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68年1月23日 (戊申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建立明朝

在648年前的今天,1368年1月23日 (農曆正月初四),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1328——1398),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貧農家庭,小時候曾在直覺寺作過和尚,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距今已664年)參加嚎州郭子興部紅巾軍。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韓林兒在毫稱帝時封他爲左副元帥。朱元璋軍紀嚴明,又知人善任,文官馮國勝、李善長等都爲他出謀劃策,勇猛善戰的常遇春、胡大海等都來投奔他。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廢除了元朝的一些苛政,命請將屯田。後來又接受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決意北伐,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1368年正月,北伐軍進佔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1368年1月23日(距今64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1576年1月23日 (乙亥年臘月廿三)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

在440年前的今天,1576年1月23日 (農曆臘月廿三),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

天主教澳門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Macaonensis,葡萄牙文:Diocesano de Macau),是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76年1月23日(距今440年)下令在遠東成立的教區。教區奉錫耶納聖加大肋納(St Catherine of Siena)及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of Xavier)爲主保聖人,格言爲“科學與道德(拉丁語:Scientia et Virtus)。

鑑於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時在亞洲很少教區,因此管轄範圍廣至包括大中華地區、日本、越南、東南亞沿海各島嶼(菲律賓除外)。由於其後此向外派遣傳教人員,各地逐漸升格爲準牧區或教區,因此現涵蓋範圍僅爲澳門本土。

現任主教黎鴻升爲澳門第二位華人主教以及首位土

生土長的華人主教。主教座堂爲聖母聖誕堂,下分六個堂區和三個準堂區。有神父21人,教友人數18,122人。教區早期有四大修會,包括耶穌會、方濟各會、奧斯定會、多明我會及一個女修會。現有男修會8個、女修會17個,其他團體3個。有會士81人 (有鐸品者52人),修女206人。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2張

天主教澳門教區在澳門的社會福利服務範圍十分廣泛,包括老人院、孤兒院、青年中心、傷殘中心、醫療所、寄宿、社區服務機構等三十二個組織單位,影響全澳一半以上的人口。澳門天主教學校更是澳門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倒如聖若瑟教區中學,並設立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以促進天主教學校的教學。

1783年1月23日 (壬寅年臘月廿一)《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誕辰

在233年前的今天,1783年1月23日 (農曆臘月廿一),《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誕辰。

司湯達是法國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家,他的著名小說《紅與黑》,以其進步的思想傾向,以及對當時社會階級關係的深刻描寫,和對典型性格的出色的刻畫,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1783年1月23日(距今233年),司湯達生於法國格勒諾布勒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的本名亨利·貝爾。他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有錢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湯達在家庭中受到束縛和壓抑,從小就憎惡他父親。

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當地的中心學校,來到巴黎,在軍部謀到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崙的大軍,參加了兩種力量,兩種制度在整個歐洲的大搏鬥。直到1814年,拿破崙垮臺,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被“掃地出門”,不得已離開巴黎,僑居意大利的米蘭。

他在米蘭期間,讀書、旅行、研究意大利的音樂和美術,與從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戰爭的燒炭黨人有所交往。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問世,從此開始他的寫作生涯。

1821年,意大利的燒炭黨人的起義遭到鎮壓,司湯達被當局視爲危險分子,被迫離開米蘭回巴黎。在巴黎,他一面寫作,一面認真觀察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對自己時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認識,終於寫出了深刻反映七月革命前的法國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使他成爲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3張

1867年1月23日 (丙寅年臘月十八)捻軍起義之灞橋之戰

在149年前的今天,1867年1月23日 (農曆臘月十八),捻軍起義之灞橋之戰。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捻軍起義中,西捻軍在陝西西安城東灞橋鎮伏擊清軍的一次著名戰鬥。

戰爭開始 高樓寨之戰後,捻軍繼續流動作戰,在山東、安徽、河南的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清政府命曾國藩部署鎮壓捻軍。曾國藩先後實施“以靜制動”、“聚兵防河”的作戰方針,都歸於破產。1866年12月7日(距今150年),清政府改任李鴻章爲欽差大臣,節制湘淮各軍,負責鎮壓捻軍起義。捻軍方面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長時間不停頓地流動作戰,使部隊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補充,同時又得不到任何友軍的支援,戰略上的被動局面日益嚴重。捻軍領袖賴文光等深感“獨立難支,孤軍難立”,試圖改變這一被動局面,於是在1866年10月決定將捻軍一分爲二,由張宗禹、張禹爵、邱遠纔等率部分捻軍西進陝甘,聯絡陝甘回民起義軍,以爲犄角之勢,是爲西捻軍。由賴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軍留在中原地區,與敵周旋,是爲東捻軍。

