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吳國和楚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戰爭中期。這一階段,是吳楚爭奪最激烈的時期,楚與吳之間戰事多以吳國主動出擊爲主。這一時期吳國從淮右取道,以陸戰爲主,戰爭多取勝,一度攻入郢都,迫楚遷都,羣舒之地盡歸吳國。公元前538年,楚國率諸侯聯軍討伐吳國,爲楚國東進勢力最盛之時;同時,楚國因爲徐王的母親爲吳國女,執徐王於申;至此,徐舒地區己完全被楚控制。但不久吳楚間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據記載,在吳王餘祭時期(公元前547一前544年),楚曾三度伐吳;至吳王僚時期(公元前526-前515年),吳已是四度伐楚。楚平王時期,楚平王重用奸佞之臣,陷害忠良,政治昏暗,造成伍子胥等人投吳破郢。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昭王年幼,令尹子常專權

造成賢良皆背楚從吳。楚國於內君不明智,奸臣誤國,政局動盪;於外賢臣喪失,四面受敵,孤立無援。楚國的內憂外患,對於吳國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吳王闔閶重用伍子胥、孫武等,吳國勢力不斷強盛,在吳的壓力下,江淮地區原來服於楚的各部,包括羣舒,從此對楚國臣服之心動搖,叛服不常。此後不斷有吳師在東面騷擾楚國邊境,徐、巢、州來等楚國屬國與駕、釐、虺、均等楚邊城連年受到吳攻伐。昭公十四年(前528年)冬,吳國爲報朱方之役伐楚,攻打楚邑棘(今河南永城西北)、櫟(今河南新蔡西北)、麻(今安徽碭山東北)等地,之後進行了奪徐之戰、長岸(今安徽當塗西南)之戰。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第2張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楚平王四年)冬,吳公子光舟師伐楚,“楚師亂,吳人大敗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楚平王十年)“吳敗楚師於鍾離”。這一時期,吳王僚興兵討伐楚國的州來,使郢都失去了東北的屏障。楚國派令尹子瑕和司馬蘧越率軍以及蔡、陳、許、頓、沈、胡等國軍隊救援州來,兩國軍隊戰於鍾離。鍾離時在吳、楚兩國交界處,今安徽鳳陽縣東稍北。爲了抵禦吳國,楚國大規模派兵對抗,但敗多勝少,疲於奔命,楚吳矛盾不斷升級。令尹子瑕在戰爭中死去,造成楚軍士氣低落。同年七月,楚吳兩軍在雞父地區決戰。吳國派3000散亂不整的刑徒先去攻擊陳、沈和胡的軍隊,後來派正規軍隊加入。

諸侯的軍隊全面潰敗

楚國也隨之全面崩潰,吳國因爲組織嚴密,洞悉軍情,充分利用敵國軍隊的弱點,以一國之力打敗衆多諸侯的軍隊以及楚國強師。在雞父大戰中,吳打敗以楚爲首的七國軍隊,勢力深入皖西北。2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吳滅徐,徐子章羽投奔楚國;也在同年吳王闔閭親率大軍伐楚,滅了舒和鍾吾,後來吳國假裝畏惺楚國,因此就用攻打桐國來討好楚國,目的是使楚國對吳國不存有戒心。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桐叛楚,吳子使舒鳩氏誘楚人。"桐地背叛楚國。桐,杜預注“桐,小國,廬江舒縣西南有桐鄉。”周武王滅商後,桐人有一部分南逃至安徽桐城,另建桐國,立國於淮夷和羣舒之間以求庇護。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第3張

所以桐應與舒鳩相距不遠,在今安徽桐城和舒城之間。舒鳩,上文提及於楚在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將其所滅,此時舒鳩又在大國間活動,可見被楚國滅後,可能在吳國的扶持下復國。舒鳩、桐等羣舒小國長期在楚國與吳國的爭奪中,仍能一次次的復國並生存,可見它們頑強的族系生命力。在此期間,唐成公和蔡成侯等君朝楚,他們都因爲沒有達到令尹子常索賄的要求先後被扣留在楚國三年,飽受侮辱。之後,蔡侯回國後,立即聯繫晉國,並派自己的兒子和大夫爲質,以顯示誠意,請求伐楚。楚國在外孤立無援,腹背受敵;在內政局動盪,奸臣誤國,致使楚衆叛親離,完全陷入交困的深淵。

