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唐朝節度使,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節度使這個制度可行,那麼宋朝爲什麼不用、明朝爲什麼不用、清朝爲什麼不用?別說傳統時代沒有用,即便現代國家也沒有用。

安祿山身兼三個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和河東節度使,但主要是范陽節度使。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平盧節度使,是從范陽節度使分置出去的,治營州(今遼寧朝陽),軍力規模有限。安史之亂爆發後,平盧軍竟隔着河北向大唐效忠了,後來從海路去了山東,改爲平盧淄青節度使,然後成爲大唐的平叛部隊。

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在公元751年由安祿山兼任。但安祿山的控制力度有限,造反的時候,也沒能調動河東軍。後來,河東軍也成了大唐的平叛部隊。

所以,安史之亂的主力,也就是安祿山的鐵桿,主要是范陽軍。但是,這已經夠了。范陽節度使,治幽州(今北京),控制今天的河北北部地區。當時,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清河糧倉號天下北庫,要軍隊有軍隊、要糧食有糧食,而且還有地盤。捏着這些東西,安祿山具備了造反的資本。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2張

節度使,是從隋唐的行軍總管、行軍大總管逐漸發展出來的。所以,某某節度使中的這個某某,在邏輯上的指代,不是某地,而是某軍。如《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軍大總管張仁亶》,這個張仁亶,管的不是朔方道,而是朔方軍。所以,在某某之後再加一個“軍”字,就會更清楚。於是,節度使相當於某支軍隊的長官。

如范陽節度使,應該是范陽軍節度使,這個節度使,管的是范陽軍,而不是范陽軍所在的河北道。但范陽軍也是一個統稱,其下還有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分駐在范陽轄區下的九個州。

軍隊與防區結合在了一起,就成了軍區了。所以,范陽節度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范陽軍區司令。但是,范陽軍區,跟今天的戰區、軍區又不一樣。因爲范陽節度使,不僅管軍隊,而且管民政、財政,甚至還管監察,順帶手還把防區的官員也給管了。

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一個軍區司令就有這種排場嗎?不僅“總軍旅”而且“顓誅殺”,這相當於拿了尚方寶劍。中官要送、州官要迎,赴任入境不止鳴鑼開道,還要搞工程、築節樓。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3張

因爲節度使就是朝廷派到地方的欽差大臣,代表皇帝和朝廷處置邊地事務。但是,時間久了,節度使就從中央官便成了地方官,成了封疆大吏。甚至出現了“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情況,在范陽軍最爲明顯。

然而,你要說節度使就是地方官,也不夠精確。比如安祿山,身兼三個節度使,這是地方官了;但他還是朝廷的左僕射,這肯定是中央官了。但還不算完,安祿山還身兼閒廄使、隴右羣牧等都使,把大唐帝國的戰馬也給管了起來。同時,他還推薦自己的心腹吉溫出任了武部侍郎,直接染指大唐帝國的國防部。

把這些都交代清楚了,你再說節度使是個什麼東西?既是朝堂大員又是封疆大吏,從軍隊到民政、從中央到地方,管了個遍。這種變態設計,只有唐朝能玩。

但是,安祿山肯定不算最變態的。更變態的是當完節度使,再去當宰相,這就是出將入相。但沒完,還有更變態的,就是宰相身兼節度使。比如宰相李林甫,在公元738年的時候兼任了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河西在長安的西邊、隴右在長安的西南。李林甫這個宰相當時要造反,唐玄宗想跑都沒地方跑。頂級變態應該是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個節度使。同時,王忠嗣是大唐的烈士遺孤,自小就被養在宮中,跟太子李亨的關係極好,標準的太子黨。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4張

這麼變態的權力設計,大唐皇帝和大唐朝廷受得了嗎?受得了。只要國家沒事,唐玄宗一道聖旨,不僅能去了節度使的權,而且還能要了節度使的命。被皇帝和朝堂處死或玩死的節度使,比比皆是。但是,國家一旦出事,這個變態的權力設計,則一定要出大問題。大問題自然是安史之亂了。

這就是灰犀牛啊。大唐盛世,但盛世之下卻埋着火藥桶。那唐朝爲什麼要這麼設計?

