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在孔子及後世的史書記錄中,武王伐紂是以替天行道的形式出現,是周朝的仁義之師討伐無道暴君商紂王,最終仁義壓倒暴虐,成爲社會的主流,人們也過上了幸福生活。但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武王伐紂的背後另有原因。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武王伐紂的首要原因和氣候有關。商朝初年,氣候溫暖溼潤,適合人類居住。但到了商末周初的時候,氣候嚴重乾旱。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文丁三年,恆水一日三絕。”可見當時河流乾涸。

寒冷乾旱少雨的氣候,同樣讓北方戎狄部落和周部落受到影響。戎狄部落爲了生存,不斷南下侵擾周部落。在戎狄部落和乾旱氣候的壓迫下,爲了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周人也開始從西北向東南不斷遷都。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第2張

周人在豐鎬地區定居後,由於環境相對優越,又有農耕和遊牧的雙重經濟的優勢,實力迅速發展。但氣候仍然乾旱,周人經常要面對災荒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就是繼續向東,消滅商朝。這就是武王伐紂的外部環境因素。

此時的商紂王也同樣面臨生存問題。氣候的乾旱,引發牛羊等牲畜減少。商朝末年連祭祖用牲都迅速減少。乾旱的氣候對商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產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第3張

爲了尋求發展,商紂王不得不向東南拓展,以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由於軍隊遠征在外,首都地區兵力空虛,周人抓住時機進攻,並一舉取得成功。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紂。

饑荒時期發動對外戰爭,是解決生存危機的最有效手段,戰爭的勝利讓周人成功地度過了饑荒。《左傳》記載,“昔周飢,克殷而年豐。”周人通過戰爭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從而度過了饑荒。《國語·周語上》也說,“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第4張

爲了生存,周武王轉移壓力討伐商朝。爲了取得成功,周武王分化、瓦解商朝貴族,使他們爲自己所用。這就是武王伐紂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商朝貴族內部的叛變。

在商周的決定性戰役牧野之戰中,史書記載,“前徙倒戈”導致商軍最後失敗。到底是誰倒戈導致了商朝的失敗,傳統的觀點認爲是奴隸和東夷的俘虜。而事實並非如此,商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貴族在周人的拉攏下臨陣反叛,尤其是一個叫膠鬲的貴族。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第5張

《呂氏春秋》記載,“文王已歿,武王即位。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回內而與之盟。”“叔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後來的周公。膠鬲是當時商朝的一個貴族,是周武王拉攏的對象。

武王和周公除了極力拉攏膠鬲,還極力拉攏微子、叔齊、伯夷等商紂王的近親,要他們反商助周。

《孫子·用間篇》記載,“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孫子也認爲,周滅商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使用了間諜。

據說,商朝有個叫候殷的人是周的間諜,經常將商朝的上層情報送給周。有人推斷,候殷就是膠鬲,與比干等人共同輔政,還掌握着部分軍隊,後來與商紂王關係疏遠,與周武王結盟叛商。

武王伐紂不是替天行道的仁義之戰,背後另有原因? 第6張

氣候的變化、貴族內部的反叛,讓商朝危機重重。而周人由於頻繁與戎狄遊牧民族接觸,同時又具有農耕文化的基礎,他們比商人更迅速、更徹底地完成了從步兵到戰車的軍事革命,理念比較先進。再加上用計謀瓦解商朝貴族內部的統治力量,從而取得了勝利。

戰爭的發起與氣候有關,戰爭的勝利則與人有關,與戰略戰術有關。所謂的仁義戰勝暴虐,只能說是謀略更高一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