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古代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西漢養老制度是怎樣的?

揭祕古代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西漢養老制度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西漢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較爲完善的養老制度,對於退休官員、普通老人和鰥寡孤獨的老人都採取了不同的養老措施,正因爲這些養老、尊老的制度,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建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漢代尤其重視孝道,漢文帝劉恆是唯一一位載入“二十四孝”的皇帝,上行則下效,漸漸地尊老養老在當時成爲一種社會風尚,並出現了“孝感動天”的故事。今天筆者帶大家探討一下漢代的養老制度,百姓除了養兒防老之外,還有哪些養老措施。

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

“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禮記·王制》

養老的禮俗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到了西周時期才逐漸完善,不過當時的老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諸侯共同贍養。

戰國時期,諸侯爲了爭霸相互攻伐,主張“法治”,崇尚武功,致使禮樂崩盤,養老的禮俗也漸漸遭到破壞,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老人危機。

商鞅變法以後,秦朝重法不重親,立下父子間不得替對方掩蓋犯罪事實的規矩,不然就要受到連坐,致使秦朝的父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加之戰爭連年不斷,強迫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服兵役,從而進一步加劇老無所依的社會問題。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一座秦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簡,上面記載了父親告發兒子不孝的兩個案例,讓我們從另一方面瞭解到秦朝時期養老的社會問題。

漢朝建立以後,君臣幾乎達成一個共同的認知,他們認爲秦朝廢禮儀,棄仁義是它滅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治國安民,就要恢復周禮,推進養老的政策,教化子民要養老、尊老。

子孝母圖

漢王二年(前205),劉邦下詔,但凡年過五旬的老人,品德高尚,能引導大家向善者可以擔任鄉官,一鄉選舉一人。然後從這些鄉官中選舉一位擔任“縣三老",縣三老主要負責全縣的教化工作,鄉官可以免去徭役,每年十月朝廷還要賜給他們酒肉。

其實劉邦挑選輩分高且道德修養高的人擔任鄉官,主要是爲了恢復古禮,告訴百姓長幼有序。

漢文帝即位之初,賈誼認爲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傷風敗俗,廢棄了禮儀,竟然出現子殺父、弟殺兄的現象,要改變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就要恢復周禮,施行養老的政策,讓天下人迴心向道。

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復甦,爲養老提供了物質基礎,漢朝諸帝對先前養老政策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養老制度。

揭祕古代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西漢養老制度是怎樣的?

西漢時期的養老制度

漢代諸多帝王都竭力推行養老的政策,並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善的養老體系,但是對於官員的退休年紀和退休工資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官員大多是因爲年老和健康問題向朝廷提出告老還鄉,有時皇帝會給他們一些經濟補償,有時也會給他們享受某一官職級別的俸祿。

史書關於漢代具體的養老制度記載不多,大多皆爲關愛長者的一些規定,近來在甘肅武威地區的東漢墓中曾多次出土有關漢代養老、敬老的詔書,呈現出更爲全面的養老制度。

(一)賜布帛酒肉,發放養老糧

今老弱未嘗傅者皆發之,未二十三爲弱,過五十六爲老。——《漢書》

周代發放米粥給老人,漢代則爲糧食。漢高祖劉邦統治時期,把賦役規定的養老年齡界定爲五十六歲,並下令賞賜老人酒肉,爾後其他帝王也是奉行不改,只是在數量有所差別。

呂后執政期間規定大夫(五級爵位)年滿九十歲,不更(四級爵位)年滿九十一歲,簪嫋(三級爵位)年滿九十二,上造(二級爵位)年滿九十三,公士(一級爵位)年滿九十歲,以及普通農民年滿九十五歲者每月可領取一石米,可見呂后對發放養老糧方面做了非常細緻的規定。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發佈《養老詔》,人一旦上了年紀以後,不吃肉不會感覺到飽,不穿用帛製作的衣服不會感覺到暖和,今天正好是歲首,要常派人慰問年長的老人,並賞賜他們布帛酒肉,這樣一來上行下效,百姓纔會贍養自己的父母。

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爲令。——《漢書·文紀》

文帝還規定但凡年過八旬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領取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年過九旬的老人可以額外享受三斤絮、二匹帛,周代發放給老人的是縞衣(未經染色的絹衣),文帝將縞衣改爲布帛,可見漢代的老人生活水平有明顯的提高。

文帝還在詔書中說,有些官員把陳米發放給老人作爲養老糧,促使養老措施難以得到落實。故而文帝規定發放養老糧給九十歲以下的老人時,由令史發放,高級官吏巡視,給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時,由縣令親自檢查,縣丞親自發放,要做好監督工作。

當時成年人每月食量大約在一石五斗左右,所以說年過八旬的老人每月一石米是足夠他們食用的。

武帝即位以後多次下詔對六七十歲的老人施予恩惠,他派人賜縣三老、孝者每人五匹帛,鄉三老、悌者每人三匹帛,年滿九十鰥寡孤獨的老人每人二匹帛,三斤絮,年滿八十歲的老人每人三石米。