一切都是來自傳承。

節度使要溯源到唐朝的行軍總管或大總管。這個總管相當於戰時的方面軍司令,可以類比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二、三、四野。打完仗,這些人是要回朝交官、交印、交兵的,然後朝廷再論功行賞。但是,宋朝政府是止不住地跟老百姓做買賣,而唐朝政府則是止不住地對外擴張。這就導致邊境地區必須駐軍。河北和遼寧不駐軍,契丹人、奚人就要打進來;西域不住軍,西突厥就會死灰復燃;河西就必須長期駐軍了,因爲跟吐蕃的戰爭打了兩百多年。

特別是河西、隴右一帶與吐蕃的戰爭,要多慘烈有多慘烈,輪番戍守的府兵根本不管用,只能靠屯田和募兵。

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爲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

一般認爲,節度使是從幽州開始,也就是范陽開始的。但節度使也是一個發展過程,而最初搞試點兒的,應該是河西、隴右戰區,而不是幽州戰區。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5張

所以,之前的行軍總管或大總管,逐漸被固化,先是成了都督和都護府,再後就是節度使。而按照這個邏輯設計,節度使只管軍隊就行了,沒必要管民、管錢、管官。

但是,唐朝的財政設計有問題。如果是隋朝,或許能夠做到,節度使管兵、朝廷管其他一切。後來的宋朝,就是這種設計的。岳飛的岳家軍即便再能打,趙構也要捏着錢袋子和糧袋子。大宋皇帝就是當了褲子,也不允許方面軍司令岳飛去自籌糧草。所以,這個“其他一切”,主要是錢。節度使養兵打仗,是要花錢的。這個錢誰出?

大唐的財政設計,完全是一腦門子漿糊。別說養兵,就是養官、養衙門也力不從心。官員給不出工資,那就給你一塊地,叫永業田、職分田,官員拿地出租,換回來的租金權算工資。衙門給不出辦公經費,就給衙門一塊地和一筆錢,叫公廨田和公廨錢,拿地出租、拿錢放貸,收到的租金和利息權算辦公經費。

官員和衙門尚且如此,就別說軍隊了。軍隊是普遍義務兵,老百姓當兵是義務。你必須得給朝廷當兵,因爲朝廷給你家分地了。這就是均田制。所以,要打仗,唐朝的老百姓就不能廢話,必須上戰場。這就是府兵制。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府兵,家庭殷實的才能當得起。因爲府兵是要自備兵器和戰馬的。當府兵,肯定不能白當,也是有好處的。好處是能夠減免賦稅,簡單說就是平時可以不交稅或少交稅。而且,仗打勝了,不僅朝廷會有賞賜,而且關鍵是能分戰利品。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6張

這是什麼路子?

這個路子就是中原的草原部落兵。草原可汗也沒有常備軍。要打仗了,大可汗就招呼小可汗和各部酋長來喝酒,酒桌上就問:咱們去中原搶劫可否。大家說可。然後,趕緊回去招呼自家族人:要去打仗了、趕緊抄傢伙。牧民們前一天還在放牧,第二天就變身遊牧騎兵了。當遊牧騎兵的好處是什麼?好處就是戰利品。分不到戰利品,牧民們纔不會跟大汗出去打仗。

所以,隋唐帝國就是草原與中原雜交的產物。

但是,接着繼續玩,中原王朝一定會玩成財政王朝。即:國家建立常備軍,然後財政出錢把常備軍養起來。爲什麼一定要發展到這一步?

草原人民的日子,要是比中原人民的日子還好過,他們就不會來搶劫中原。而你都隋唐帝國了,還能去搶誰?即便戰場打勝了,也搶不了多少戰利品,還不如老實在家種一年地。所以,中原“部落兵”在邏輯上必然崩潰。你是中原帝國,你最有錢,然後你還能去搶誰?

大唐以後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邊地,所以纔有緣邊節度使。戰爭不可能在帝國內部州府死命打。打來打去,就是藩鎮割據,肯定能把皇帝打沒了。所以,內部就要去軍事化。從政治安全的角度說,府兵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各州府都養着一波府兵,然後刺史不開心了,肯定敢造反。這就是大唐後期的藩鎮割據。所以,但凡朝廷有能力,就一定要實施內部的去軍事化。東漢就是這麼搞的,大家種地攢錢就行了,然後朝廷拿着錢僱鮮卑人打仗。西晉司馬炎去州郡兵,也是這個邏輯。財政王朝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內部必然要去軍事化。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7張

但最主要的還是財政。

後期的戰爭太慘烈,時間又太長。府兵只是兼職,府兵的主要收入還是種地。仗是打完了,但一打就是幾年、十幾年,等回家一看:地也沒了、房也沒了,關鍵是媳婦還改嫁了。“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你這麼搞下去,老百姓就寧願自殘也不當府兵了。所以,後來就以長征健兒取代了府兵。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募兵就是職業士兵,打仗成了職業。這個戰鬥力自然要碾壓府兵。

