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蘇軾爲何被牽連於“烏臺詩案”?揭祕起因與經過

蘇軾爲何被牽連於“烏臺詩案”?揭祕起因與經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文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詞散文在新舊黨爭之下的北宋時期具有獨特的政治意義。然而,他因一篇詩文被牽連於“烏臺詩案”,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本文將詳細解析這一歷史事件,揭示其起因與經過。

蘇軾爲何被牽連於“烏臺詩案”?揭祕起因與經過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烏臺詩案”這個名詞的釋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而詩案則是指蘇軾因爲詩文被御史臺官員彈劾,從而引發的一場案件。這個案件發生在宋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蘇軾當時被貶至湖州擔任知州。

蘇軾爲何被牽連於“烏臺詩案”?揭祕起因與經過 第2張

起因上,“烏臺詩案”的導火索是蘇軾的一篇《湖州謝上表》。這份表文中,蘇軾對朝廷的政事有所批評,儘管這並非他有意過問政治,但這種言論在當時被視爲不敬之舉。監察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藉此機會,向皇帝趙頊進言,稱蘇軾的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他們認爲蘇軾的詩文涉嫌諷刺新法,應當受到懲罰。

經過上,“烏臺詩案”的過程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蘇軾被誣陷。當趙頊看到何正臣等人的奏章後,並未立即表態,而是命人將奏章送給中書省,讓宰相們商議。宰相們認爲蘇軾的詩文雖然有批評朝廷之處,但未達到訕謗朝政、反對新法的程度。然而,何正臣等人並不罷休,他們再次上奏,這次更是列舉了蘇軾的詩文中的“罪證”,包括《東坡志林》、《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等詩文中的句子,認爲這些句子確實有訕謗朝政之意。

第二階段,蘇軾被調查。趙頊在接到何正臣等人的第二次奏章後,開始對蘇軾進行調查。他下令將蘇軾的詩文逐一審查,如有不當之處,即行治罪。監察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人負責具體審查工作。在這個階段,蘇軾的詩文中一些較爲激進的言論被重點標註,如“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被解讀爲諷刺新法,以及“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被認爲是反對水利工程等。

第三階段,蘇軾受審。經過調查後,“烏臺詩案”進入了高潮階段,蘇軾被召回京城受審。在審判過程中,蘇軾承認了自己在詩文中的言論是有所批評朝廷的,但他強調他的本意並非反對新法,而是出於對國家大事的關心。然而,何正臣等人並不接受蘇軾的解釋,他們堅持認爲蘇軾的詩文已經構成了訕謗朝政、反對新法的罪行。

最後階段,蘇軾被定罪。在經過審判之後,蘇軾被定罪,他被貶謫爲“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失去了湖州知州的職務,並被流放到黃州。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一些人爲蘇軾求情,但趙頊並沒有改變決定,顯示出對維護朝廷法紀的決心。

“烏臺詩案”是北宋時期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反映了當時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在這個時期,新舊黨爭激烈,政局動盪不安。作爲一位知名文人,蘇軾在詩文中對朝政有所批評,從而捲入了這場風波之中。儘管他的本意並非反對新法,但他的言論卻被解讀爲訕謗朝政、反對新法。

“烏臺詩案”對蘇軾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失去了湖州知州的職務,並被流放到黃州。然而,這個事件也激發了他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在黃州期間,他創作了《赤壁懷古》等一批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展現了他對人生的豁達和對藝術的執着追求。同時,“烏臺詩案”也引發了當時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它反映了人們對言論自由的追求和對政治體制的擔憂。

總的來說,“烏臺詩案”是北宋時期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它不僅改變了蘇軾的人生軌跡,也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烏臺詩案”也提醒我們今天的人們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頭腦,正確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價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