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秦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朝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即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爲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閻立本在凌煙閣內畫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此24人被稱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是李世民心中對大唐江山做出貢獻最大的一批人。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恭、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 李勣和秦瓊。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但對於凌煙閣24功臣排名,後世頗有爭議,比如功勞不是很顯著的長孫無忌爲何能排第一?難道是因爲他是李世民的妻哥?李世民徇私情嗎?李孝恭爲何能排第二,難道僅因爲他是李氏宗族?尉遲恭論武功和戰功甚至統兵能力都不是很突出,爲何在武將中能排第一?有軍神之稱的李靖爲何排在尉遲恭之後?最令人不解的是秦瓊和李勣了,此二人做爲瓦崗軍中最出衆的帥才或將才,在大唐江山的奠基和開拓中立下不世之功,爲何排名墊底,位居最後兩名?令人不解的是,秦瓊和李勣不僅戰功顯赫,這二人還有一共同特點就是,他們是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兩人。在特別看中義氣的古代,此二人卻排名倒數前二,難道是巧合嗎?本期討論。

在唐初名將中,秦瓊和李勣是最有可比性的,其一,他們二人都曾是瓦崗軍的核心人物,而且名頭很響,絕對是第一檔次的;其二,當然是戰功都絕對出衆;其三,兩人都非常講義氣,這一點在瓦崗軍中也是最突出的。在演義裏,這二人還在瓦崗軍46友中排第二和第三。這裏撇開演義,只說正史。咱們先簡要回顧一下二人的顯赫功勳。鑑於大家對秦瓊比較熟悉,在此先介紹下李勣。

一、武文全才的徐懋功,被譽國家長城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爲李勣。能讓皇帝賜姓,足見其功勳之顯赫。李勣本是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隋朝末年,全家遷居到滑州衛南(今河南浚縣)。李勣家本是富豪,但他和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經常救濟貧苦百姓。

李勣是瓦崗軍中的元老級人物之一,他17歲時即跟從翟讓起兵,成爲一名戰將。而且李靖這人不僅有大將之勇猛,而且足智多謀,在歷來的野史或民間傳說中,徐懋功簡直是跟諸葛亮一樣的智者,可以做將軍、統帥甚至是軍師,整個一全才。即便在正史中,李靖也是響噹噹的,他是跟軍神李靖並稱的人物。

李勣在其軍事生涯的各個階段都是戰功顯赫的,不管是在翟讓部下、李密部下還是在李世民部下,都居功至偉。比如,在翟讓當瓦崗首領時,同隋將張須陀一戰,李勣就立下大功,導致張須陀戰死,且全軍覆沒。此戰不管是在戰略決策上,還是戰術設計上,李勣都發揮極爲出彩。因爲當時張須陀號稱大隋第一名將,兵力也很雄厚,大軍壓境之時,翟讓被震懾住了,有逃跑之意,還是李勣決定必須一戰,給了瓦崗軍以戰勝敵人的勇氣。

之後,李勣發現翟讓不具備雄主的膽識,並發現了李密的過人之處,李密的主持瓦崗,跟李勣有很大關係。李密成爲瓦崗之主後,隋朝又令王世充等率軍討伐。徐世勣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數次大敗王世充,顯示了他出衆的軍事才能。後來李勣還曾創造了在十天之間爲瓦崗招募到二十多萬兵士的奇蹟。

李勣歸降李唐之後,更是屢建奇功。620年四月,李勣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李勣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並擊敗鄭國(王世充稱鄭國皇帝)太子王玄應。621年,在李世民同竇建德大戰虎牢關之戰中,李勣起了關鍵作用,因爲當時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是李世勣夜間埋伏軍隊接應,佔領了虎牢關的,還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

同年七月,李淵論功行賞,封李世民爲上將,李世勣爲下將,可見其地位。622年三月,李世勣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七月,李世民在討伐自稱魯王的徐圓朗之戰中,李勣擒獲並斬殺了徐圓朗。總之,李勣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都功不可沒,他還隨李孝恭、李靖滅了輔公祏等。李勣因神勇,被李世民稱爲“唐初三大名將之一”。

李世民繼位後,李靖接着爲唐朝效力,曾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曾連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句麗。他在李世民去世之後,又曾擔任主將出徵高句麗,並滅掉高麗。他是被唐太宗視爲國家長城的人物,李世民曾贊李勣:“朕唯置李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爲長城,豈不壯哉!”(語出《資治通鑑》)。

