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如何評價崇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歷史上,亡國之君或昏庸或殘暴或傀儡,名聲大多不好。似乎只有崇禎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後人的同情乃至讚揚,說他本是治世之君,無奈生不逢時。《明史》評價崇禎帝:“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難而不辱其身,爲亡國之義烈矣!”如此高的評價,簡直可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媲美。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從文獻記載來看,崇禎帝對自己也是頗爲滿意的,認爲他當政時期,內憂外患、政局昏暗,大明之所以亡國,皆因臣下不忠心,將士不效命之故。就連上吊之前還發出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的感嘆。

後世之所以對崇禎有這樣的評價,是對他即位之初打擊閹黨,爲一大批東林黨的地主階級文人士大夫平了反,而且對他死於流寇的這一事實,增加了對他的同情。但更重要的則是清王朝對他的大力宣傳。

清朝雖然一直和大明爲敵並企圖入主中原,但畢竟江山是從李自成手裏得來的。入關後,清王朝打着替明朝復仇的旗號從農民軍手裏奪得政權,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像歷代王朝那樣貶低前代末世的統治。相反,越是提高崇禎的形象,越能得到漢人地主階級的認可。所以清代所修的《明史》乃至有關崇禎的官方文獻,對他崇禎有着很高的評價。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第2張

不過,崇禎帝的真實形象卻遠不如文獻中描寫的那麼光彩。儘管他的昏庸和其他亡國君不同,明朝的覆滅也是大勢所趨,積重難返,但與崇禎帝本人的昏庸無能、處置失宜也是不無關係的。

我們知道,崇禎是一個“節儉”的皇帝,這不僅體現在他日常用度上,就是在事關國家生計的開支上也是能省就省。比如崇禎二年,他爲了省下幾十萬兩銀子而裁撤驛站,使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被迫造反,李自成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崇禎四年,大批起義的饑民接受招安,朝臣呼籲朝廷予以賑濟,十餘萬饑民崇禎帝才勉強批了十萬兩銀子,結果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受招撫的饑民在災荒中無法求活,不得不再次造反。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第3張

至於崇禎帝剋扣、拖欠軍餉而造成譁變的事就更多了。不過話也說回來,崇禎帝當政期間,大明朝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賦稅年年加派,硬是從快餓死的農民手裏奪食,而且崇禎帝還多次號召皇親國戚、勳貴大臣捐助餉銀。可他自己卻死守着內帑,到死都不願意拿出來。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前,大臣李邦華再次苦勸崇禎說:“國家都要亡了,皇上還吝惜這些身外之物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今日之危急,皇上就是盡捐內帑,也怕來不及了。天下之大,保住它還怕沒有錢嗎?就怕它要落入他們之手了!”

崇禎帝油鹽不進,說什麼也捨不得掏腰包。結果李自成破北京後,繳獲宮中內帑多達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大致相當大明三年的賦稅,如此“節儉”的皇帝,不亡國怎麼能說得過去。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第4張

崇禎帝身上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缺乏擔當,他即位後因爲不像他的祖父萬曆、哥哥天啓那樣不理朝政,因爲有勤政的美名。皇帝勤政固然是好,可如果自身能力不濟卻偏偏大事小事都要抓的話,那還如不理朝政,放手給大臣去辦。崇禎的宗旨是大權要抓,但不擔責任。

崇禎一朝,有很多大臣替他背黑鍋,還有不少是蒙冤受死。像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清議和事發,崇禎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他的身上,並打腫臉充胖子地斷絕了和議。由於他一貫朝令夕改,不負責任,諉過於人,結果把大臣們都逼成了只唱高調不敢提出實際建議的圓滑官僚。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第5張

最後再來說說崇禎殉國一事。崇禎其實也沒有那麼堅強和富有勇氣,早在農民軍東渡黃河之時,他就想南遷溜之大吉,可是自己又覺得丟下宗廟陵寢會留下罵名,偏要大臣們出面提出南遷建議。而大臣們都知道崇禎的性格,生怕最後做了替罪羊,反而高唱“皇上守社稷”的高調,讓太子去南方監國。

南遷之事一拖再拖,喪失了最有利的時機,到了運河被切斷的時候,想要南遷已是不能。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崇禎的仍然沒有放棄求生的慾望,當李自成派人勸他投降時,他始終未表示拒絕,只是由於他死要面子,遲遲下不了決心,結果期限一到,農民軍攻入內城,崇禎帝這纔到了煤山自盡。

如何正確評價崇禎皇帝?“朕非亡國之君”的自評是否正確? 第6張

崇禎自盡之前發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一來是認爲朝臣遇事推卸責任,但估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爲他們沒有徹底領會皇上的意思,在南遷、投降等事上不能主動站出來替他背黑鍋。如此皇帝,懷同情之心則可,稱其是有爲之君則大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