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五胡十六國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304~439年)

五胡十六國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304~439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胡十六國又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於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中原這一期間(304-439),五胡大舉侵佔古華夏故地,故又被後世稱作“五胡亂華”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主要的五個北方內遷民族在中國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權,其中封邦命氏成爲戰國者有16國,有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漢。此外還有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北魏、冉魏、西燕、高氏高句麗(中國)、吐谷渾、譙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16國。

五胡十六國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304~439年)

五胡十六國時期諸政權列表

匈奴:前趙、北涼、夏

鮮卑:吐谷渾、段部、宇文部、前燕、代國、北魏、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

羯:後趙

氐:仇池、成漢、前秦、後涼

羌:後秦、宕昌、鄧至

漢:東晉、前涼、冉魏、西涼、北涼、桓楚、譙蜀、北燕

高句麗:北燕、高句麗

丁零:翟魏

其餘政權 :丘沈、胡亢、杜曾、虛除權渠、司馬保、句渠知、陳安、慕容仁、侯子光、範賁、黃韜、段龕、劉顯、劉芒蕩、張琚、段勤、王午、蘇林、呂護、劉康、李弘、張育、鮮於乞、康寧、劉黎、魏揭飛、法長、竇衝、張超、苻廣、張翹、王始、曹龍、司馬順宰、白亞慄斯、劉虎、曹弘、彭利和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中國東晉時期,塞北多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趁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南下建立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正統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開啓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開啓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晉初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幷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爲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拓跋部內遷

龍朔間,拓跋部因爲忍受不了吐蕃部的殘酷統治,紛紛內遷。開始時被安置在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曾任命大首領拓跋守寂(有人認爲他是拓跋赤辭的孫子)爲右監門都督,封西平公,負責管理部落諸姓。“安史之亂”爆發之際,党項參加平叛有功,守寂被賞加容州(今廣西北流)刺史、領天柱軍使。寶應二年(763年),在僕固懷恩反唐時,曾勾連吐蕃、回紇、吐谷渾和党項等部內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向朝廷建議,將党項部遷往銀州(今陝北米脂一帶)以北、夏州以東重新安置;同時將吐谷渾遷往夏州以西,目的在於阻斷他們與吐蕃的聯繫,用以削弱西北強敵吐蕃的勢力。以後留居在慶州的党項餘部稱爲東山部、或西路党項;遷居銀夏新區的党項主體稱平夏部。

胡漢分治

胡漢分治是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統治者實行的民族分治政策。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1]建立漢國,設單于左輔、右輔,專治理胡人。所謂胡人即泛指北方諸少數民族。其子劉聰繼位後,進一步健全胡漢分治制度,以子劉粲爲大單于,設左右輔,各管六夷10萬落,每萬落置一都尉;另設左右司隸,專治理漢人,各管20餘萬戶,每萬戶置一內史,共43內史。其實質是依靠和利用匈奴及其他胡人貴族壓迫漢人。羯族首領石勒建立後趙,也設內史專治理漢人,另置大單于鎮撫百蠻。後趙擡高羯族地位,稱爲“國人”。嚴禁稱“胡”,凡胡物都改名。雖然石勒嚴禁胡人欺凌漢族官僚地主,但實際並無收效,有時漢族高官也不能倖免。鮮卑貴族建立的後燕政權在後期也實行胡漢分治政策。這種政策加劇了當時的民族矛盾。

石勒稱王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初名?,小字匐勒,上黨武鄉羯胡民族,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年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國君主劉淵,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臺)爲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爲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北魏建國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

石虎亂政

後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爲由,藉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泄,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鹹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爲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臺)遷至鄴(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鄴城遺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爲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爲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慕容俊稱帝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字宣英,昌黎棘城鮮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俊即位時仍名義上爲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俊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冉閔稱帝

武悼天王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國時期魏郡內黃(今河南安陽內黃西北)人,漢族,也作“染閔”。冉魏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爲燕王慕容儁所執,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爲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爲“平帝”,有學者認爲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殺胡令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閔支持發動政變推翻石世。即位後,冉閔任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起初,石遵答應立冉閔爲皇儲,後來卻立石衍爲皇儲,引發冉閔的不滿。孟準等人勸石遵誅殺冉閔,石遵便與其兄石鑑及母親鄭櫻桃商議,鄭櫻桃認爲石遵之所以能夠即位,冉閔有功勞,不可殺他。會後,石鑑將此事密報冉閔。冉閔遂協同漢族將領李農和王基遂推翻並誅殺鄭櫻桃與石遵,改立石鑑。冉閔被任命爲大將軍,封武德王,並掌控大權。

