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著名諫臣魏徵,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著名諫臣魏徵,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徵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魏徵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玄武門之前,他幫助太子李建成,跟李世民戰鬥。

玄武門之後,他改投李世民門下,還是跟李世民戰鬥,不過現在轉換了戰鬥的方式。

著名諫臣魏徵,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玄武門

李世民其實是特意找了個專門和自己唱反調的人,因爲他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自己不可能永遠是正確的,是人就一定會犯錯,一定會有糊塗的時候。

他需要有那麼一個人,在自己偶爾犯糊塗的時候,幫他勒緊繮繩,跟他對着幹,以減少他犯錯的機會。耿直不怕死的魏徵,正是這樣的人。

應該說李世民是個用人的高手,他給魏徵設定的角色定位很準確,而魏徵也是窮盡一生,依靠自身耿直敢說的優勢,把這個角色演繹得很出色。

因此才成就了李世民“廣納諫言、勵精圖治”的美名;因此才確立了魏徵“千古第一賢相”的地位。

李世民和魏徵的諸多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廣爲傳頌,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爲什麼魏徵去世僅僅三個月,李世民爲他親手撰寫的碑文墨跡還沒幹透,又命人推倒了墓碑?

對魏徵這樣一個志在千古流芳的名人來說,有什麼會比死後讓人毀墳破碑更讓人沮喪的?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也許明君李世民和賢相魏徵之間,並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樣值得傳頌?

史書是人編撰的,是人就會犯錯。有時是主動犯錯,帶着個人的主觀想法;有時是被動犯錯,帶着上位者的主觀想法。

李世民

重用魏徵,也許不僅是因爲欣賞

玄武門兵變之前,魏徵其實和李世民屬於敵對陣營,他是太子門客,慫恿李建成早早對李世民下狠手,但李建成沒有聽從。

李世民成功奪權後,派人抓來魏徵,並當面怒斥他:“爲何要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 ”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早聽我的話,又怎會有今日之禍?。”李世民欣賞魏徵說話耿直,於是赦免了他,並封爲詹事主簿。

《舊唐書·魏徵傳》: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爲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爲詹事主簿。

李世民真的只是因爲魏徵敢於當面頂撞他,就不計前嫌地加以重用?

恐怕不一定!

自古以來,哪一個靠武力上位的皇帝腳下,不是血流成河,人頭滾滾?正處在風暴中心,殺紅了眼的李世民,又怎會因爲一句強硬的頂撞,便饒了險些害自己功敗垂成的敵人?

這不是李世民的做事風格。如果他真的如此缺少政治智慧,便不會去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全都斬草除根

再說魏徵。基於他之前的所作所爲,我猜他一定想得到太子倒臺後自己也不可能倖免。因此他面對李世民,出言不遜也就可以理解了。

“圍師必闕”是孫子兵法教給我們的道理,反過來說就是,既然無幸,不如死硬到底。

這道理魏徵懂了,但李勣沒懂,因此李勣纔會在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時因爲口出惡語,而導致李世民功敗垂成,抱憾終生。

因此我覺得,李世民在最後關頭非但沒殺魏徵,反而對他委以重任,也許是因爲其他的理由。

比如,魏徵身上那張明晃晃的“太子餘黨”標籤。李世民屠兄戮弟,武力挾持李淵,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舉動。因此他急需做一些事來進行危機公關。

還有什麼事能比寬恕敵人更能彰顯上位者的仁愛胸懷嗎?有!那就是重用敵人。

他不單是重用魏徵,事實上太子府的很多人才都被李世民一舉網羅進了秦王府,至於這些是否重用,再說。

如今魏徵身上又多了個標籤,李世民的“仁恕標籤”。

著名諫臣魏徵,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2張

李世民

重用魏徵,也是政治平衡的需要

當初爲了與太子抗衡,在李世民的用心網羅和刻意經營下,彼時的秦王府算是人才濟濟、門客衆多。這些人有的曾經跟着李世民一起光屁股玩泥巴,例如長孫無忌。或者是半路上浪漫邂逅,爲李世民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例如尉遲敬德、侯君集等。

他們跟着李世民久了,自然而然地抱成團,成了一個以李世民爲核心的利益集團,他們身上都有“秦王府功臣”的標籤。

但李世民是即將登帝的人,在帝王的眼中,任何一個集團過於團結,或者過於壯大都不是好事,哪怕是他的親信。

功高蓋主和尾大不掉,從來都是帝王誅殺功臣的最好理由。

李世民當然不想殺功臣,他承受不起再一次的罵名,那就只好另尋辦法了。

魏徵的經歷,決定了他一輩子也不會與那些秦王府的舊臣們融爲一體,李世民引入耿直的魏徵,委以高官,正是制衡那些王府舊勢力的最佳選擇。

李世民

李世民搭臺,魏徵唱戲

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李世民和魏徵的結合是“天造地設”,就好比牛郎和織女,或者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果這一生兩人無緣在一起,就太可惜了。

幸好,兩人歷經磨難,終於還是走到了一起,因此纔在百般恩愛之後,生下了一個叫做“明君賢相”的傳世佳話。

李世民性格里有鮮卑人狂放和野性的基因,他認爲這種基因也許會偶爾令他失去自制,這不符合他對一個明君的定義,因此每當李世民肆意妄爲的時候,魏徵都會適時衝上來,勸他加以剋制。

皇帝當久了,難免會滋生自滿情緒,難免會利用手中天下無雙的資源爲自己謀些福利,比如肆意濫殺,比如驕奢淫逸。這不符合他施仁政,持儉治國的方針,因此需要有人隨時給他提醒,幫他糾正方向,魏徵正合適。

說完了李世民,我們再說說魏徵。

李世民

魏徵其實很聽話

2012年有部科幻電影叫《全面回憶》,男主問他的朋友,你爲什麼說謊?朋友的回答很經典:“那是因爲你想我說謊。”

我們把這句臺詞套用一下:魏徵爲何敢冒死進諫?爲何敢頂撞李世民?