但職業士兵,就要國家花錢來養。因爲當兵不再是兼職,而是專職,是要養家餬口的。然而,大唐的財政,卻從來沒有這個收支設計。沒有這個設計,那就想辦法。辦法是現成的,學隋文帝,去清丈土地、大索貌閱,嚴格收取土地稅、人頭稅。但大唐的財政設計是一團漿糊。所以,隋朝能幹的事,唐朝就幹不了。

那怎麼辦?不給錢但給政策,這就是大唐的財政邏輯。軍隊交給你節度使了,任務也給你講清楚了,而且我還給你劃好地盤了,甚至還把賺錢的買賣,比如賦稅、屯田以及鹽利,都給你了。然後,你們節度使自己去把兵養起來。

本來應該朝廷出錢養兵,卻變成節度使養兵了。簡單說就是朝廷甩鍋了,怕費事、怕麻煩。而爲了搞到錢,節度使的權力一定會膨脹發展。什麼營田使、採訪使,這些個頭銜及背後的權力,必須全給節度使。否則,節度使就搞不到錢錢,而搞不到錢就養不了兵。

如果沒有安祿山造反的話 唐朝節度使制度可行嗎 第8張

然後,你再說節度使是個什麼怪胎?

戰國七雄,在中原打得你死我活。但是,有三個戰國卻承擔了雙重任務,分別是秦國、趙國和燕國。因爲他們仨不僅要中原爭霸,還要防着北方的少數民族。秦國幹義渠、趙國打匈奴、燕國掃東胡。所以,唐朝的緣邊節度使,完全可以類比戰國時代的秦國、趙國和燕國。區別是它們不用參與中原爭霸,甚至還可以得到中原的兵力、財富補充。

節度使這個妖怪一旦被創造出來,那就別想收回來。爲什麼?因爲國家不是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人。人只有一個腦袋,國家卻不止一個腦袋。首先是節度使有權了,肯定不想放手。其次是士兵有錢了,肯定也不想放手。士兵利益集團,節度使的個人私利,一旦結合起來,完全可以對抗朝廷。

那節度使是怎麼給廢掉的?五代十國的亂世給打沒了。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然後殺皇帝就跟砍瓜切菜一樣簡單。就這麼打了半個世紀,終於把節度使和職業士兵關進籠子裏。所以,後來的趙宋王朝,死活也不會讓節度使制度死灰復燃。那解決的方案是什麼?對於軍隊,不僅要控其錢糧而且要控其首領。控其首領最重要,宋朝就一直是文官領兵。現代國家,也是文官政府壓着軍事長官一頭,國防部長必須是文官。你就不能從職業將軍中提拔。職業將軍要從政也可以,先辭去軍職再說。

最後總結:

大唐爲什麼發展出了節度使制度?胡漢雜糅的帝國邏輯,府兵制就是中原的部落兵;一團漿糊的財政設計,不給錢但給政策。

唐朝的節度使制度有沒有作用?肯定有作用。朝廷少花錢,節度使去搞錢了;軍隊也能打,職業兵的戰鬥力完勝府兵。但,只能是在前期,後期甚至還不如府兵。對外打不過,這幫傢伙就要對內打了。

爲什麼節度使這個制度不可行?在河北建個燕戰國、在山西建個趙戰國、在陝西建個秦戰國,它們的確可以橫掃草原,但爲什麼不能回首橫掃中原、統一天下呢?安祿山這個前車之鑑、晚唐的藩鎮割據,以及五代十國的亂世,這些教訓太慘痛。

古代中原王朝的死穴就是:始終無法長期保有一支絕對忠於朝廷又能征善戰的軍隊。後周及北宋初期的中央禁軍,想揍誰就揍誰。但趙匡胤一死就慫、趙光義一死就廢。明初,十幾萬大明軍隊,就跟十幾萬武林高手一樣,他們人銜枚、馬裹蹄,穿越大漠、迎着風雪,然後直搗北元巢穴、碾壓蒙古鐵騎。但朱棣之後,也就殘廢了。滿洲八旗,號稱滿萬不可敵,不僅騎兵無敵而且大炮兇猛,不僅橫掃中原而且橫掃漠北。但鴉片戰爭的時候,又是個什麼表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