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無石不園,無園不石 古人爲何對假山如此喜歡

無石不園,無園不石 古人爲何對假山如此喜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人愛假山,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有詩言:“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可見,我國文人對山、石是有一種特別的偏心的。這也使得我國古典園林的建築有了“無石不園,無園不石”之說。凡事有名的古典園林,必定會有同樣出名的假山景象位於其間,例如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矗立其間的冠雲峯;拙政園的獅子林;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縱觀世界各地聞名奇蹟,也只有我國古人能如此煞費苦心的找尋嶙峋怪石,又大費周章的進行堆砌塑型,其背面深諳着我國傳統藝術的文化根由。

無石不園,無園不石 古人爲何對假山如此喜歡

我很中意明代計成的那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可以說是我國藝術的綱要之一。我將它歸納成三句話、兩個要點。三句話便是:第一句話,悉數藝術都是人作的;第二句話,作得就像沒有作過相同;第三句話,作得就像天工開物。兩個要害,第一,遵從天然,可是我覺得這不是最主要的;第二,最主要的便是規避人工次第。

無石不園,無園不石 古人爲何對假山如此喜歡 第2張

在印度,芭蕉與蓮花一樣是釋教法物,在唐朝今後,假山也當作是釋教法物,成爲禪宗哲學理念的表現。自古有“深山藏古寺,雲裏聽梵音”的詩詞古畫著作,孰知古寺院內亦有假山建造的身影,來到古寺,去到院內,來人不清楚是真山在寺中,仍是假山在院內?真假、真假、有無都是釋教哲學意趣的表現,這也對我國園林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我國古人爲何如此喜歡石頭?西方建築物前一般會有雕塑,多是與宗教有關的人物的形象;而我國的建築物前沒有這種東西,卻少不了假山。假山便是我國建築式的雕塑,其間包含深邃的思維尋求。瘦、漏、透、皺便是“拙”,“拙”便是把巧的東西去掉,把目的性的東西去掉,要巧奪天工。

無石不園,無園不石 古人爲何對假山如此喜歡 第3張

巧奪天工的施工工藝,精巧的石材挑選,塑石假山的山形刻畫技法,藝術理念與製造工藝的交融,使得文人大夫對石的喜歡之情有所寄託和得以實現。重慶弘逾景觀爲您供給誠摯的服務、嫺熟的施工技法、專業的規劃人才,竭盡所能滿意您對假山的喜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