那是因爲李世民想他這樣,魏徵只是順從皇帝的意思。(是不是有點繞?)

魏徵是否真的耿直暫且不說,但他一定是個非常聰明的人。

本來以爲落在李世民的手上必是難逃活路了,因此他索性先痛快痛快嘴再說。哪知道,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竟從一句頂撞的言語中發現了他的價值,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不過魏徵很快從懵着的狀態中清醒過來,這一瞬間,他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優勢在哪裏。

他就是李世民需要的人。

“皇帝就想讓你跟他對着幹,沒事多提提意見,美其名曰是“納諫”。當看皇上不順眼時,你還能耍耍性子,婉轉地訓他兩句,皇上保證不生氣。

關鍵是爲人臣子,誰不想青史留名?

如果能靠耿直諫言而青史留名,又不必擔心自己的腦袋,這天大的好事還需要猶豫嗎?

因此當李世民鄭重地問魏徵:“魏徵,你願意從此跟隨我,無論貧窮富貴,無論疾病痛苦,只對我一個人好嗎?”

魏徵一絲都沒有猶豫:“IDO!”

著名諫臣魏徵,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第3張

魏徵

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縱觀魏徵的一生,史書記載無外乎李世民大發雷霆,想砍皇甫德參的腦袋,魏徵請李世民收回成命;長樂公主的婚嫁儀仗過於鋪張,被魏徵及時制止;從前三品以上的官員們在遇到皇子時都要下車肅立敬禮,魏徵請李世民改了這些不合理的規矩……

不勝枚舉。

但論治國方略,他敵不過“房謀杜斷”和長孫無忌;論赫赫戰功,李靖、李勣、侯君集、尉遲敬德任何一人都甩他好幾條街;要說他耿直而不畏死,“疾風知勁草”的宋國公蕭瑀還表示不太服氣。

爲什麼他能排在房玄齡之前,位列凌煙閣功臣榜的第四把交椅呢?

我覺得其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魏徵一生算是自持,還懂得很多教育人的道理,會引經據典,滔滔不絕說得人啞口無言。

最重要的,他是一位道德先生,這樣的人放在李世民身邊,臣子尚且如此,主上豈非更高?

因此,魏徵的作用主要是拔高李世民的形象。

期望值不要太高

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帶着對李世民的眷戀走完了他的一生。

只恨不能攜手終老,李世民潸然淚下,悲痛中他獨自登上皇家禁苑西樓,看着送葬的隊伍遠去,久久無語。

他親自爲愛臣撰寫碑文,並將魏徵喻做銅鏡。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一句話,既抒發了心中哀慟不已的情緒,更確定了二人天長地久的情誼。

真的是天長地久嗎?這個天長地久的保質期是三個月。

三個月後,侯君集參與太子謀反被誅,牽連到魏徵。因爲魏徵曾經推薦過侯君集擔任宰相。

恰在這時,一封關於魏徵沽名釣譽的密告信也也擺在了李世民的案頭。信的內容是:魏徵每次進諫之前,都會把進諫的內容先給褚遂良看。

而那時褚遂良正是記錄帝王起居瑣事的史官,這代表着褚遂良在記錄魏徵忠直進諫的同時,也會暴露李世民的錯誤。

藉着皇上的錯誤給自己揚名,這不是沽名釣譽是什麼?

李世民找人推倒了自己親自爲魏徵書寫的墓碑,以發泄心中憤怒。雖然兩年之後,因爲徵高句麗失敗,讓李世民又懷念起魏徵。他命人重新幫魏徵修墳立碑,但估計此時魏徵的靈魂早已經飄遠了。

君心難測,爲人稱道的君臣友情,有時也抵不過猜忌。

歪理邪說結束,最後再說句人話

無論李世民如何工於心計,精於算計,也不管魏徵是真的耿直不畏死,還是表演成分居多。總之大唐這架馬車就在那些虛虛實實的演繹中起飛了。貞觀之治,一個值得千年銘記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有千古明君,有百年賢臣,精彩和絢麗輪番上演,繁榮和富足紛沓而至。

嘗試剖析李世民和魏徵性格中的不足之處,只是希望更客觀,更真實。

但瑕不掩瑜,任誰也不能否認這兩人在初唐歷史中的地位,更不能抹殺他們對創立繁榮盛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人無完人,但君子貴在自持,睿智的人會很好地揚長避短。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纔是正確的,纔能有利於黎民百姓,有功於江山社稷。

李世民和魏徵無疑就是這類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