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安祿山不但是唐朝節度使,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

安祿山不但是唐朝節度使,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安祿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安祿山造反爲何如此容易?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只要看看安祿山的身世就一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殺安慶緒後即大燕帝位,補諡安祿山爲“光烈皇帝”,而這個“光烈”是很有說法的,它也和安祿山出身有關,也可以說是“藏”在安祿山身上的一段上千年的祕密。

安祿山不但是唐朝節度使,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

張弘靖(760—824)是唐代名臣,書法家。官至刑部尚書、同平章事,被封高平縣侯後,曾出任幽州節度使。《新唐書》曾記載說張弘靖到了幽州,覺得這個地方是安史之亂的始發地,而人們也不應該“崇拜”安祿山了,就把安祿山的墓給挖了,但當地人對他的這種做法很是想不通。(“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意思是,而這時候,安祿山死了已經有五六十年了,但當地人爲什麼還對他這麼“念念不忘”呢?

又據按史書的記載,在安祿山死後,他與史思明等被河朔舊將與士卒奉爲“聖人”。比如安祿山的部將田承嗣投降唐朝後,把史朝義(史思明長子)的母親及妻子送到了朝廷,唐朝爲獎勵田承嗣,便封他爲魏博節度使。到任後,田承嗣爲了安定北方人心,竟爲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稱他們爲“四聖”。773年,田承嗣向朝廷要求拜相,唐代宗向田承嗣開出了一個條件,要求他毀了“安史四聖”的祠堂,田承嗣照辦,隨後做了唐廷的同平章事。而詭異的是到了到唐穆宗長慶年間(820年—824年),人們把這“四聖”中的兩位給“忘”了,但還惦記着安祿山和史思明,把他們稱爲“二聖”。

安祿山不但是唐朝節度使,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 第2張

安祿山死後這麼多年爲何還要被奉爲“聖人”?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只要看看安祿山的身世就一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叫軋犖(亞洛)山。母親阿史德氏,是一名突厥的巫師。安祿山早年喪父,隨母親在突厥中長大,後因母親改嫁給突厥人安延偃,他才改姓安,叫安祿山。

安祿山這個名字不是整體翻譯過來的,而是“姓+名”這種中原地區常見的取名方式組成的,也就是說,“安”是姓,“祿山”是名。安氏是“昭武九姓”之一,是粟特人的大姓,就類似漢人的張王李劉。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河中地區操古中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並以長於經商而聞名於歐亞大陸。隨着絲綢之路的展開,粟特人大舉遷入中原,並帶來了自己的宗教——拜火教。

安祿山不但是唐朝節度使,其實他還有一個身份 第3張

拜火教,曾是中亞影響最深大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又稱祆(xiān)教。金庸先生筆下《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其原型即拜火教。而祿山這個名字,譯自“Rokh-shan”,它與“思明”一樣,都有“光明”的意思,顯然受到了祆教“拜火”的影響。

因此,安祿山之所以能夠掀起安史之亂,在起兵之初就做到一呼百應,很有可能他就是拜火教的教主,並自稱是祆(xiān)教“光明之神”的化身,用以號召粟特民衆兵起叛亂。這也同時解釋了其死後爲何還會受到尊重,並被稱爲聖人的根本原因了。

既然安祿山是明教教主,那麼金庸先生在其名著《倚天屠龍記》中爲何對此事隻字未提呢?難道金庸先生不知此事,小編以爲以金庸先生的博學應不會,也許是因爲他太厭惡安祿山這個禍國殃民的鉅奸,從而不願意把他寫進自己的小說中去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