吳子派舒鳩氏誘騙楚國人

讓楚國的軍隊逼近,吳國就乘機攻打桐地,讓楚國沒有顧忌。舒鳩幫助吳國打敗楚國後,羣舒之地就被吳國控制。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九國諸侯集結在中原攻楚,後來吳、蔡、唐三國聯軍突襲楚國。淮水登陸後,吳大敗楚軍於柏舉之地,在清發再潰楚軍。吳軍勢如破竹,突破楚國的外圍防線,接着五戰五勝攻陷了郢都。楚國遭遇立國以來最大的政治、軍事危機。在吳入羣舒之前,羣舒長期受到楚國的控制與征伐,從後來羣舒的作爲不難看出,它們痛恨楚的掌控與壓迫,對楚離心離德。而這時漸以強大鄰近的吳國在江淮流域間活動,與羣舒等國家或明或暗的聯繫頻繁。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第4張

羣舒國家希望擺脫楚的控制,接近吳國,給它提供幫助,向吳國提供有利的情報。在吳楚戰爭中,羣舒國家甚至帶領吳軍行小路避開楚軍的襲擊和險惡的地形。公元前584年,吳開始伐楚、巢、徐,公元前574年,楚人滅舒庸。關於楚吳兩國的交戰形勢,梁啓超在《春秋載記》中記載“楚康之世,與吳諸樊六交兵,蓋吳勝楚僅一,楚無功者二,而楚勝吳者三;楚靈之世,與吳餘昧交兵,楚一勝而四敗;楚平之世,與吳僚三交兵,楚一勝而再敗;楚昭之世,與闔廬(閭)七交兵,入郢之役,楚不亡蓋如縷焉。”

吳國與蔡國、唐國聯合

攻入郢都,楚國大敗,被迫遷都,無力與吳國爭奪江淮之地。《左傳·哀公十六年》載:“楚大子建……其子日勝,在吳,子西欲召之。……子西El-‘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爲不利。舍諸邊竟(境),使衛藩焉’,“召之,使處吳竟(境)"。同年,“吳人伐慎,自公敗之”。楚國與吳國的接壤之處白公之邑在河南的息縣,表明白公之邑對岸淮南及其以東地區——原六、蓼、羣舒之地極大可能就被吳人所佔。吳楚之戰,進行了大別、小別、柏舉、清發、雍滏等一系列的戰役,其中最大的戰役就是在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第5張

柏舉之戰,發生在從公元前506年到公元前495年之間,不僅僅包括在柏舉的戰鬥,還應包括吳軍與秦軍戰鬥後的撤軍行動。506年冬,吳王率師伐楚,沿着淮水西上,與蔡、唐二國會師,從豫章西進,與楚師對峙於漢水兩岸,十一月,於柏舉之地吳楚兩軍進行決戰。吳軍突破楚國的外圍防線後,五戰五勝,勢如破竹,楚國的殘軍退到了清發水,吳人不久追到,趁其半渡攻擊並打敗楚軍。已經渡河的楚國士兵倉皇退逃,在後面的吳軍窮追不捨,又敗楚師於雍溢,最後向郢都進攻。楚昭王率臣屬倉皇出奔,經鄖縣逃到隨國,吳師攻入郢都後,郢都遭到吳國毀滅性的破壞。楚軍損失慘重,羣舒之地盡失,楚人經過多年經營的霸權地位喪失,這也是楚國自立國以來最嚴重的失敗,更是春秋歷史上最典型突出的政治事件之一。

吳國和楚國的實力相當 楚國最後爲什麼會率先失敗 第6張

結束語:

在吳人進入郢都,大敗楚國之後,楚國暫時退出了羣舒地區。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時候,吳國正處於強盛時期,入郢之後,淮河中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地區均爲吳國所控制。羣舒之地應該是吳國經營淮河流域、攻伐楚國的戰略據點和重要基地。當時有吳國的高級官員駐守,吳師入前後,吳國的高級貴族往來也很可能經過羣舒之地,在此進行補給和休整。此後多年,羣舒等江淮地區小國在吳國統治下,不再有戰事。從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涉及和歷史現象來看,羣舒幫助吳國對抗楚國以後,可能又都復國,而且仍然維持着氏族組織形式的方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