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湖廣填四川的正負影響是什麼 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破壞

湖廣填四川的正負影響是什麼 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破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面影響

三百多年前的“湖廣填四川”給四川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爲四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甚至四川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來源於厚重的移民文化,這些外省移民還成爲多數四川人的先祖。

湖廣填四川的正負影響是什麼 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破壞

負面影響

然而,“湖廣填四川”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着直接的破壞“痕跡”。

資源破壞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長年研究西南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曾對當時情況作出推測:“清初廣大的成都平原和淺丘地區曾是農耕墾殖地區,但灌叢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蓋率已經恢復到50%左右,盆地內其他長期的墾殖地區此時也多爲灌叢、茂林覆蓋。順治八年,川耕地不足1.2萬公頃。”陳世鬆也介紹,從戰後到移民高潮來臨前的這一時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暫的恢復。“城市鞠爲茂草,村盡變叢林”,就連曾經繁榮一時的成都府也變成了“城中雜樹蓊鬱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區主要分佈的是以楠木、松柏爲主的針闊混交林。

湖廣填四川的正負影響是什麼 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破壞 第2張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農業墾殖從最初平原荒蕪地的復墾,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進,墾殖範圍進而到達丘陵頂部、半山上部,當時山田盛行,梯田出現,水土流失嚴重。總耕地面積上百萬公頃,而森林植被則破壞嚴重。

物種消失

專家一致認爲,乾隆元年時期,移民開發把耕地範圍擴張到了山地、丘陵,這是農田墾殖突破傳統範圍的標誌,但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逐漸萎靡的開始。在森林物種資源方面,一些動物羣落不斷減少,生物數量乃至物種不斷消失。明代川北出沒尋常的華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證。清初關於虎患的記載有:“直至清初,華南虎在四川分佈廣泛,說明那時墾殖率還比較低,森林相對茂密。”“西鄉縣山深林密,經常有老虎出沒,清溪、桑園鋪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來,蜀道沿線各府線仍有虎患,但較清初已經銳減。因此隨着移民的涌入,物種消失的進程顯著加快。

湖廣填四川的正負影響是什麼 對四川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破壞 第3張

旱災頻繁

研究發現,大移民以來,地質地貌災害、旱澇災害等在四川地區發生得更爲頻繁。16世紀至17世紀是整個明清時期發生乾旱災害最爲頻繁的時期,尤其是17世紀盆地東部地區。陳世鬆等相關專家整合相關的史料時發現,大移民時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現一次。這與《四川歷史旱災表》統計的結論保持了一致:16世紀平均3.3年一次,17世紀平均3年一次,18世紀平均3.7年一次,19世紀平均1.2年一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