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曾國藩的親弟弟,沙場猛將曾國荃是一個怎樣的人?

曾國藩的親弟弟,沙場猛將曾國荃是一個怎樣的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曾國荃,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提到晚清時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而他被譽爲“千古第一完人”始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正是在這場長達十幾年的漫長戰役中,他從一個官場失意者,成長爲湘軍統帥,並以戰功、文治與道德文章、爲人處世之道折服無數人,以至於被稱爲孔子、王陽明後中國唯一一個聖人。

相比之下,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那個被稱爲湘軍第一將的人,立有大功,背靠強大靠山,手握豐富資源,卻似乎完全被淹沒在哥哥曾國藩的光芒之下,後世人對其知之甚少,這又是怎麼回事?

曾國藩的親弟弟,沙場猛將曾國荃是一個怎樣的人?

曾國荃:三次機會成就名臣之名,卻一次都沒把握住

曾國荃其人,悍勇武夫,曾立下赫赫戰功,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而且,在哥哥曾國藩後來的剿捻、開啓洋務運動、官場政爭當中他也都附翼攀鱗,可奇怪的是,他始終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與同樣是曾附翼攀鱗於曾國藩麾下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相比,他泯然於衆人,以至於後世對他的印象只是:

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但其實,他也曾有三次機會成就名臣之名。

第一次:錯失救援上海之機,反向成就了李鴻章

1861年,湘軍在攻下安慶準備進攻天京之際,太平軍突然在忠王李秀成的帶領下進攻上海,當時的上海早已開埠通商、繁榮富庶,然而僅有戰力羸弱的綠營駐紮防守,上海士紳害怕太平軍燒殺搶掠因而奔走聯合,以每月供給湘軍10萬白銀爲軍餉的代價,派人向湘軍主帥曾國藩求援。

當時的曾國藩立馬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一來上海錢糧充足,二來立足上海後可順勢拿下蘇杭等名城,三來曾國荃當時已有布政使之實職,如能守住上海,以此名望可升爲江蘇巡撫,正式躋身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將這個任務交給弟弟曾國荃時,曾國荃卻一口回絕了。他的理由是太平軍覆滅在即,上海城破無所謂,而且咸豐皇帝曾言“誰能拿下天京就封誰爲王”,就這樣,曾國荃眼瞅着眼前的利益,卻把C位出道、自立門戶的機會白白讓給了李鴻章。而他悶着勁圍攻天京城三年,結果攻城事後論功行賞非但沒等來“封王”之賞,甚至還被滿清掌權者以“破城屠殺”、“放走幼天王”爲由下旨斥責,不得不灰頭土臉開缺回籍,從官身變成平民。

反觀之下,曾國荃灰頭土臉的三年卻是李鴻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三年,他作爲曾國藩的幕僚兼高徒,搶下了救援上海的任務,從自立門戶創立淮軍、防守上海、攻佔蘇杭,到東線配合湘軍全面絞殺太平軍恰恰也是三年,且整個過程屬於“悶聲發大財”,不僅積累戰功,也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以至於在之後幾十年中以戰功、政績逐步看齊了恩師曾國藩,甚至在曾國藩死後成爲晚清第一臣,主持洋務運動,名垂千古。

曾國藩的親弟弟,沙場猛將曾國荃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2張

第二次:剿捻無功,因莽撞開撕政敵而落敗

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後,晚清並未就此國泰民安,反而全國各地到處有天災人禍,尤其是西北捻軍作亂愈演愈烈,滿清掌權者慈禧太后不得不派出曾國藩北上剿捻,曾國藩趁機起復了大批湘軍將領,其中就有自己的弟弟曾國荃。

可是,“無良猛將”曾國荃復出,卻是攜帶着新仇舊恨而就任湖北巡撫,所謂舊恨是滿清權貴、湖廣總督官文曾在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到處使絆子,害死了李續賓、曾國華所部,甚至還“躺在湘軍和太平軍的屍體上大獲戰功”,而新仇還是官文,暗地裏給他使壞,導致曾國荃最爲倚重的部下、表弟彭毓橘所部被捻軍所破,彭毓橘本人慘遭捻軍肢解、懸首示衆。