二、勇武絕倫、戰功赫赫的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因爲演義的渲染,秦瓊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不說演義,歷史上真正的的秦瓊也是以勇猛彪悍著稱的名將。他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被來護兒稱爲“驍勇彪悍,又有志向氣節”。後隨大隋名將張須陀征戰,戰功顯赫。比如在614年,討伐涿郡叛軍盧明月,當時張須陀以1萬人對盧明月10萬大軍,此戰秦瓊與羅士信率先請戰,立下首功。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第2張

616年,秦瓊隨張須陀征伐瓦崗軍,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仁基歸降李密的瓦崗軍。而張須陀兵敗瓦崗軍,正是李勣等的功勞。所以秦瓊跟李勣比還是有差距的,他並非瓦崗軍的元老。當然秦瓊歸瓦崗之後也頗得重用,被李密任爲帳內驃騎,和程咬金一樣成了瓦崗軍的主將,屢立戰功。比如在618年,瓦崗軍同宇文化及的黎陽童山大戰中,李密陷入絕境,秦瓊從敵軍叢中拼死救出李密,後又收拾殘部擊敗宇文化及。

後來李密敗給王世充之後,秦瓊同諸將一起投降王世充,後因不滿王世充的爲人,於619年同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唐,被李世民所器重。此後他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經常做爲先鋒衝鋒陷陣,有萬夫不當之勇,能與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後來秦瓊隨李世民征伐宋金剛時,他曾擊敗不可一世的尉遲恭(在此可以看出秦瓊做爲李世民的部下比尉遲恭資格要老)。因在討伐宋金剛(尉遲恭)的戰鬥中秦瓊戰功最多,受到李淵的激賞,被皇帝親賜金瓶,當時李淵居然對秦瓊如此說:“你爲朕立下如此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吃!”,然後又加封他爲上柱國。可見秦瓊並非浪得虛名。

之後秦瓊又隨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經常是衝鋒陷陣的第一檔將才,特別是在虎牢關大戰中表現神勇。不過相對於李勣,秦瓊還是做爲一名猛將而存在,是那種摧城拔寨的先鋒,就是說,他還不能做爲軍事統帥來看。這大概也是他被李世民排在凌煙閣最後一名的一個原因。因爲將才和帥才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三、秦瓊和李勣有一個最顯著的共同特徵:極講兄弟義氣

關於這一點,由於演義的原因,秦瓊更爲突出,他被稱爲“賽孟嘗”,是那種爲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的人物,在歷史上幾乎可以跟以“義”著稱的關羽相比,一個“二哥”,一個“關二爺”,就是對秦瓊的最高褒獎。而且在山東,民間流傳的兩位最講哥們“義氣”的人,除了梁山好漢的老大宋江,就是秦瓊了。不過這其實還是演義的渲染,歷史上真實的秦瓊並沒有那麼多關於兄弟義氣的故事,比如秦瓊賣馬,結交單雄信、王伯當等故事。比較可靠的故事大概就是“兩肋插刀”的典故了。

不過“兩肋插刀”其實也有誤傳。當時是秦瓊爲救朋友,曾染面塗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口想起老母妻兒,猶豫了片刻。眼前有三條路,一條路去汝南莊,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通往家鄉。秦瓊猶豫片刻之後,還是毅然決然地去了登州,他爲了朋友可以選擇不回家,這跟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比。後來秦瓊的重義氣就被人們稱爲“兩肋岔道,義氣千秋”。在後來又被升級爲爲朋友“兩肋插刀”了。總之,秦瓊的講兄弟義氣的說法是向來被肯定的。

相對於秦瓊被演義的過度渲染,李靖的“義”要遜色不少,其實,正史中的李勣甚至比秦瓊更講兄弟情義。據《舊唐書》記載,瓦崗軍因李密的錯誤指揮,敗給王世充之後,大部分將士都投降了王世充,包括猛將單雄信。但後來投降王世充的將士大部分又歸附了李唐,但單雄信除外,他一直跟着王世充。後來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單雄信被唐軍俘獲,要被叛處死刑。單雄信是李勣的結拜弟兄,所以他勸惜才的李世民赦免單雄信,並請求用自己的官爵爲他免死,但被李淵和李世民拒絕。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第3張

李勣也無能爲力,在單雄信臨受刑的時候,李勣對着結義兄弟痛哭失聲,並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說:“兄弟無能,不能救你一命,請兄弟吃下這塊肉,就此告別。此肉代表我與你一同入土!”單雄信頗爲感激,遂慷慨赴死。他死後,李勣又收養了他的兒子。兄弟做到這個份上,也值了。

