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日本宣稱中國不堪一擊,可在“三個月滅亡中國”,卻起了內鬨

日本宣稱中國不堪一擊,可在“三個月滅亡中國”,卻起了內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軍佔領平津,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也激起了中國人的抗日熱情。日本內部再次對戰爭前途發生分歧,“溫和派”認應限制戰爭規模,否則日本將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之不能自拔,而“強硬派”則狂妄地斷言,中國不堪一擊,可在“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強硬派”的主張佔了上風,日本遂調集大軍對華作戰,走上了全面戰爭的道路。

日軍所以斷言能在3個月內結束戰事,基本判斷是在此期能以重兵殲滅中國軍隊的精銳,攻佔政治經濟中心地區,因而採取了“速戰速決”戰略,南北兩個戰場同時開戰,沿鐵路線長驅直入,奪取具有戰略影響力的中心城市,並乘機消滅中國的主力部隊。爲加強華北日軍的力量,先後從國內緊急動員了第5、第6和第10共3個師團趕赴華北增援,企圖以大兵壓境之勢沿平漢線、津浦線快速南下,與中國部署在平津以南的部隊進行決戰,“將其擊敗後進入保定、獨流鎮一線”,(《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上),第33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再伺機南下與華中日軍會合。平綏線方面,日軍原只計劃派獨立混成第11旅團集結在南口和北平之間,監視該方向中國軍隊的動向,視情況變化佔領南口,以保證平漢線作戰時的右翼安全。最初,關東軍曾數次要求進攻平綏線,以徹底安定華北,“鞏固滿洲國的基礎”,被陸軍部以“並非當前之急務”爲由加以否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上),第33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日本宣稱中國不堪一擊,可在“三個月滅亡中國”,卻起了內鬨

平綏線是連接華北西北的大動脈,該線上的南口是阻止戰火燃到山西的屏障,又可予平津日軍以威脅。張家口是西北重鎮,中國方面預計日軍會沿平綏線西犯,故對此線的防衛頗爲重視,蔣介石在7月30日致電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對局勢作如下分析:“平漢線與津浦線之正面作戰,若不從察綏方面向敵側背攻擊,則戰無了局。”(《蔣介石致傅作義電》(1937年7月30日),載《作戰經過(二)》,第80頁。)次日,他連發數次電報,佈置察省防務。他令第13軍軍長湯恩伯、第17軍軍長高桂滋急速率部入察,協助察哈爾省主席、第68軍軍長劉汝明準備平綏線的作戰,電稱“俾部隊一到,即可隨時進入陣地作工,不致廢時,總須我部隊陣地深溝寬壕,使敵騎與唐(坦)克不能侵入陣地”;(《蔣介石致毛恕可電》(1937年7月31日),載《作戰經過(二)》,第96頁。)命令劉汝明“從速將平綏線青龍橋、八達嶺等處各要點鐵路炸燬,勿使敵利用。”(《蔣介石致劉汝明電》(1937年7月31日),載《作戰經過(二)》,第97頁。)8月1日,蔣介石命令組成第7集團軍,從綏遠和山西增援平綏線,委傅作義爲總司令、湯恩伯爲前敵總指揮。

日本宣稱中國不堪一擊,可在“三個月滅亡中國”,卻起了內鬨 第2張

8月初,日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向南口附近開進,由於沿途洪水暴發,日軍行動稍緩,使中國軍隊有了少許構築工事的時間。8月8日,日軍千餘人在重炮掩護下進攻南口,中國士兵憑險抗擊,展開激戰。日軍採用了多點攻擊戰術:除第11旅團主攻南口外,第5師團一部繞出南口背後的居庸關、鎮邊城等處;關東軍的察哈爾派遣兵團經張北直攻張家口;大井支隊從北方撲向延慶;另有僞蒙軍在商都一帶頻繁活動,牽制中國騎兵第1軍,其目的是要截斷平綏線,各個擊破中國軍隊,迅速結束該方面戰事,保證津浦、平漢線作戰的順利展開。

日軍8日的進攻被擊退後,重新調整部署,於12日拂曉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攻勢,當天,5千日軍在飛機、坦克、重炮掩護之下。同時向南口及其附近的得勝口、虎峪村、蘇林口一線陣地全面進攻,中國守軍頂着猛烈的炮火,頑強戰鬥,在敵人重點攻擊的南口陣地,中國士兵身陷焦土,在殘缺不全的工事中作戰,誓死不退。日軍憑着強大火力,一度衝入南口鎮,但當晚中方即組織逆襲,成功地將敵人驅出,守住了南口,此役中日雙方各傷亡500餘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