戰爭過程 西捻軍約有3萬餘人。在張宗禹等的率領下,1866年10月由豫東經許州、洛陽、陝州(今三門峽市西)、閿鄉(今靈寶西北),於11月9日進入陝西華陰縣境。署理陝西巡撫劉蓉當時正率1.4萬湘軍在陝甘交界處堵擊回民起義軍,在得知捻軍入陝後,感到形勢嚴重,請求清政府速派援兵。

但左宗棠(剛被任命爲陝甘總督)藉口籌備糧餉,停兵湖北,躊躇不前。清軍援軍難以很快入陝,爲西捻軍的作戰行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捻軍進入華陰後,立即西進華州(今華縣)、渭南。劉蓉不得不將所部東調,對付捻軍。11月14日,提督劉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東進,在赤水鎮與捻軍遭遇,一觸即潰,敗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揮湘軍各營,分兵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捻軍於華州敖水東面的樹林裏設伏,大敗湘軍,殲敵近千人。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4張

初戰獲勝後,西捻軍乘勝西進,於12月14日進抵西安東面的灞橋鎮。然後折向東南,佔領藍田縣的泄湖、藍橋等地。爲了調動西安清軍,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待清軍東向追擊,捻軍又北走渭南,並虛造東攻潼關之勢。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捻軍又迅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的架勢,並在灞橋十里坡周圍村莊設下伏兵,布好伏擊圈,等待敵軍到來。

1867年1月23日,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捻軍派出少數部隊誘敵,與湘軍且戰且退,將湘軍誘至十里坡。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捻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伏軍步隊從兩旁村堡殺出,馬隊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團團包圍,湘軍陣勢大亂。時值風雪瀰漫,湘軍士卒因連日奔走,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低落,無心作戰,火藥又被雨雪澆溼,不能點放。捻軍則士氣高昂,勇猛衝殺,與湘軍展開白刃格鬥。半日之內,連斬總兵蕭德揚、提督楊得勝、蕭集山、蕭長清、布政使銜候補道蕭德綱等湘軍將領,殲滅敵軍3000餘人,收降數千人,取得了入陝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5張

點評 此戰,西捻軍始終掌握着戰場上的主動權。先是運用流動戰術,主動出擊,調動敵人,誘敵追擊,使敵人疲憊不堪;然後是選擇有利戰場,預設埋伏,將敵誘至伏擊圈,步騎協同,將敵包圍;最後通過白刃格鬥大獲全勝。湘軍方面則盲目追擊,處處被動,被捻軍牽着鼻子走,戰鬥力被拖垮,最後陷入重圍,大敗於十里坡,從而取得入陝以來的一次大勝仗。劉蓉也因此被革職回籍。

 1984年1月23日 (癸亥年臘月廿一)阿根廷、智利簽署《和平友好聯合聲明》

在32年前的今天,1984年1月23日 (農曆臘月廿一),阿根廷、智利簽署《和平友好聯合聲明》。

1984年1月23日,阿根廷和智利兩國外長在梵帝岡簽署了《和平友好聯合聲明》,重申兩國政府和平解決比格爾海峽三個島嶼領土爭端的決心。

比格爾海峽是南美洲南端鄰近合恩角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自然水道,全長約120公里。阿、智兩國長期以來爭議的焦點是該海峽東南部的皮克頓、努埃瓦、倫諾克斯三個島嶼領土的歸屬問題。這三個島嶼的總面積只有345平方公里。阿、智兩國長期爲此發生爭執的主要原因是,比格爾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具有豐富的海底資源。1855年兩國簽訂《和平友好貿易通航條約》時,只籠統承認雙方脫離西班牙統治時各自的邊界。

1881年簽訂邊界條約和1893年簽訂附加議定書時,也未提及領土主權問題。因此兩國在該地區的邊界糾紛不斷髮生。1902年,阿、智兩國簽訂《仲裁總條約》,委託英國仲裁爭端,但仍未能解決問題。1972年,兩國政府同意將1881年阿、智邊界協定提交國際仲裁法庭進行裁決。1977年5月2日,英國宣佈:由5名國際法庭成員組成的仲裁小組決定,將比格爾海峽東南的三個島嶼判歸智利。

智利表示接受裁決,但阿根廷拒絕接受。此後,兩國矛盾加劇,各自陳兵邊界,幾乎爆發戰爭。但是這種局勢對兩國都很不利,於是,1984年1月下旬,在羅馬教皇的調解下,阿智兩國外長在梵帝岡舉行會談,簽署了《和平友好聯合聲明》。

歷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朱元璋建立明朝 第6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