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通過吸收和改造古希臘的學校教育,並通過帝國的影響力,影響了後來的教育,它與古希臘教育都在西方教育史以及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與歷史發展一致,羅馬的教育歷史也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王政時期,羅馬教育缺乏可靠資料,這個時期的教育基本是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中進行家庭道德以及農業生產教育。共和早期,羅馬教育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羅馬公民除了務農外,還要參加戰爭。

此時,教育內容發生了變化,逐漸豐富起來,既包括原來的家庭道德和農業生產教育,也包括作戰中使用武器的操作、法律系文背誦等;教育對象主要爲農民和軍人,教育目的是爲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使他們具備崇拜祖先、尊重傳統、遵紀守法和效忠國家的優秀品質,既能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又會打仗。這一時期,學校教育還沒有出現,教育形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兒童的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負責。7歲前的男女兒童由父母撫養,7歲以後的女孩,由母親負責教育,主要學習紡織和操持家務;男孩的教育則由父親負責。7-16歲的男孩與其父的關係,既是父子,又是師徒,男孩跟隨父親學習農業生產的知識技能和軍事知識技能。男孩到16歲就成爲正式公民,開始服兵役,保家衛國。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第2張

此外,家庭還注重培養兒童勇敢、果斷、嚴肅、誠實、謹慎和節儉等品德,因此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王政時期,羅馬沒有相關的學校法律,羅馬人堅決認爲家庭纔是撫養、教育兒童的地方。特別是貴族階層大多不僅不相信學校,而且還阻礙學校的普及和發展。

共和後期,羅馬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隨着版圖的擴大,奴隸制經濟空前繁榮,社會生活方面也發生着巨大變化,迫切要求提高國民的文化教育素質,迅速改變家庭教育的落後狀態。羅馬對外征服的過程中,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羅馬開始進入希臘化時期。羅馬文化與希臘文化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共和後期是羅馬教育真正的發展時期,標誌是開始形成較爲系統的學校教育制度。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希臘大批教師來到羅馬辦學,補充了羅馬家庭教育的不足"。從此,羅馬的學校教育蓬勃發展,漸成風尚。共和後期,羅馬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較大改革,教育有了更大的發展。此時羅馬的學校教育分爲三個等級:初級學校(即小學)、中等學校(即文法學校)和高等學校(即修辭學校)。

小學教育是羅馬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前234年,一名獲得自由的奴隸卡爾維斯開設了第一所收費的小學,這也是羅馬歷史上的第一所收費小學。從此以後,小學教育迅速發展起來。凡是7-12歲的男女兒童都可以進入小學接受初等教育。小學生的入學年齡通常在7歲,經過4年或5年的時間,他們在11歲或12歲完成小學教育。女孩可以入學,表明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沒有性別差異的,女性有相當程度的自由,不難看出,此時羅馬女性的社會地位明顯高於古希臘城邦時代的女性。不過,貴族和其他上層階級都是聘請家庭教師,而不是送子女入小學。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第3張

學費通常由教師自己規定。小學教師一般由奴隸或被釋奴隸擔任,大多是希臘人,其中不少是才俊之士。教師社會地位低下、收入微薄,教師的工資比工人的還要少。小學教育沒有考試製度,學生的學習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不必參加考試就可以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由於沒有考試製度,學生們也沒有考試的煩惱。如此說來,小學沒有考試,學生們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生活,小學就是學生們天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小學對於學生們來說並不是天堂,在一定程度上卻是他們心中的“地獄”。因爲對於學生而言,儘管學校有假期制度,包括暑假和節日,但是上學時每天學習閱讀和書寫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此外,小學中的野蠻體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並且是嚴厲的,老師體罰學生的方式是鞭打。奧古斯丁在其著作中就曾經提到體罰,在學校,如果學生無法完成朗誦任務,就會有損名聲,還要捱打。

小學期間,學生主要學習拉丁語,課程以讀書、寫字和算術爲主,由於商業上的需要,算術受到重視。此外,學生還要學習《十二銅表法》。羅馬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民族,因此學校開設的課程必須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否則難以得到社會的承認。在羅馬人看來,讀、寫、算是治理國家和經營家庭必備的技能,因此格外重視;而音樂、體育課程對於兒童未來發展並不會有很大影響.因此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羅馬歷史上很少有著名的音樂家,也幾乎沒有什麼音樂作品能夠流傳後世。

小學沒有固定場所,設施極爲簡陋,教師一般在神廟走廊或者露天上課。

上課時如果遇到下雨等惡劣天氣,就隨便找個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或者在教師家中進行。學校設備簡陋,沒有課桌,只有長凳。學生們書寫時,只能將蠟板放在膝蓋上進行。

古羅馬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變化? 第4張

從整體來說,共和時期的小學教育發展水平一直不是很高,這是因爲:一方面,小學是私立學校,而統治者普遍關注的是中高等教育,對小學教育不太重視,既不資助也不禁止,既不獎勵也不監督,完全放任自流,任其發展;另一方面,小學是收費的,以平民子女爲主要對象,平民經濟狀況大多一般,學費也是一種經濟負擔,經濟上的限制使得小學不能得到太大的發展。

中等學校即文法學校,是12-16歲少年接受教育的地方。貴族以及其他上層階級的孩子都是聘請家庭教師進行家庭教育,他們完成家庭教育後,便進入文法學校繼續學習。而平民階層的孩子幾乎是沒有機會進入文法學校學習的。文法學校是中等學校,這裏的老師的收入比小學的教師高很多,水平也高,社會地位也高,擁有很高社會地位的文法學校的老師通常被稱爲文法學家或文學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