統盔甲札甲

至南北朝時期,創造性的發明出了將生鐵和熟鐵配合到一起加熱的“灌鋼”技術,大大提高了鋼鐵的產量。因爲鋼鐵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進入唐、宋時期後,中國的鋼鐵農具大規模普及,基本代替了過去的木、石農具。農具都用上了鋼鐵,武器自然更不會吝嗇,中國古代的鋼鐵兵器雖然在各種博物館中展覽不多,給人一種稀少的錯覺,但是如果對古兵器收藏圈子有所瞭解,便會對其規模和質量所折服。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2張

▲大量出土的中國古兵器

但是這就讓一個問題始終在人們腦中揮之不去,既然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這麼先進並且長期領先,那麼爲何沒能發展出板甲這一古代盔甲的“終極形態”呢?板甲出現於14世紀,在15世紀中期發展成熟,正相當於中國的明代。中國的明代時期也是冶金技術的一個大發展時期,出現了被稱爲蘇鋼冶煉法的工藝,此時的中國仍是冶金領域的先進國家。但是中國始終沒能發展並裝備板甲,因此甚至出現了因爲中國冶金技術落後,所以做不出板甲的說法。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3張

▲在人們的印象中,板甲是歐洲中世紀的象徵

如果說中國沒發展出板甲,是因爲恰好沒有想到的話,那麼明朝時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殖民者已經來到了中國,明朝軍隊在於其的戰鬥中也繳獲了一些板甲,那麼爲什麼明朝沒有藉機進行研究和仿製呢?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4張

▲影視作品中的中國盔甲

其實,在灌鋼法普及以前的南北朝前期,東亞地區也出現過板甲,這種鎧甲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短甲爲代表。在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作品中,日本的“創世神”們也穿着這種盔甲。但是自灌鋼技術出現後,這種盔甲最終消失了,以長方形甲片捆紮起來形成類似龍蝦殼結構的札甲最終成爲了中國盔甲的主流。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5張

▲短甲

爲什麼鋼鐵的生產容易了,板甲反而消亡了呢?現在看,其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的板甲的性價比不如札甲。衆所周知,鋼板越大,脆性越大,這個問題只能靠反覆鍛打來解決,而這會消耗大量的人力。於是中國古人的最終選擇是,大規模製造小型的鋼製甲片,因爲尺寸小,所以可以在較低的成本下加工到十分堅韌的程度。這樣不僅節省人力,而且在盔甲出現破損後,也便於修理。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6張

▲中國以及東亞地區較爲普及的札甲

短甲類的東亞板甲之所以會最終消亡,其原因可能就在於這種板甲的鋼板脆性較大,防護力較低,而如果反覆鍛打則會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於是最終這種板甲被淘汰了。在之後的歷史中,因爲中國製鋼技術的發達,鋼製甲片捆札盔甲成爲了中國發展盔甲的主要方向,並形成了“路徑依賴”。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7張

▲出土的中國古代板甲

相比之下,歐洲地區的冶金工業長期落後,直到十五世紀時,當地最先進的“土法吹煉”(高爐前身)爐的鐵出產率也只有39%,一座此類鍊鐵爐的年產量約也只有40—50噸。鐵的生產尚且如此困難,就更不要提鋼的生產了。這種冶金技術的落後,導致如果仿效中國製造札甲,難以使用鋼製甲片來捆紮(因爲產量太低),而如果使用鐵質甲片,其防禦力則會大打折扣。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8張

▲身穿札甲的軍事愛好者

但是歐洲人另闢蹊徑,利用鐵相對來說柔軟好加工的特點,發展出了以鐵質圓環連接而成的鎖子甲。這種以鐵環製成的鎖子甲穿在人身上便於行動。根據現代人的復原,鎖子甲對於中世紀普遍使用的刀劍、長矛等武器都有很好的防禦能力。當然其也有劣勢,即因爲整體爲軟結構,所以無法抵禦重擊等攻擊方式。這一問題,歐洲騎士們往往用在鎖子甲裏先穿一件厚襖來解決。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9張

▲鎖子甲是歐洲騎士們長期以來的主要盔甲

最終因爲材料學上的落後,歐洲人試圖在結構設計上彌補回來。於是他們試圖用熟鐵製成整體的盔甲,將盔甲的外形設計成弧形以助於讓敵方的兵刃劃開,最終導致歐洲板甲的誕生。而因爲盔甲是整體制成的,不似札甲那樣層層疊疊用皮繩等材料捆紮,所以在使用相同的裝甲厚度時,板甲的重量更輕。這就讓板甲有了在一些關鍵部位進行加厚的可能(如果過度加厚札甲的甲片,那麼整體重量會難以讓人承受),同時也消除了防禦薄弱點,使其也獲得了較好的防禦力。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0張

▲給步兵使用的板甲

但是不同的板甲在質量上的差別也是極大,有些價格便宜的板甲粗製濫造到“會被磨破”,也無法防禦弓弩等拋射冷兵器的射擊,只對刀劍有一定的防禦力。在不少軍武愛好者的技術復原中,普通板甲面對弓箭的射擊往往都是一個被射穿的結果。質量較好的鐵製板甲也是造價不菲,例如據說聖女貞德的“白色盔甲”的造價就高達100個金幣。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1張

▲普通板甲連箭也很難防禦

在西方的冶金技術繼續發展,使其在有了製造鋼製板甲的技術基礎後,歐洲的王侯貴族們不計成本低要打造出合身的盔甲,在充足的資金下,一件件精美華麗並且堅固耐用的板甲被打製了出來。藝術家們往往將盔甲當作展示自己雕刻才能和文化水平的舞臺,將各種神話傳說雕刻到了盔甲上,譜寫了世界古代盔甲史上最華麗的一頁。但是這些盔甲往往多出現在騎士的比武場上,而非血肉橫飛的戰場。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2張

▲華麗而充滿藝術氣息的板甲

之後,隨着火器的發展和普及,板甲在戰場中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小。至十八世紀時,往往只有胸甲騎兵才穿戴板甲。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3張

▲面對越來越先進的火器,即使是板甲也難以防禦

也就是說,因爲古代中國較早的掌握了大規模生產鋼鐵的技術,導致中國盔甲的材料長期領先,於是在鋼甲片盔甲上“一條路走到黑”。即使西方殖民者來到中國的明清時期,也沒能根本改變這種情況,但是中國人卻學習了鎖子甲技術。清代時,因爲鎖子甲的靈活與防禦弓箭能力的優秀,獲得了熱衷騎射的滿洲騎兵的喜愛,不少清代將領和騎兵的畫像上,他們往往都身穿鎖子甲。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4張

▲身穿鎖子甲的清代將領

西方則因爲冶金技術的長期落後,結果在如何利用熟鐵等較軟、脆的材料製作盔甲上持續鑽研,並創制出了板甲這種利用結構抵消材料劣勢的盔甲設計。在西方的冶金技術足以支撐較大規模的鋼鐵生產後,纔出現了現代人認爲的“無堅不摧”的板甲,但這種“無堅不摧”的板甲也很快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已經很高了 爲什麼板甲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呢 第15張

▲騎士的比武場,是板甲的最後舞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