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72年2月21日11點30分,尼克松乘坐“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北京機場。還沒完全走下舷梯,尼克松就朝在機場迎接的周恩來總理主動伸過雙手。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知道,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時福斯特·杜勒斯拒絕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決心主動伸出我的手。”尼克松後來回憶說。

站在周恩來身後的翻譯冀朝鑄,在38年後仍清楚記得這一幕,“總理馬上迎上去,我也跟上去。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遠。”冀朝鑄說,此前,周總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點,每句話都得準確地聽清楚,準確地翻譯。”然後,冀朝鑄替尼克松翻譯出了那句有名的話:“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冀朝鑄翻譯出這句話後,周總理馬上對尼克松說:“你的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往了。”

1972年2月21日的這一瞬間,被無數鏡頭定格。第二天,站在周恩來身後那位高大的翻譯——冀朝鑄幾乎出現在美國所有的報紙上。奇怪的是,在中方發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恩來的身後卻變成了王海容,原本是冀朝鑄的位置變成一小塊空白。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2張

冀朝鑄說,他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地“消失”的。而若干年後,尼克松的女兒朱莉特地給他寄來了美國記者所拍的照片,冀朝鑄又“回”到了總理身旁。冀朝鑄並沒有詳細解釋箇中原委,只是說,這個小插曲,似乎也是那個時期國內複雜政治鬥爭的微妙體現吧。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3張

爲體現平等,尼克松披上大衣

尼克松的“空軍一號”飛機,是1972年2月17日10點35分離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他們首先到達上海,然後換上了中國的導航員,由這位導航員引導飛機飛抵北京。

爲了體現外交禮儀上的平等,尼克松考慮很多。據他的女兒朱莉女士回憶,當尼克松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周恩來當天穿了大衣到機場迎接後,他也要求穿上大衣走出飛機,與周恩來握手見面。這就是照片上的尼克松、周恩來都穿大衣的原因。

30年前中美合作的誠意處處都可以體現出來。朱莉女士回憶說,尼克松結束在北京的訪問後飛往杭州時,乘坐的是周總理爲他準備的前蘇聯生產的螺旋槳飛機。美國總統沒有乘坐自己的“空軍一號”專機,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茅臺酒蔚藍色的火苗迷住了尼克松

尼克松到來當天,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爲他們舉行國宴。

在中國人的宴會上,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周恩來招待尼克松、基辛格這樣的貴賓用的茅臺酒據說已貯存30年以上。當服務員將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開,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茅臺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來舉起面前的一個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紹。當時的國宴,每個客人面前至少擺上大、中、小三個酒杯,每個酒杯都斟得滿滿的,其中必有國酒“茅臺”,其餘的是各種名牌葡萄酒,另外還要上橘子水、礦泉水。

“我聽說過您講的笑話。說一個人喝多了,飯後想吸一支菸,可是點火時,煙還沒有吸燃,他自己先0了。”尼克松講到這裏,不等翻譯譯出,自己先笑了。周恩來也開懷大笑,他當真拿來火柴,划着之後,認真點燃自己杯中的茅臺酒,用愉快的聲音說:“尼克松先生,請看,它確實可以燃燒。”

《釣魚臺國事風雲》一書這樣描述了這個細節和情景:“蔚藍色的火苗閃爍着,周恩來的目光也在閃爍。酒杯裏的火苗越來越小,終於漸漸燃盡。周恩來的目光出現了瞬間的迷茫,一副悵然若失的淡淡的傷懷鮮明地浮現在臉上,卻稍瞬即隱地逝去,眼睛重新一亮,顯示出內心的火焰還不曾熄,他帶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望了尼克松一眼,含義無窮地點了點頭。”

周恩來的表演將尼克松總統迷住了。尼克松回到華盛頓以後,曾得意地向他的女兒特里西婭表演茅臺酒的利害,當他把一瓶茅臺倒在碗裏,點着了火,豈知藍色的火焰跳躍着,竟不熄滅,他大爲駭然;碗炸開了,吐着火苗的茅臺酒流滿了桌面,基辛格曾經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國第一家庭的成員奮勇協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撲滅,防止了一場國家的悲劇。否則的話,尼克松政府會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場,比實際發生的會更早些。”

做完茅臺酒的表演後,周恩來端起了服務員新換上的酒杯,茅臺酒早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已揚名四海,但是,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的晚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宴上,電視攝像機拍下了周恩來與尼克松滿臉喜悅地用茅臺乾杯的鏡頭,並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臺酒伴隨着這個歷史性的“乾杯”而名震世界。

“讓我們用這‘萬能良藥’乾杯”

提起這次國宴,後來,尼克松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回憶說:“我們繞着宴會廳與50多位高級1碰杯,我注意到周恩來向每個客人祝酒時,只用嘴脣輕輕碰碰杯沿。當我和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時,都拿着原來的那杯酒。”

坐下休息時,尼克松問周恩來:“聽說您的酒量很大?”周恩來笑了笑,帶着回憶的神情:“過去能喝。紅軍長征時我曾經一次喝過25杯茅臺。”周恩來把酒杯捏在手指間,注目着轉動酒杯,“比這個杯子大。”

尼克松吃了一驚,繼而疑惑地問:“可是今天你沒喝?”

周恩來點頭:“年齡大了,醫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過兩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說:“我在書裏曾經讀過這樣一段故事,說紅軍長征途中攻佔生產茅臺酒的茅臺鎮,把鎮裏的酒全部喝光了。”

周恩來眨動雙眼,目光裏流露出對往昔的眷戀,並以烈性酒推銷員的眼神和口吻對尼克松說:“長征路中,茅臺酒是我們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藥,洗傷、鎮痛、解毒、治傷風感冒……”

“讓我們用這‘萬能良藥’乾杯。”尼克松舉杯。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4張

幾天後,在中國政府爲尼克松總統在上海舉行的宴會上,尼克松興高采烈,茅臺酒使他臉上的笑容泛着紅光。他激動不已地端着酒杯走到麥克風前,作了這次訪問唯一的一次即席講話:“這是改變世界的一週,聯合公報將成爲明天全世界的頭條新聞。我們要建立一座跨越l萬6千英里和22年敵對情緒的橋樑,可以說,是公報搭起了這座通向未來的橋樑。”在激動之中,尼克松還說了一句話:“美國人民,要和中國人民一起,將世界牢牢地握在手中。”對這句過於敏感的話,基辛格聽着不免有一絲憂慮。幸好平時愛挑毛病、鑽字眼的記者們也讓茅臺酒的香氣薰得迷迷糊糊,對尼克松的這句話沒有太大的反應。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一週後,中美兩國在上海簽訂了《中美上海聯合公報》,中美兩國由此建交。

事隔多年後,中央電視臺邀請幾位特殊的嘉賓——尼克松的女兒朱莉、時任周恩來翻譯冀朝鑄、章含之等,講述了尼克松此次訪華背後一些鮮爲人知的細節。

尼克松訪華鮮爲人知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中途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5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