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曹魏政權依仗士族,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曹魏政權依仗士族,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曹魏,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作爲三國時期極其優秀的政治家,曹操在政治上比較開明,他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用人不論出身,唯纔是舉,看上去,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了當時的世族門第觀念。要知道在漢朝時期,選拔官吏主要看兩點,第一點是被選用人仁義孝悌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則是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爲了維護和發展曹魏政權,讓更多的人爲他的事業服務,他選用人才沒有采取上述的標準限制,而是強調“唯纔是舉”,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和出身下層,他都很有可能會提拔和任用,因此,曹操從公元210年開始,先後下達了三次“求賢令”,可見曹操對人才的渴求。

讓人奇怪的是,明明曹操希望唯纔是舉,啓用更多寒門人士,但實際上,後來曹丕建立魏國,實行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在爲豪門士族讓步,也是因爲曹魏的讓步,這些豪門士族紛紛支持曹魏取代漢室,建立新的政權,這才讓曹丕得以登基稱帝,建立魏國。既然曹操明明唯纔是舉,不看出身,爲何曹魏政權最終還要依仗士族?

曹魏政權依仗士族,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曹操唯纔是舉,其目的並不僅僅只是重用寒門,這本來就是不對等的。而說起唯纔是舉,人們往往會想起放浪形骸,但能力出衆,出身低微的鬼才郭嘉,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就能證明郭嘉是寒門出身。而曹操當時之所有要實行唯纔是舉,主要是爲了糾正漢朝時期察舉制的弊病,他這樣做,是爲了糾正選拔官員過程中,過分看重道德而忽略才能的做法,畢竟道德高尚後,就會產生很多不近人情的舉措,而且有道德的人,不見得才華出衆,反而是那些曾經或許犯過一點錯誤的人,卻很有可能是十分有才華。而做大事還太過注重道德,就很容易拘於形式,而忽略了實際的利益。再加上道德並沒有辦法通過客觀公平的方式衡量,畢竟一些人爲了入朝爲官,常常會使用一些作弊手段,但這不見得能說明這些人有什麼才能,因此唯纔是舉和重用寒門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更何況曹操之所以能在漢末崛起,一開始靠的就是士族與豪強。當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後來曹操戰勝袁紹,贏得官渡之戰,並在此後統一北方,靠的主要還是汝潁士人和譙沛武人。而汝潁士人大多是士族,比如潁川荀氏中的荀彧、荀攸,潁川鍾氏的鐘繇,以及潁川陳氏的陳羣。而譙沛武人多出身於地方豪強,掌握兵權

曹魏政權依仗士族,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曹操的親族是曹氏與夏侯氏,而這兩個世族在地方有很強的實力,當時曹操起兵後被徐榮率軍擊敗,曹洪就在家鄉率領一千多家鄉士兵前往揚州募兵,而曹仁更是帶着一千多名少年投奔曹操,這纔有了曹操後來的起勢。雖然曹操的祖父是宦官,因此被當時的清流士大夫看不起,但曹操當時絕對是豪門出身,而不是所謂的寒門士族。畢竟曹操祖父曹騰擔任過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弟弟曹褒任河間相、潁川太守,曹操的父親曹嵩任大司農、太尉,曹仁的父親曹熾爲侍中、長水校尉,曹休的祖父爲吳郡太守,而曹操本人在二十歲被舉孝廉。如此家族,怎麼可能算是寒門呢?

筆者認爲,曹操雖然唯纔是舉,不看出身,但他並不是要重用寒門而輕視豪門,曹操所希望的,其實是寒門與豪門一把抓,他所看中的,僅僅只是人才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