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爲什麼會滅亡?幾乎每個人都想穿越時空做回崇禎,來挽救大明王朝。流行的觀點認爲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亡於黨爭。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爲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二,明朝亡於廠衛。東廠和錦衣衛是爲了加強皇權而誕生,東廠和錦衣衛並不像影視所描繪的那麼誇張,廠衛只是監督不法官吏,與民秋毫無犯,所以說明朝亡於廠衛實在是笑話。

三,明朝亡於宦官專政。明朝有宦官專政嗎?貌似從萬曆中期以後,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說魏忠賢。魏忠賢的確飛揚跋扈,但天啓帝用魏忠賢正是爲了對付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啓那裏掌握着。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四,明朝亡於萬曆三大徵。哪個朝代的戰爭不頻繁,天啓,崇禎兩朝的遼東戰事還少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時候那麼多的小國家每年每月每日都在進行戰爭,也沒見哪個國家因爲打仗,說完就完了。萬曆三大徵耗帑銀數百萬兩,而三大徵所耗帑銀都是萬曆從內廷拿出來的,難道幾百萬兩銀子就能把大明朝玩完嗎?更可笑。

五,明朝亡於神宗不上朝。神宗不上朝,天下就會亡嗎?明朝的文官體制已經很完備了,皇帝理不理政,大明朝照樣運轉,況且萬曆朝的一切大事都是在神宗主導下進行,神宗並非完全不理政。

六,明朝亡於北半球氣候的小冰河期。長達七十年的氣候冰河期導致明末北方糧食減產,瘟疫流行,災民增多,但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嗎?非也。我們要知道,唐朝貞觀年間,明成祖朱棣時期也處在北半球氣候冰河期,北方災情也很嚴重,但都渡過去了,因爲政府賑濟,當時政府的控制力強。

七,明朝亡於土地兼併。古代封建地租十抽三,然後地主從“三”中拿零點五上交農業稅,有了十之七,農民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

八,明朝亡於白銀輸入減少。西方學者提出觀點明末國外白銀大量輸入中國,導致通脹,後由於白銀生產無利可圖導致白銀開採量減少,從而使得我國的白銀輸入量減少,而民間白銀多窖藏,導致通縮,由於前期通脹已經發生,所以最終結果是物資貴,白銀匱乏,導致經濟崩潰。這種觀點錯,爲什麼錯?因爲白銀輸入減少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物價下跌,而明末在市場上流通白銀減少的情況下反而出現物價上漲不是因爲前期白銀太多,前期白銀多導致物價高在白銀流通量減少的情況下物價自然會跌落,這個用不着擔心,但爲什麼在白銀減少情況下物價反而不跌呢?這是由於結構性通脹的原因,也就是由於基礎商品——糧食的產量降低,導致糧價上漲,從而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所以根本問題還是糧食問題,而不是白銀問題。至於說白銀減少政府無銀買糧賑濟災民更是笑話,明末糧食減產,就算你銀子多難道就能買來糧食嗎?所以明朝滅亡跟白銀輸入多少沒有關係。

九,明朝亡於貪官污吏,政治黑暗。這些都是大話,空話,經不住推敲,站不住腳的。

十,明朝亡於李自成起義和清兵入關。這是結果,不是原因。

十一,明朝亡於氣數。這個最可笑,這個理由完全是學者掩蓋無知的表現。任何結果都有他發生的理由,千萬不要歸結於氣數。

那麼明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這些信奉理學,心學的文官們有着類似宗教似的狂熱,鄙視一切非科舉出身的人員,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爲了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談,放炮的海瑞給他們樹立了楷模。一旦皇權受到抑制,那麼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局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大明的文官集團正是明末江南資產階級的代表。由於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經過戰亂後,百廢待興,所以太祖與民休養生息,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賦稅一直很低(黃仁宇觀點),商業稅更低,所以明朝財政一直很困難。

明朝滅亡的三大原因:歷史上大明朝怎麼滅亡的 第2張

明初的時候爲什麼打仗,水利,賑災朝廷都有財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爲明末農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佔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爲主,到了崇禎朝,打仗沒錢,賑災沒錢,而江南富商巨賈一擲就是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皇上想增加賦稅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時期商業發達,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鉅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曆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徵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一斑。如果皇權強勢,財政充裕,那麼可以在北方興修水利,這樣到了災年也可以應對。所以,那幫空談誤國,禍國殃民,自以爲是,打擊報復,只知逃稅的東林黨絕對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擊東林黨的魏忠賢絕對是大明朝的賢臣,對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掌權,商業稅罷。我的觀點是,皇帝應該減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紳背景的官吏,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從全局考慮,才能夠在全國的範圍內進行資源的調配。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爲什麼重農抑商,因爲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是個農耕國家,不像歐洲以商業爲主,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了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爲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爲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爲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了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於北方各省,到了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了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了,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了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家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了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爲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爲了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了災荒外,農民起義爲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樑,不是萬曆,天啓,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詭異。

一個以農業爲基礎的國家,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了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了這個帝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