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武帝殺竇嬰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竇嬰雖然身爲竇太后的侄子,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卻並不怎麼樣,原因就是漢景帝曾經醉酒許諾將皇位傳給弟弟,但竇嬰反對,竇太后因此記恨。而竇嬰最終的死,史書記載是他僞造漢景帝的密詔,後來被發現其實根本沒有密詔,所以被處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知道古代宮廷的鬥爭非常慘烈,所以密詔究竟有沒有,史書的記載也未必真實,那麼爲何要說竇嬰非死不可呢?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竇嬰是西漢時期的大臣,也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之侄。在漢文帝時期,他擔任了吳國的國相之職,後來因病免職。一直到漢文帝劉啓登基之後,竇嬰才被任命爲詹事。但是他此後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平順。

漢景帝時期,當時的竇太后非常疼愛劉啓的弟弟樑孝王劉武。在一次宴飲中,漢景帝無意中說將來要把皇帝之位傳給樑王,竇太后因此非常高興。這時候竇嬰站出來表示帝位自古以來父子相傳,漢景帝此舉非常不妥。由此,竇嬰算是得罪了竇太后。事後,竇嬰以生病爲藉口,辭去了詹事的職位。

漢景帝三年的時候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重新召見竇嬰,並任命他爲大將軍。在叛亂平息後,竇嬰又被封爲了魏其侯,權勢一下子大了起來,朝中官員亦是爭相巴結。此後,一直到漢景帝駕崩,竇嬰的官場之路可謂是幾經沉浮。他擔任過太子劉榮的太傅,也曾因爲劉榮被廢而一下子就隱居好幾個月。

漢武帝劉徹登基之後,竇嬰被任命爲丞相。但因爲竇太后的關係,竇嬰還是逐漸失去了漢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同時,另一位大臣田蚡卻因爲漢武帝之母王太后的關係,漸漸受到漢武帝的寵信,原先巴結竇嬰的官員們也都開始歸附到田蚡那邊。

竇嬰有一個至交灌夫,在一次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敬,於是便被逮捕入獄。竇嬰爲了搭救他而在朝堂上與田蚡辯論,但最終還是沒有救下好友,灌夫被處死。竇嬰最後也因爲“僞造詔書罪”被彈劾,並於元光四年被斬首。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第2張

竇嬰是忠臣嗎

自古以來,世人大多知曉歷史上漢武帝與竇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對於竇嬰這一人物的一生所知卻並不多。其實,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曾官至大將軍、魏其侯、丞相。然而好景不長,他因灌夫一事,再加上僞造詔書的罪名,最終被漢武帝判決斬首示衆,連一個善終的結果也沒有得到。

可能有一些人會對竇嬰是不是忠臣這一問題感到疑惑,畢竟他也算是竇太后一黨的人,而竇太后在那一時期的作爲是有名的外戚干政。可事實上,竇太后雖是竇嬰的靠山,但是兩人也有許多的不合之處。竇太后曾多次想讓漢景帝立她所疼愛的樑孝王劉武爲儲君,可竇嬰認爲帝位自古以來就是父子相傳,多次爲漢景帝解圍。這也讓他得罪了竇太后。另一方面,竇嬰是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而竇太后則喜歡黃老學說,觀念上的不符導致兩人之間的矛盾加深。這些都表明了竇嬰其實並沒有站在竇太后一邊。

此外,在漢景帝三年發生的七國之亂中,竇嬰忠於朝廷,以大將軍的身份立下了大功,被賜封爲魏其侯。在漢武帝之母王太后的弟弟田蚡掌權之後,田蚡仗着自己的身份,多行不法之事。竇嬰毫不畏懼,與之多次交鋒。後來,竇嬰的至交好友灌夫得罪了田蚡,竇嬰也不遺餘力地搭救他。

因此,竇嬰算是一個忠義兩全之人,只是他在政治上還是不夠成熟,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第3張

竇嬰怎麼死的

竇嬰是西漢的大臣,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都曾爲官。他性格豪爽,頗有才華,喜愛結交賓客,還是歷史上有名的竇太后的侄子。但是,竇嬰最後的結局卻並不好,他是被漢武帝劉徹處死的,斬首示衆。