於是,在湖北巡撫任上,曾國荃與官文爆發激烈衝突,兩人明爭暗鬥,曾國荃寫下洋洋灑灑3000字的一封彈劾官文的摺子,不顧哥哥曾國藩的急怒勸阻,不顧滿漢之爭的可怕後果,堪稱是罵遍官文祖上八代,又把官文說成個千年不世出的大奸臣,七款大罪,無數小罪,一副不把官文搞死不罷休的樣子。

結果呢,惹來樹大根深的官文利益團體全面反撲,首當其衝的曾國荃剿捻之事處處被掣肘,處處被穿小鞋、使絆子,導致剿捻無功,不到一年就被罷官。而且,害人害己,導致哥哥曾國藩以及整個湘軍利益集團也受到了牽連,滿清掌權者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第三次:沉潛八年,哥哥過世,再度復出卻成了“老官僚”

曾國荃就這樣在與官文的爭鬥,實則是“以卵擊石”插手滿漢之爭的漩渦中一敗塗地,被趕回湘鄉老家,一待就是八年,終日只能遊山玩水、買田置地。而在這八年裏,和他一起鎮壓太平軍時發跡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劉銘傳等人,有的在新戰場上再立新功,更多的則通過洋務運動、治理地方而取得非凡政績,躋身“中興名臣”之列。

當然,曾國荃也並非毫無收穫,落寞居鄉時他開始反覆思考自己一生的成敗得失,越想越發現在所有大事上,哥哥曾國藩的判斷都是對的,而自己的判斷都是錯的。哥哥曾國藩說的話聽起來老生常談,卻幾乎每次都會應驗;而自己自作聰明,不聽兄長之言,結果一再被打臉。

於是,他就把哥哥曾國藩寄回家的家書、文稿翻出來一遍遍拜讀,決定洗心革面,就像哥哥曾國藩當年一樣,也來一次“中年變法”,於是,在哥哥曾國藩去世後的第三年(1874年),他被起復爲山西巡撫,真的從一個蠻橫霸道、爭強好勝、鋒芒畢露的猛將蛻變成一個成熟老到、圓融謙退,待人接物一團和氣的封疆大吏,舉手投足間都頗有乃兄曾國藩的風範,可是,他醒悟的時間終歸太晚了,學哥哥曾國藩,只能說得其形,卻不得其神。

曾國藩當年的變化,歷經了無數磨難,既有愚笨難讀書、六次科舉不試的挫折,也有官場十年七遷的風光,既有丁憂在籍的失意,也有湘軍屢敗屢戰的堅韌不拔,從鎮壓太平天國到成就名臣之首,他是真正一步步從普通人到偉人的蛻變,最後才變成了那個剛柔相濟、外圓內方的一代完人,其表面上靈活圓融,而內心的信念堅韌強固,如同鋼刀經過打磨,不是變鈍,而是更加鋒利。

可曾國荃卻不同,他是接連遭遇大變,從魯莽霸道變得圓滑世故,從一個“吃得苦、霸得蠻”的熱血戰將,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官僚,於是,這次復出後他唯一的政績也就是山西賑災一事,除此之外,“軟滑不治事,誠無足稱”。

而當我們再次回顧其一生,他曾是曾國藩最看重、提攜最大、栽培最多的弟弟,其過人之處在於戰陣之中,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是難得的沙場猛將,但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那就是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最終等到幡然醒悟也已然太遲。

無論是官場與軍中人脈,又或者政治資源,已經十去七八,只能作爲一個武夫將軍被歷史定格,沒能以一個“名臣”的形象走進歷史。於是,當曾國藩被後世者津津樂道奉爲學習典範時,他卻在兄長的巨大陰影下,被人冷落,乃至遺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