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阿爾巴尼亞被稱爲“碉堡之國”,他們修建那麼多碉堡做什麼?

阿爾巴尼亞被稱爲“碉堡之國”,他們修建那麼多碉堡做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狹長多山的小國。它南接希臘,北臨黑山,東靠馬其頓,領土面積只有區區2.8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僅有三百多萬人。

但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彈丸之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他們在其境內竟然修建了多達36萬個碉堡。這些碉堡一般直徑三四米,主體位於地下,在地面之上,只露出一個倒扣鐵鍋一樣的圓頂。

阿爾巴尼亞被稱爲“碉堡之國”,他們修建那麼多碉堡做什麼?

這些碉堡留存至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們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軍事目的。令人疑惑的是,狹小的阿爾巴尼亞,爲何會修建如此之多的碉堡呢?

一、倔強的巴爾幹小國。

阿爾巴尼亞面積狹小,人口較少。雖然資源豐富,但苦於無力開採,一直以來不僅經濟落後,國力弱小,軍事上也毫不起眼。

但令人佩服的是,這個巴爾幹小國卻很有個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號稱社會主義國家的阿爾巴尼亞,竟然敢和冷戰的美蘇大國同時叫板,真可謂倔強的巴爾幹平頭哥。

要知道在當時,許多小國爲了活得更好,紛紛選邊站站隊,希望生活在大國的蔭護之下。但阿爾巴尼亞卻很有氣節,不僅敢於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蘇聯對抗,還敢於直接和作爲資本主義老大的美國公開叫板。

當時,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和蘇聯的關係迅速由親密變爲相互指責,整個社會主義陣營跟隨蘇聯的其它國家,幾乎一邊倒站到了蘇聯那邊,對我國爭相指責。但歐洲小國阿爾巴尼亞卻與衆不同,在霍查的領導下,選擇站到了中國一方。

作爲一個地區小國,按道理,應該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小心翼翼生存纔是。但霍查卻有着一顆大國的雄心,他不僅和蘇聯唱反調,還公然得罪美國。最後,他甚至和一直援助他的盟友我國,以及有着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也一併鬧翻了。

阿爾巴尼亞被稱爲“碉堡之國”,他們修建那麼多碉堡做什麼? 第2張

二、廣建碉堡時刻備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正處於巔峯時期,美國由於越南戰爭國內亂作一團,冷戰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蘇聯步步緊逼,四處出擊,天天向阿爾巴尼亞發出戰爭威脅。而美國也欲搶先下手,顛覆霍查培養親美勢力。

霍查深知自己的作死行爲,會帶來什麼樣的下場,因此一直缺乏安全感。於是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禦敵於外”的口號。

在防範美蘇軍事進攻政策指引下,阿爾巴尼亞全民動員,集結全國的物力、財力、人力,在全國修建用於地面防禦戰的碉堡。

這些碉堡有的矗立在房前屋後,有的臥伏于田間地頭,有的隱蔽於海邊灘岸。它們既有明碉又有暗堡,還有連爲一體的碉堡羣。

有軍事專家表示,阿爾巴尼亞境內的碉堡,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碉堡博物館,幾乎戰爭中出現過的碉堡,在這裏都能找得到。

但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國力疲軟,經濟落後,根本沒有修建如此浩大工程的工業能力。幸好在沒有和我國鬧翻前,他們從我國爭取了大量的水泥和鋼筋援助。此後,他們集全國之力,在長達十幾年時間裏,修建了多達36萬個碉堡。

阿爾巴尼亞修建這些碉堡,總共耗資達1.75億美元,平均每座碉堡花費250美元,這對於連溫飽尚未解決的小國來說,實在是勞民傷財之舉。

三、淪爲發展的障礙。

霍查修建這些碉堡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它們,來抵抗敵人的侵犯,所以它們被修得非常堅固。不過直到霍查下臺,這些碉堡都沒有派上用場。

東歐劇變後,阿爾巴尼亞投向西方,這些鋼筋水泥構築的碉堡淪爲廢墟。由於它們遍佈在田間原野,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成爲發展的障礙。

於是阿爾巴尼亞人,又不得不費盡心思,再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這些碉堡進行拆除。但由於它們大多建於地下,再加上修築得十分牢固,因此拆除它們並不順利。

據負責拆除的士兵透露,拆除這些碉堡,除了要耗費大量的炸藥,還要出動推土機、吊車,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但即使如此,幾年間完全拆除的碉堡,也只有幾百座。

後來政府幹脆將這些碉堡,賣給有興趣的民衆。於是這些過時建築,有的成了私人倉庫,大有的被裝飾成碉堡酒店,靠近邊境地區的則留用軍事訓練或演習之用。但絕大多數,都趴在荒山野嶺,成爲歷史的印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