350年,石鑑二次欲殺冉閔而不成,事敗後反爲冉閔和李農所殺。冉閔殺石鑑前一個月,致書各地,宣佈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4]於是漢族盡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人“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髮略有發黃者亦被殺。殺胡令頒佈後,在北方造成了極大混亂,“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苻健稱王

前秦景明帝苻健,字建業,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苻洪第三子,十六國前秦的開國君主。苻健繼父親統領部衆併成功入關,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前秦。後屢次作戰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關內勢力,更擊敗北伐的晉軍。

張祚稱王

前涼威王張祚,十六國時期前涼皇帝,前涼文王張駿庶長子,前涼桓王張重華異母兄。

353年張重華死,由其年幼的長子張曜靈繼位。張祚與張重華之母馬太后通姦,煽動馬太后廢黜了張曜靈,立張祚爲涼王。公元354年張祚稱帝,改元“和平”。

張祚治國不道,爲人且荒淫暴虐,國人無不側目。355年前涼王國政變,被殺死,張玄靚繼位。

莫高窟開鑿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爲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爲中國四大石窟;而莫高窟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枋頭之戰

公元369年晉大司馬桓溫,率步騎共五萬大軍,從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出發,開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僅幾十裏的枋頭,桓溫屯兵枋頭,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糧道斷絕,不得已而歸,歸國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設伏打敗,又被趕來支援前燕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劫了歸路,回到姑孰五萬步卒僅剩萬餘人。雖然發生地點不在枋頭但因爲史書上習慣成此次戰役爲枋頭之戰遂得名。

名稱:枋頭之戰

地點:枋頭,襄邑

時間:公元369年

參戰方:東晉,前燕,前秦

結果:東晉糧斷歸國被前燕前秦伏擊大敗

參戰方兵力:東晉五萬人,前燕兩萬人

傷亡情況:東晉死亡近四萬人

主要指揮官:東晉桓溫,前燕慕容垂

前秦滅前燕

前秦滅前燕之戰指的是公元三六九年(前秦建元五年,前燕建熙十年)十一月至公元三七零年十一月,前秦輔國將軍王猛率軍攻佔前燕都城鄴(河北臨漳)並滅亡前燕的戰役。公元三五零年,前燕慕容暐即位,燕國內部矛盾加劇,公元三六九年十一月,前燕吳王慕容垂奔前秦。秦主苻堅趁機以燕未割虎牢以西之地入秦爲由,派王猛率兵攻燕。次年正月逼降洛陽太守,留軍駐守並還師。六月,苻堅面授方略,命王猛領步騎六萬再次進攻燕。猛陣前誓師,與燕軍交戰,燕軍慘敗,太傅慕容評單騎逃歸鄴。秦軍圍鄴。苻堅率精兵十萬克鄴,慕容暐出奔被俘,前燕亡。

名稱:前秦滅前燕之戰

地點:鄴城(河北臨漳西南)

時間: 公元369年11月至公元370年11月

參戰方:前秦,前燕

結果:前燕幽帝慕容暐被俘,前燕亡

參戰方兵力:前秦 約三十萬、前燕 約五十萬

主要指揮官:苻堅,王猛,慕容評,慕容桓

前秦滅代

前秦滅前涼後,即出兵伐代。是年十月,依附於前秦的匈奴左賢王劉衛辰爲拓跋鮮卑的代國歲逼,向秦求援。前秦王苻堅共領10萬攻拓跋鮮卑,並領步騎20萬人東出和龍,西出上郡。兩個方向與河洛回合,以匈奴左賢王劉衛辰爲嚮導。十一月,代王什翼健先派白部、獨孤部抵禦前秦大軍,均未獲勝。繼派劉庫仁10萬騎兵抵抗,與秦軍在雲中盛樂西南石仔嶺激戰,再次戰敗。什翼健因病不能親自作戰,進而向北陰山撤退。後聞前秦軍稍退又再次回到雲中,不久被刺殺。代國部衆紛紛逃散。代國亡,其轄境併入前秦,苻堅分其他未兩部,令劉庫仁統黃河以東,劉衛辰統黃河以西。