漢武帝登基後,竇嬰一度官至丞相,後因爲竇太后的關係被罷免官職。竇太后去世後,竇嬰手中更加沒有權勢了,他門下的賓客們也都漸漸離去。而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在朝中的勢力卻是如日中天,原先巴結竇嬰的官員們也都開始紛紛依附田蚡。竇嬰整日裏悶悶不樂,只有灌夫對他還像原來那樣,於是竇嬰將他引爲至交。

元光四年,在田蚡的婚宴上,灌夫覺得田蚡、程不識和灌賢等人看不起自己與竇嬰,遂痛罵衆人。最終,灌夫以不敬之罪被彈劾,逮捕入獄。竇嬰心中焦急,決定挺身而出,全力搭救好友。他向漢武帝說明實情,漢武帝也准許了他與田蚡在朝堂上進行公開辯論。辯論時,竇嬰極力說明灌夫的長處以及無罪之處,而田蚡卻拿別的罪名來詆譭灌夫。最終,漢武帝派人進行追查,發現竇嬰所說不實,將他拘禁在監獄。竇嬰曾有一份漢景帝的遺詔,他讓侄子上書此事,想要得到漢武帝召見,但是檔案中並沒有這份遺詔,詔書其實在竇嬰家中。於是,竇嬰又因“僞造詔書罪”被彈劾。

元光四年,灌夫和其家人被處決。竇嬰知道後,憤慨不已,又因有病纏身,遂一心求死,最終於同年被斬首示衆。

竇嬰是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大將軍,最後卻裸了個斬首示衆的結局,手中握有漢景帝遺照,最終卻被以僞造詔書的罪名彈劾,被斬首示衆。竇嬰爲什麼一定要死還有另外一層背後原因,這也是漢武帝的御下之術,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派御史按照文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與竇嬰所說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君之罪行。被彈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別監獄裏。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滅族,情況一天比一天緊急,大臣們誰也不敢再向漢武帝說明這件事。竇嬰便讓侄子上書向皇帝報告接受遺詔的事,希望再次得到漢武帝的召見。

竇嬰身爲竇太后的侄子 爲什麼漢武帝非殺他不可呢 第4張

奏書呈送漢武帝,可是查對尚書保管的檔案,卻沒有景帝臨終的這份遺詔。這道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中,是由竇嬰的家臣蓋印加封的。於是便彈劾竇嬰僞造先帝的詔書,應該判處斬首示衆的罪。元光四年(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屬全部被處決了。

竇嬰過了許久才聽到這個消息,聽到後憤慨萬分,患了中風病,飯也不吃了,打算死。有人聽說漢武帝沒有殺竇嬰的意思,竇嬰又開始吃飯了,開始醫治疾病,討論決定不處死刑了。意然有流言蜚語,製造了許多誹謗竇嬰的話讓漢武帝聽到,因此就在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將竇嬰在渭城大街上斬首示衆。

自竇太后死後,虎符已經移交到漢武帝的手中,長安附近的駐軍都直接對劉徹負責,御林軍直接由衛青控制着,全國軍權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漢武帝排擠大量的黃老學者,也就是先前追隨竇太后的官僚,朝政上下插進大批儒生,都是自己的心腹,這樣就在政治上得到了統一。

設想如果竇嬰活着的話,全天下都知道他是託孤的臣,如果有一天誰和竇嬰翻臉了,竇嬰完全可以拿出自己的詔書,號召全天下百姓對付他,包括皇帝在內他也有這個權利。如果竇嬰反叛的話,他的話可以代表先王,竇嬰的話纔是名正言順的,其他人,包括皇帝都可能背上叛軍的罵名。

竇嬰是竇家的族長,要代表竇家人的利益。竇太后曾壓制了漢武帝好多年,漢武帝“借力打力”就是要這羣諸侯們狗咬狗,然後一個個收拾。借王家的勢力壓倒竇家,到時候騰出手來收拾王家。這樣既打擊了竇家的勢力,還不得罪竇家的人。一舉兩得,把責任推向王家,王家人還要感激皇帝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