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虎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在電視劇當中,看到但凡有將軍、大臣、王爺要調兵遣將,都要先請示皇帝,從皇帝手中拿到虎符,方可從軍營裏調出軍隊。那麼這個虎符是什麼東西呢?它爲何有如此大的權力,足以用來調兵遣將,要是有人做了一個假的虎符,那豈不是可以左右國家的軍隊。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所謂的虎符,也叫做兵符。由於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將銅製兵符刻成伏虎形,所以用虎符來爲之命名。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動軍隊所用的憑證。通常情況下虎符分爲左右兩半,平常不打仗時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皇帝保存。需要打仗調動軍隊時,皇帝會將右一半交給另外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才能夠調動軍隊。正因爲虎符是一分爲二的,且虎符上的紋理是相連的,每一次調兵遣將的時候,掌管軍隊的那個將領都會嚴格的檢查、覈對,所以很難做出了與原來虎符一模一樣的假冒虎符,自然就不用擔心軍隊被人隨意調走。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2張

目前發現最早且保存完整的虎符時先秦時期的杜虎符,杜虎符呈虎形,虎符高4.4釐米,長9.5釐米,厚0.7釐米,其形態呈現昂首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尾端捲曲,背面有凹槽,頸有一穿孔。身上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這句話的意思是,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古代帝王對軍隊的掌控是多麼的嚴謹,但是又不刻板,倘若真遇到突發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戰爭來隨之應變的。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3張

除了杜虎符之外,還發掘出了兩個秦國/秦朝時期的虎符。一個是新郪虎符,該虎符是戰國晚年秦國頒發給新郪將領的兵符。虎符用青銅製成,虎背刻有錯金銘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內容雖然跟杜虎符相差無幾,但是可以明顯地看到對君上稱呼的改變,從“右在君”到“右在王”,是秦國國力提升的體現。還有一個陽陵虎符,這個虎符是秦始皇時期的虎符,虎符上的文字已經變成了“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三個不同時期的虎符,爲我們展現了秦國由弱變強的奮鬥史。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4張

秦之後的漢朝,沿襲了秦朝的許多制度,包括虎符的制度。目前所見漢代虎符多爲錯銀書。秦代虎符銘文銘於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但是漢代虎符卻有所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只有合符之後,才能讀得通。1989年在咸陽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漢銅質虎符,該虎符長5.8釐米,在它的虎脊上刻着“與齊郡太守爲虎符”,在這之後發現的漢朝虎符多爲太守符,極少發現漢朝的諸侯王符。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5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不能刻字,所以在背縫處凸起長條形窄臺刻背文,肋間文字轉移到胸前或符陰。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唐朝虎符的名稱、形態發生了一次大的轉變。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6張

唐朝時期虎符又有了新的變化,當時的唐高祖李淵爲避祖父李虎的名諱,特意下令改虎符爲魚符,這不僅是名稱的改變,就連符的形態也發生了改變,從伏虎變成了魚,變化的不僅僅是形態,更是魚符代表的身份。唐初的魚符後面成爲了官員的一種身份證。每一半的魚符只有一半的字,中縫處刻有“合同” 二字,這與我們現在簽署合同的時候會在中縫蓋章, 雙方每人保留一份一樣。

古代虎符作爲調兵遣將的憑證 古人爲何不怕被仿造 第7張

到了武則天時期,魚符又變成了龜符。武則天按官品高低將龜符分爲金龜袋、銀龜袋、銅龜袋,所以纔有了李商隱詩句“無端嫁得金龜婿”。後世以金龜婿形容身份高貴的女婿,沿用至今。到了宋朝,又重新用回了虎符,但是更多的場合,宋朝用的還是令牌。宋以後,虎符便退出了歷史,此後皇帝調兵遣將用的都是令牌爲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