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巴人與巴國:歷史上消失的民族

巴人與巴國:歷史上消失的民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人,古巴族人的簡稱,巴人是古羌的一支,和蜀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巴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巴人主要分佈在今重慶、川東一帶。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鍾離山,以廩(音lǐn)君爲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

巴人與巴國:歷史上消失的民族

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重慶、四川境內的,部分叫板楯(音dù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省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

板楯蠻這個名稱,來源於賨人善用一種叫板楯的武器,賨的名稱則由於板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板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樸(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重慶和川東地區,是巴國各族中分佈最廣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戰勇猛頑強,以致被稱爲“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爲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這對重慶和川東地區,特別是大巴山一帶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巴人與巴國:歷史上消失的民族 第2張

自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初年,重慶和四川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歷史上曾出現過饑荒無人、屍橫遍野、羣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爲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重慶和四川的開發步伐。

巴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 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東方部落首領伏羲,後照爲巴人始祖。據考古發掘,巴國地區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重慶地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們戰天鬥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巴文化。

而後巴人建立巴國,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領導權,巴人首領巴務相成爲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廩君,即以白虎爲圖騰的巴人首領。該部落集團溯流而上,同樣憑藉武力和船技戰勝了原住民載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產,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

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爲“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稱爲“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於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紂,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爲子國,首領爲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致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的漢水上游,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展。戰國初期迫於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干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重慶立國。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國希望通過楚國與鄧國(在今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交好,楚國派大夫道朔帶巴國使者韓服出使鄧國,在鄧國南境遭到鄾國(在今湖北襄陽市東稍偏北)人的襲擊,結果財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殺。楚王聞訊大怒,派大將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鄾國。由於鄾國與鄧國互爲姻親,鄧國即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鄾國,爆發了著名的“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前後夾擊,打敗了鄧國,滅了鄾國。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與楚在出兵伐申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巴國轉而出兵伐楚,巴軍一舉攻取了兩國邊境地區的楚國那處城(今湖北荊門沙洋),當時駐守那處城的大夫閻敖棄城游水而逃。隨後巴國又進軍至楚國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楚文王大怒,殺了棄城逃跑的閻敖,結果其族人不服,紛紛作亂。當年冬季,巴國乘楚國內亂,再次出兵攻伐楚國。楚文王親自率軍抵禦巴軍,結果倉促出戰大敗於長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縣北),只得領着敗軍回國。

然而根據楚國的傳統法令,敗軍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閽鬻拳拒絕開城門,不讓打了敗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萬不得已,只好轉兵回攻位於淮河上游的嬴姓黃國,在踖陵(今河南信陽潢川)擊敗了黃國軍隊,這樣就可以回國進城了。不料楚軍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過量,累積中毒暴病而亡,鬻拳聞知消息後也自殺殉葬。

公元前632年,晉秦聯軍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巴國向秦國致貢,後又和楚修好。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與楚、秦國聯手滅掉了位於鄂西(湖北省竹山縣)的庸國。巴人從楚師滅庸國並分得庸國之魚邑(重慶奉節縣、巫山縣一帶)後,便被楚國逼入重慶長江三峽,進入重慶和川東地區。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圍了楚國的鄾邑(湖北省襄陽市),同年三月,楚國派出了三位能幹的將領公孫寧、吳由於、薳固在鄾地擊敗了巴國軍隊。

到戰國,巴國內亂,據傳許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魚邑(重慶奉節、重慶巫溪)、巫邑(今重慶巫山),正是寶源山鹽泉所在之地,這是巴國經濟命脈之所在,故蔓子寧願捨棄自己的頭顱,也要力保這些地方不致丟失於楚,足見其忠於巴國熱愛巴國之心。但借兵這件事無疑暴露了巴國的虛弱,刺激了楚國的貪慾,於是楚國向西進兵,首先攻佔夷水——清江流域,奪取了巴國“鹽水”,從而佔據巴國第一道鹽泉。

巴人與巴國:歷史上消失的民族 第3張

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國、巴國聯軍伐楚取茲方(湖北省鬆滋市)。蜀國東,爲巴國之地,何能超越巴國伐楚國,實則,巴國不甘心鹽泉的丟失,聯絡蜀國,經烏江、鬱水、清江向楚發動襲擊,以奪回鹽水的控制權。但楚國很快發動反擊,在茲方擊敗巴蜀聯軍,楚國吸取了清江不設防而成爲伐楚通道的教訓,於是在清江築捍關以保衛楚國在清江的既得利益——鹽水泉鹽。巴國第二道鹽泉鹽水泉鹽產地丟失,巴國在經濟上遭受沉重打擊,國力更加不振,楚師便大舉西進。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國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慶涪陵區、重慶黔江區)被楚國攻佔。楚師進攻方向很明確,就是衝着巴國第二大鹽泉來的,因此,攻佔巴國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佔有伏牛山鹽泉。

楚威王三十至四十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鋒指向巴國最後一道鹽泉,很快攻佔今重慶巫溪縣、巫山、重慶奉節縣一帶,置爲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於楚,巴國也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楚軍從枳邑出發西進,攻下江州東面唯一關呂——陽關,接着楚軍很快全線西進,攻陷巴國國都江州(重慶渝中區)及其北的陪都墊江(重慶合川區),並進入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應巴的要求,使張儀、司馬錯率大軍南下滅了蜀國。順道向東滅了巴國。在江州設立巴郡,成爲秦始皇36郡之一。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至清朝,川東地區歷史上曾有五次移民遷入。由於戰爭、瘟疫和天災等原因,川東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饑荒無人、屍橫遍野、羣虎白日出遊、賨人幾乎滅絕的慘景。爲填補戰爭死亡、瘟疫死亡、天災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晉、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這五次移民遷入,既促進了川東地區土著居民與漢民族的同化,同時又加快了川東地區的開發步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