武帝元封元年,武帝下令賜每百戶人家一頭牛、十石酒,加賞年滿八十孤寡之人每人二匹帛。

由上可知,劉邦把養老年齡界定爲五十六歲,呂后時期爲九十歲,文帝時期爲八十歲,武昭宣時期沒有太大的波動,成帝即位以後把養老年齡放寬至七十歲,可見養老年紀不斷地在放寬。

(二)減輕賦稅徭役

漢文帝即位以後下令,百姓家中但凡有年滿九十歲的老人,可以免去一個成年男子的賦稅和徭役,年滿八十不滿九十歲的老人,家中可以免除兩個人的算賦(人頭稅)。沒有子女的老人經商可以免除租稅,如果有家庭願意贍養鰥寡孤獨的老人,還可以給他們物資幫助,同時免去“獨寡”家庭的田租和市場租稅,允許他們賣酒。

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漢書》

漢成帝即位以後,規定年滿六十鰥寡孤獨的老人做買賣,可以不用交市場租稅,如果鰥寡年老之人結爲夫妻,雙方都無子的話,可以免去市場租稅和田賦,在漢代老百姓私自買酒是非法行爲,但是鰥寡孤獨的老人買酒是合法的。

(三)嘉獎孝子,鼓勵百姓贍養老人

漢代在獎勵孝子方面也有較爲規範的制度。文帝十二年下詔,敬愛兄長、孝順父母是最順應天下倫理道德,德高望重的三老(鄉官)是人民的教師,廉潔的官員是我們的表率,孝悌、三老、廉吏他們的品行值得我們讚賞,現在派人慰勞賞賜三老、孝者每人五匹帛,悌者每人兩匹帛,年俸祿二百石以上的廉吏俸祿每一百石加賞三匹帛。

由上可知文帝的賞賜分爲三梯隊,其中孝者的賞賜最高,足以說明文帝朝對仁孝的重視,以此來教化百姓要尊敬老者,此後賞賜三老布帛的規定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

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漢書·文帝紀》

在漢代各種賦稅和徭役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文帝除了賜孝子錢,還免除孝子的租役,爾後漢代皇帝大多以免除孝子的租役來鼓勵老百姓尊老養老。

武帝即位以後強調“除孝子租役制”來鼓勵大家贍養老人,並把條件放寬到贍養其他老人,從而使得尊重長者、重視養老的社會風氣得到改善。

揭祕古代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西漢養老制度是怎樣的? 第2張

(四)七十賜杖,年老免刑,照顧社會弱勢羣體

漢惠帝即位時下令年滿七十的老人可以免去肉刑,除謀逆、窩藏罪犯、殺傷人之外的罪行都可以免除。

文帝在位期間規定年滿七十歲的老人如果不是殺人傷人,可以免刑,並免去孤獨盲人、侏儒症患者的徭役,而且還不能抓捕他們。

與此同時,文帝頒佈《王杖詔書令》,賜年滿七十歲的老人“王杖”,這裏的“七十賜杖”是指年滿七十歲的大夫含大夫以上爵位的人,普通人要到七十五歲才能享受這個待遇。

王杖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老年證,可以享受各種優惠待遇。

首先,持王杖者可以自由出入官府,也可以在馳道上行走,且經商可以不用交稅。

其次,持王杖的老人也受法律的保護,如果有人毆打、侮辱持杖者,要判處死刑,可見持王杖者的地位堪比年俸祿“六百石”的高官。

宣帝即位以後,下令年滿八十者不是犯下誣告、殺傷人等罪行皆可免,並賜年過八旬的老人王杖,成帝即位以後把年限放寬到七十歲。

玉仗,長(九)尺,端以鳩鳥爲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後漢書·禮儀志中》

總的來說,漢代宣揚尊老敬老,推崇“孝治”,無非是想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引導人們向道,當時《孝經》在漢代備受推崇,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舉“賢良方正”時,也把“孝”視爲重中之重。比如漢武帝手下的丞相公孫弘,當初他在自己的家鄉是赫赫有名的大孝子,對他的後母非常孝順,所以公孫弘先後兩次被地方政府推舉給朝廷,最終官拜宰相,“孝”在當時是判斷“賢良方正”的重要標誌之一。

西漢的養老制度到了西漢末年開始漸漸趨於形式,最後名存實亡。

結語

縱觀西漢的養老制度,在當時不僅退休官員可以享受到經濟補貼,平民也不例外,西漢政府針對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養老問題也有較爲完善的養老體系。把養老的對象擴大到平民階層,這纔是養老制度進步的重要表現。

西漢朝廷不僅在經濟上給予老人很多補助,在法律上也給予了不少的優惠,而且大力嘉獎孝子,倡導尊老養老的社會風尚,緩解老人危機。

漢武帝之後,西漢的統治者倡導儒家的忠孝仁義來達到父慈子孝的目的,這種風氣給後世帶來巨大的影響,後續的統治者大力倡導尊敬老人,並把孝納入綱常禮教的範疇。

從另一方面看漢代的養老制度也有它的弊端,當時統治者推行的養老政策的實際目的是爲了倡導忠孝觀念,達到“導民以孝、則天下順”的目的,體現出漢代的養老政策也有它虛僞的一面。

正因如此當時的養老、敬老的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無所依”的難題,在當時不尊重老人的現象也有發生。

但是不得不說,雖然當時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精細,但在兩千多年前能夠建立起較爲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歷史地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