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糧草問題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引言

衆所周知,我國古代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即以農業爲基礎自給自足,糧食具有重要地位。在現代,物質方面的“溫飽”也是小康生活的必要前提。因此無論古今,糧食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觀刈麥》中描繪豐收景象:“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李紳則在《憫農》中描寫饑年:“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兩種情景的鮮明對比,更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也始終告誡我們要珍惜糧食。

在軍事上,糧草更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很多時候決定了戰爭勝敗。兩軍交戰時,若有一方能夠奪取或毀掉對方糧草,那就離勝利不遠了——光是據城堅守,就足以令敵軍自行退去。在曹操大敗袁紹並奠定自己地位的一戰中,就採用燒掉烏巢所囤軍糧的做法斷了袁紹後路。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將領們很重視糧草的後勤保障,不僅要提防敵軍火攻,更要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初衷就是爲了平安運送糧草。那麼古代的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古代戰爭場景劇照

01

所謂“糧”,顧名思義就是行軍過程中士兵的食物。《管子·問》中有言:“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其中“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古代最主要糧食作物。在現代化軍隊和現代化軍事後勤體系出現以前,小米也一直是軍糧的主要組成部分。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2張

▲粟米

小米之所以成爲最爲普遍的軍糧,一是因爲它恰好發源於黃河流域,而且很早就開始種植,在步入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時,種植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殷墟甲骨曾明確記載,商朝時粟就已經成爲北方農耕民族的主食;二是因爲小米對土地肥力、降雨量等條件要求不高,在較爲乾旱的環境中也能有比較高的產量;三是因爲小米十分耐儲藏,且營養價值全面均衡,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能保證士兵在食用後不容易感到飢餓。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3張

▲成熟的小麥

此外,小麥也是古代常見的軍糧之一。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栽培小麥,且佔糧食作物的第四位,說明在夏代,麥子已經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麥”、“食麥”記載。2016年,陝西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裏,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這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4張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由於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不過相比之下,現代人日常食用的稻米則很難在古代軍糧中見到。水稻發源於長江下游,雖然早在7000年前,當地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但我國直到宋朝以後纔對南方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北方適合水稻生長的環境並不多。而且相比於粟米,稻米需要在舂米去殼後才能夠食用,營養成分也要差一些。最重要的是,稻米生長時期對於降水量要求較高。因此,大米在我國古代一直屬於比較奢侈的食物,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吃得起。

02

回過頭來繼續說粟米,我國曆朝歷代粟米產量大概是多少呢?《論衡·率性篇》中記載:“西門豹灌以漳水,則(粟)畝收一鍾”。意思是說在戰國時代,經過灌溉,粟米畝產十石,摺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一畝產粟205.8市斤。到了漢代,《前漢紀·文帝二年》中記載“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摺合成現在單位爲畝產281市斤,還是比較差的情況。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到了唐代,粟米的平均畝產已經能達到334市斤,宋代則達到381市斤。日益提高的產量和日益擴大的種植面積,基本保證了粟這種主要軍糧的供應。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5張

▲“漢匈戰爭”場景油畫

如果說“糧”是士兵的食物,那麼“草”就是戰馬和挽馬的食物。在“漢匈戰爭”初期,爲保證馬匹體力充沛,精銳戰馬和士兵一樣,曾經都以粟米爲食。根據《鹽鐵論》的說法,一匹馬的食量幾乎與六個成年人相當,漢武帝時國家擁有官馬40萬匹以上,糧食消耗之巨可想而知。這也就是爲什麼在多年“漢匈戰爭”後,漢武帝面臨國家內耗過大的局面,不得不下《罪己詔》以平民怨的根本原因。直到張騫出使西域後引進了苜蓿這種優良牧草,情況纔有所緩解。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6張

▲紫花苜蓿

此後,各地陸續開始種植苜蓿,《四民月令》有言“七月八月可種苜蓿”,可見這東西在東漢已經算是重要作物之一。到了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記載“(苜蓿)長宜飼馬”,而北朝民間歌詩也提到大片苜蓿田,可見此時應該確實有大量種植。從唐代開始,苜蓿開始成爲戰馬的主要草料,而在此之前主要是以豆粕、粟、麥和乾草混合飼餵爲主。

03

粟米以其適於儲存成爲最主要的軍糧,唐代文獻記載粟米可以藏九年不壞,在合適條件下可以貯藏更長時間。不過粟米並不是軍糧的唯一成分,軍糧也講究“因地制宜”。長江以南地區因雨水充沛,稻米產量很高,且一年可以收兩到三季,所以稻米曾經是孫權、劉備政權的軍糧首選;陝西以麪食聞名,鍋盔、踅面也因方便儲存而曾經作爲該地區軍糧;風乾肉、醃肉等也屬於軍糧的一部分,只不過佔比相對而言較少。除了主食以外,士兵往往還會自帶適量鹽、醬等以作爲補充,否則會因電解質流失而體液紊亂進而導致無力和生病(當然,這時候的人們並不知道電解質和體液一說)。這些都算是廣義的“糧”。

古代戰爭糧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7張

▲三國時期東吳士兵劇照

在一些特殊情況中,解決軍糧問題也要依靠統帥的個人智慧,如在用兵之地搶敵方軍糧,也就是“以戰養戰”。諸葛亮在隴上與張郃對峙時,就曾經使計割掉了魏軍在當地所種植的幾千畝麥子。戰場上後勤補給斷絕時,軍馬就會作爲最後的補給,最極端的情況是以人肉作爲軍糧,《三國志·魏書》中就有記載,程昱在供給曹軍軍糧時,因本縣糧草不足,便在其中摻雜了人肉,足足吃了三日。所以纔會有“寧爲太平犬,不爲亂世人”的說法。

結語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國由於自然條件不佳、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種植業發展其實十分緩慢,直到引入現代化種植技術,特別是在袁隆平院士發明雜交水稻後,我國才能做到人人能吃到大米,才能成功在短時間內做到全民“溫飽”。《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一點,在我們能輕易吃到各種糧食時,也應牢記在心,更不應忘記古人曾經的經歷。

參考資料:

《觀刈麥》

《憫農》

《管子》

《論衡》

《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