呂光西征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十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姚萇舉兵

姚萇,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後趙末年南安羌酋長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萇在姚襄死後率其部衆入秦,成爲前秦的將領。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舉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並與苻堅領導下的前秦作戰。姚萇後來殺害了苻堅,並乘西燕東退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直至兒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慕容垂稱王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慕容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爲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爲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拓跋圭復國

383年,苻堅於淝水之戰中戰敗,其後國中大亂,劉庫仁助秦軍對抗後燕,但於次遭慕輿文[3]夜襲殺害,其弟劉頭眷代領其衆。385年,劉庫仁之子劉顯殺頭眷自立,又想要殺拓跋圭。劉顯弟劉亢埿的妻子是拓跋圭的姑姑,並將劉顯的意圖告訴賀氏。劉顯謀主樑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將此事密報拓跋圭。賀氏於是約劉顯飲酒,將其灌醉,讓拓跋圭與舊臣長孫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賀蘭部。不久,劉顯部中內亂,賀氏得以到賀蘭部與拓跋圭等會合。但其時賀氏弟賀染干忌憚拓跋圭得人心,曾試圖殺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賀氏出面而失敗。而拓跋圭的堂曾祖父拓跋紇羅及拓跋建就勸賀蘭部首領賀訥推拓跋圭爲主。

登國元年正月六日(386年 2月20日),拓跋珪得到以賀蘭部爲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即位爲代王,年號登國。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稱國號爲魏,史稱北魏。

北魏建立時四周有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爲柔然部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爲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因爲叔父拓跋窟咄爲了爭位與劉顯勾結,企圖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內部不穩,於桓等人意圖殺害拓跋圭以響應窟咄,莫題等人亦與窟咄通訊。拓跋珪殺死於桓等五人,赦免莫題等七姓,但都因恐懼內亂而往依賀蘭部,借陰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後燕求援。

同年十一月,拓跋窟咄逼近,部衆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帶領的後燕援軍此時仍未到,於是先讓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讓魏人知燕軍已在附近,穩定人心。拓跋圭於是領兵會合後燕援軍,在高柳大敗拓跋窟咄。窟咄帶領殘兵敗將西逃,依附鐵弗部,被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殺死,拓跋圭接收其部衆。十二月,後燕任命拓跋圭爲西單于,封上谷王,但拓跋圭不受。

次年,拓跋圭與後燕聯手擊敗劉顯,逼劉顯出奔西燕。六月,拓跋圭又於弱落水大敗庫莫奚部;七月再擊敗來攻的庫莫奚。登國四年(388年),拓跋圭大破高車諸部。登國五年(389年),拓跋圭又西征高車袁紇部,並在鹿渾海大敗對方,俘獲人口及牲畜共計二十多萬。不久更聯同慕容麟所率的後燕軍進攻賀蘭部、紇突鄰部及紇奚部,後兩者向北魏請降。七月,賀蘭部遭鐵弗部攻擊,賀訥於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圭於是領兵去救援,擊退鐵弗,並將賀訥等人遷至東界。

拓跋圭進擊高車諸部,唯獨柔然不肯降魏,遂於登國七年(391年)進攻柔然。柔然當時率衆退避,拓跋圭追擊,軍糧用盡後以備乘戰馬作軍糧,終在南牀山追及,並俘獲其一半部衆。接着拓跋圭繼續派兵追擊餘部,逼令首領縕紇提投降。同年,拓跋圭進攻鐵弗,直攻代來城,擒獲直力鞮,衛辰被部下殺害。拓跋圭更盡誅劉衛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將屍體丟在黃河中。此戰後,黃河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亦已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亦大增。

後燕滅西燕

公元394年2月,後燕慕容垂髮司、冀、青、兗兵,分三路進攻西燕。5月,後燕軍擊破西燕慕容永守軍,進圍臺壁(今山西潞城北)。慕容永急忙調回太行守軍,自率精兵5萬拒後燕軍。兩軍戰於臺壁南。接戰後,後燕軍派出餌兵,假裝後退,西燕軍對其後退及戰場情況未加審察即追擊。後燕軍隨即斷西燕軍後路,實施四面包圍。西燕軍大敗。8月,西燕爲後燕所滅。

