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虎符爲什麼要分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虎符是古代朝廷調兵遣將用的信物,一般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老虎形狀,背面刻有銘文,劈爲兩半,一半留在中央朝廷,一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當國家發生戰爭需要調兵遣將時,中央的一半虎符作爲命令發出,與將帥的一半虎符合成完整的一塊,驗明是真品,調兵命令才能生效。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虎符制度的產生,是爲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也用於防範地方軍事統帥勢力過大發生叛亂。虎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用竹、木、石一類的材料製成,後來逐漸開始使用青銅、金、玉等高級原料。從漢朝到隋朝,虎符均爲銅質。隋朝時改爲麟符,即麒麟狀的兵符。唐朝因爲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李虎,爲了避諱,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逐漸不再用動物形狀,而是演變爲普通形狀的銅牌。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關於虎符,有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秦軍進攻趙國,兵臨趙國首都邯鄲城下。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派大將晉鄙率10萬大軍救趙。秦國向魏國施加壓力,威脅魏國。魏王懼怕秦國,便命令晉鄙按兵不動。趙國情勢愈加危急,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向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寫信求援。信陵君向魏王進諫,卻遭到魏王拒絕。信陵君萬般無奈,準備率領自己的門客出戰,拼死支援趙國。這時,信陵君的謀士侯嬴獻計說:“公子當年曾經對大王的寵妃如姬有大恩,她爲了報恩可以捨棄自己的性命。您可以請求如姬從大王身邊盜出虎符,您再拿着虎符去調動晉鄙的10萬大軍,總比白白送死要有效。”於是,信陵君請求如姬幫助,如姬果然盜出了魏王掌管的半個虎符。信陵君拿着這半個虎符,到達晉鄙軍營中,假傳出兵命令。晉鄙起了疑心,信陵君立刻叫手下殺掉晉鄙,奪得軍權,與秦軍作戰,最終救了趙國。1942年,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還根據這一故事創作了著名的歷史劇《虎符》。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第2張

古人打仗是像影視劇中那樣雙方大將單挑決勝負麼?

我們在書上、影視劇上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幕:古代戰場上兩軍對壘,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騎馬橫刀,向敵方大將大喝一聲:“來將通名!”對手報上姓名,兩人隨即展開戰鬥。不到片刻,敗者便被斬落馬下。雙方士兵搖旗吶喊,卻並沒有參與戰鬥。這一幕在古代是真的嗎?事實上,中國古代確實存在過這樣的武將單挑戰鬥方式。人類文明早期,國家與民族概念還不完善時,戰爭規模並不大,一場戰役的雙方軍隊人數有限,作爲統帥的將軍,和士兵一樣,都要直接參加戰鬥,個人勇猛在戰爭中起着比較大的作用。春秋時期,由於“禮”文化的影響,貴族之間更講究作戰中的禮儀。單挑能夠展示貴族的個人實力和禮儀風度,因此,單挑的作戰方式一度盛行。《春秋穀梁傳》中就曾記載:魯國大將公子友和莒(jǔ)國大將莒挐(rú)率軍對峙。戰場上,公子友對莒挐喊道:“士兵有什麼罪過,何必讓他們白白犧牲?不如我們倆單挑吧!”於是公子友和莒挐單挑作戰。眼看公子友處於下風,他的部下便紛紛吶喊起來:“孟勞!”“孟勞”是公子友身上佩戴的一把寶刀。公子友被部下提醒,猛地拔出寶刀,殺死莒挐,因此反敗爲勝。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第3張

隨着時代發展,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動輒上萬人,單挑的作戰方式逐漸不再流行,將軍的作用也更加傾向於指揮統籌,如戰國時期的吳起、李牧等名將,都以軍事謀略聞名,而非個人武力。但在離春秋時間還不太久遠的秦漢時期,武將單挑的形式還有一定保留。如秦朝末年的名將項羽,個人作戰能力很強,當他與劉邦對峙時,也提出與劉邦單挑,但劉邦回答說:“我又不逞匹夫之勇,爲什麼要和你單挑?”這也充分說明,軍事統帥已越來越偏重統籌全局的能力,項羽的思維已經落後於時代。而秦漢之後,單挑的作戰方式基本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後世名將雖然也注重自身的武藝修養,但更重視的是軍事思想和戰爭謀略。《三國演義》中描寫了大量勇猛的武將,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許褚、典韋等,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筆下,他們個個武藝高強,打起仗來也是經常單獨叫陣,把敵手斬落馬下。其實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上,由於馬鐙尚未發明,武將騎在馬上較難坐穩,單挑的例子並不多,武將所起的作用一般是率軍衝擊。偶爾在混戰中會出現短兵相接的直接戰鬥,但“一對一”式的戰鬥方式並不多見。

古代虎符既然是調兵遣將用的信物 爲什麼要分爲兩半呢 第4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