還有李靖同李密的兄弟義氣。瓦崗軍失敗後,李密和李勣並沒有同時歸降李唐,因當時李勣被李密派去鎮守黎陽了。李密率衆歸順李淵後,他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李勣接管。 李勣隨後降唐時,並沒有直接投降,而是先把自己管轄的土地和人口,交給李密,然後以李密部下的名義降唐。他說,“這裏的人民和土地,本來就是屬魏公(李密)所有的,我若直接獻給李唐,就是借主人之敗而得個人之利,爲自己邀功,求取富貴,我之恥也!”於是他把土地交給李密,讓李密再交給李唐。李淵知道後,大讚:“徐世勣感懷主人之恩,不貪功勞,實乃純臣也!”下詔封他爲上柱國,又加授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

後來李密又叛唐,失敗被殺後,若一般人當然恨不得跟李密劃清界線,以免受牽連,而李勣卻上表李淵,請求收葬李密。李淵同意後,李勣於是披麻帶孝,與李密從前的舊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李勣對舊主的義氣也頗受後人稱讚。

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李勣和秦瓊一樣是最講兄弟義氣之人,但就是這兩位爲李唐江山立下不世之功而且最講義氣的人,卻被李世民排在了凌煙閣最後兩名,令人不解,難道這是一種巧合嗎?

四、秦瓊和李勣爲何在凌煙閣墊底排名?

秦瓊和李勣排名墊底,也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有多種原因的。因爲李世民之所以這樣排,自然也有他自己的道理。這個排名並不是絕對按功勞的,做爲一個皇帝,除了要表彰功臣之外,他要穩定局勢,就是必須要搞一個平衡。比如當年劉邦當皇帝后,給部下論功,他就給了蕭何第一。其實劉邦賴以成功的三駕馬車中,蕭何的功勞應該低於韓信和張良的,但劉邦爲了搞平衡,必須做出一種姿態。就是既然天下已定,面臨的是治國問題,當然需要把文臣放在第一位,而張良要宣佈退休,就無所謂了,韓信是不能高於蕭何的。還有就是武將向來有脾氣,所以得適當打壓一下,讓他們謙虛一點。

顯然李世民也有這個意思。所以他把長孫無忌等文臣人放在前面,而武將相對排得比較靠後。在尉遲恭之前的六人中,除李孝恭外,都是純粹的文臣。

第二,前面說過,秦瓊基本上是一個武將,稱不上統兵元帥,所以也是排在後面的一個理由;第三,李世民稱帝后,由於秦瓊長年征戰在第一線,身上傷病較多,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再參加戰爭了,所以後來的秦瓊沒有機會再爲國家立功,而像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仍活躍在戰場上,當然他們的功勞整體上要高過秦瓊的。

第三,李世民既然當了皇帝,就是天下的老大,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個姿態,就是不能太看重自己的親信,不能太偏向自己太喜歡的人。其實排在後面的大部分人,像侯君集、程咬金、李勣、秦瓊等人,都是他非常喜歡的,可以說都是親密的戰友,對於這些人,多少委屈一點,大家也都不在乎(何況凌煙閣畫像時,秦瓊已經去世),反而讓那些投靠他晚的人排得靠前一些,比如魏徵、尉遲恭等。這也讓那些同李世民關係稍微遠一點的人心裏平衡一些,感覺皇帝就是大度!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李世民雖然是一代雄主,但他也不能免俗,就是考慮站隊問題。從凌煙閣排名可以看出,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高士廉、張公謹、侯君集、段志玄、程知節、屈突通等10人,排名相對還可以。而李靖、李勣和秦瓊當時並沒有選擇站在李世民一邊,支持他發動政變。其中李靖是軍神,立功太大,簡直可以跟李世民本人相比,而且他處事低調,像個老好人,所以李世民不可能把他排在後面。而對於李勣和秦瓊就不一樣了。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李勣和秦瓊,卻排在凌煙閣倒數前二 第4張

李勣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是肯定的;秦瓊當時也沒有明確的立場。儘管《舊唐書》裏說秦瓊參與了,但語焉不詳,後來根據專家分析,秦瓊應該沒有參與,因爲相對於其他參與政變的人來說,秦瓊的封賞很少,顯得不相稱;況且後來的《資治通鑑》裏也記載秦瓊當時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

其實這不難解釋。前面說過,李勣和秦瓊是唐朝名將裏最講兄弟義氣的兩人,而李世民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他殺死親兄弟總是不對的,違反道義的。而做爲最講兄弟情義的秦瓊和李勣怎麼支持李世民政變呢?他們二人絕不傻,知道發動政變必然要殺人,殺自己的兄弟!所以對李勣和秦瓊來說,他們寧願選擇中立,絕不會去支持李世民去殺自己的親兄弟。這也許是他們二人做人的底線。僅從這一點來說,秦瓊和李勣足夠偉大。既然如此,又何必計較排名的前後?墊底就墊底了。

其實李勣和秦瓊最後都陪葬昭陵,這也是李世民對他們的終極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