後涼三分

慕容德稱王

慕容德,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鮮卑人,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爲其兄。《晉書》載其“年未弱冠,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雄偉”。又“博觀羣書,性清慎,多才藝”。

前燕時期慕容俊在位時,慕容德被封爲樑公。後來慕容俊之子慕容暐繼帝位,再被改封爲范陽王。369年,曾與慕容垂一同大敗東晉桓溫的進攻。370年,前燕爲前秦所滅後,一度被前秦帝苻堅任命爲張掖(今中國甘肅省張掖市)太守,數年後被免職。

後來苻堅欲南征東晉,慕容德被任命爲奮威將軍隨軍,留下金刀拜別母親公孫氏及另一兄長慕容納而去。383年,前秦於肥水之戰敗北,慕容垂趁機起兵建後燕,慕容德嚮應之,被命爲車騎大將軍,重新受封爲范陽王,然其諸子及慕容納皆因留在後方而被前秦所殺。

396年,慕容垂臨終,遺命太子慕容寶將鄴城(今中國河南省臨漳縣)委由慕容德鎮守。慕容寶繼位後,即以慕容德爲使持節、都督冀、兗、青、徐、荊、豫六州諸軍事、特進、車騎大將軍、冀州牧,領南蠻校尉,鎮守鄴城。

397年,北魏攻後燕,後燕兵敗如山倒,皇帝慕容寶向北方故地逃亡,後燕國土被截爲南北二部,位在南方的慕容德被慕容寶任命爲丞相,領冀州牧。不久,慕容垂另一子趙王慕容麟來逃至鄴城,以鄴城難守,建議慕容德南遷滑臺(今中國河南省滑縣)。398年,慕容德又受慕容麟建議先稱燕王,稱燕王元年,史稱此一政權爲南燕。次年(399年),再遷廣固(今中國山東省青州市),以爲都城。

400年,慕容德正式稱帝,改元建平,並在此時把自己名字改爲慕容備德,以便臣民避諱。慕容德有女兒無兒子,爲繼承人心焦,同胞哥哥慕容納之子慕容超持當年慕容德拜別母親的金刀來歸,慕容德遂封這位侄子爲太子。

建平六年(405年),慕容德去世,慕容超繼位。去世當晚從四方城門擡出十餘口棺木,祕密埋葬在山谷之中,因此實際上他並未葬於其陵寢“東陽陵”,後人遂不知其安葬之處。慕容德後來被諡爲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赫連勃勃稱王

赫連勃勃,字屈孑,匈奴鐵弗部人,原名劉勃勃,中國十六國時期夏國建立者。勃勃是南匈奴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衛辰死於北魏進攻後,勃勃依靠後秦高平公沒弈幹,又得後秦君主姚興賞識。及後就以後秦與魏通好而叛秦,殺害沒奕幹並自立,建北夏國,屢度進攻後秦。隨後更乘劉裕滅後秦後班師的機會佔領關中。

劉裕北伐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着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 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擊敗篡晉稱帝的桓玄。次年,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東晉朝政。時南燕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加劇,慕容超信用奸佞,誅戮賢良,賦役苛重,激起民衆強烈反抗。爲了宋朝的強大,劉裕決定興師北上。劉裕爲抗擊南燕,外揚聲威,遂欲掛帥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南燕軍隊侵擾淮北,就正好給了劉裕一個機會。他上書皇帝,要求北伐,獲得朝廷批准後,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之戰是中國五胡十六國後期,北魏在參合陂(今中國內蒙古涼城東邊的岱海)大敗後燕的一場重大戰役。北魏登國十年(即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5月至11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領8萬後燕軍進攻北魏。北魏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死亡,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2萬北魏軍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邊的岱海)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後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名稱:參合陂之戰

地點:參合陂(今中國內蒙古涼城東邊的岱海)

時間:公元395年

參戰方:北魏,後燕

結果:北魏獲勝

主要指揮官:拓跋珪;慕容寶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圭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早期國語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將漢語定爲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爲東魏(都鄴城)與西魏(都長安)。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557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爲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爲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爲“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爲“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東魏和西魏雖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學家並不如此稱呼這兩個政權)、元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